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读原著 2021-12-27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还没死的时候,本来想把位子传给他的小儿子叔齐,但是叔齐不肯接受。叔齐认为兄为长,国君之位应该让给他的哥哥伯夷才是,伯夷虽然遵守了他父亲的遗命,但最后还是偷偷的溜走了,叔齐见他哥哥走了,他也偷偷的溜到外面去了。

   他们兄弟俩一起去投奔西伯侯姬昌。到了那里,才知道西伯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奉西伯侯的遗命去讨伐商纣。但是伯夷叔齐两个兄弟,认为武王父亲死了,都没有下葬,武王却拿着兵器去打仗,这不是做儿子该有的行为,而且他又是去讨伐本朝商王,这样做是属于不忠,于是他俩就在武王伐纣的途中拦住武王,扣马而谏,劝武王不要去,武王不听,还想杀了他们,后来是姜太公见他们两个很有义气,力劝武王,武王才放了他们。

  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两个兄弟,看不惯武王的这种行为,就立志说不吃周朝的东西,他俩逃到了首阳山上去隐居,平时就吃一些野菜,但是有人讽刺他们说野菜也是周朝领土上长的东西。最后,这兄弟两个竟然就饿死在了首阳山上。对他们两个人,孔子评价道:追求仁德,付出实践,也得到了仁德,算是没什么可遗憾和后悔的了。

  蒯聩做卫国太子时,与他父亲卫灵公夫人南子关系不好,想杀掉南子。

   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蒯聩与他的党羽戏阳密谋,计划去朝见南子时,寻机杀死她。然而,中途戏阳却后悔了。蒯聩屡次向戏阳示意,被南子发现,计划泄漏,南子就把这事儿告知了卫灵公,卫灵公知道后大怒,蒯聩被迫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赵氏。

  灵公四十二年(前493年)春,卫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推辞不受。同年夏,灵公薨,灵公夫人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之子姬辄继承王位。姬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同年六月乙酉,赵简子派阳虎等人送原先的太子,也就是姬辄的父亲蒯聩回卫国,想让姬辄的父亲蒯聩做卫国国君。卫国人听说后,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此后,卫出公连续在位十二年。

  卫国国君姬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历史上的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所表现出的违礼行为极是不满。

  冉有想听听老师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却不知如何去问。问子贡,子贡也不好意思直接问老师,就委婉的问了老师一个关于伯夷、叔齐的问题,从侧面得出了答案。

   孔子赞同的当然是那种“求仁”之人,像卫君父子这样违背礼制精神,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缺仁缺德,罔顾人伦,以此,孔子自然对其没有什么好感。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为卫国的国君说话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他。”于是子贡进入孔子屋中,问孔子道:“先生,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是不赞成卫国国君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