分享

什么是“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东汉庐江太守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别名汜。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到那时,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俩人就共同约定了一个具体的日期。

 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如实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备酒庆贺。”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类似故事的还有一个:

 季布,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的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黄金是人人爱的,但还有比黄金更受人尊敬的,就是一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的高贵品格,季布就是这样一个人。

 人跟一般动物有很多的区别,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多,比如人讲诚信,一般动物则不讲。信守诺言的人为什么这么备受人们的尊重呢?就因为他真实,让人安心,他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轻诺必寡信。”一个喜欢轻易给别人许下诺言的人,往往都是不讲信用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知之明,也没有知人之明,做事从不三思而后行,只习惯草率,鲁莽,说空话,讲大话,这样自然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想一想,当一个人信任你的时候,你轻易许诺,却没做到,让人希望落空,这岂不是寒了人家的心?相反,假如三思而后再许诺,并且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全力兑现自己的承诺,这样就如同给别人种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最后也让别人见到种子开花结果了,成人之美,自然别人会更加信任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孔子也一直在告诫弟子们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如果许诺了,就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

  信用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无价的财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拿当下来说,我们这个社会也越来越注重一个人的信用分了,比如:在银行的征信系统里,那些失了信的人,不仅终生无法从银行借到钱,连火车,飞机他们都没资格乘坐。

  躬,这个字在篆文中有一个代表“身体”的“身”,和一个代表“弯曲”的“弓”组合而成,本义是“弯腰曲背”,引申为亲自躬行,实践。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说话很慎重,从不轻易地给人许下承诺,他们会以说了而做不到感到耻辱。”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