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公元前506年,申包胥的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并想办法复国。 申包胥究竟应该到那里去请求援助呢?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晋国的存在,也是长期与楚国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保持着较高的政治眼光,没有失却冷静。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通“层”)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 申包胥的忠诚与坚毅终于打动了并惊醒了秦哀公,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 那个时候,君王概念并不强烈,申包胥与其说是忠于君王,倒不如说是忠于自己效力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内心,那是一个相对人权自由的时代。 抱着小皇帝投海自杀的陆秀夫,兵败自杀的张世杰,他们生活在宋朝。宋时起,程朱理学盛行,大臣已经有了忠君思想,为了一家姓而表现出某种愚忠,这个忠跟春秋时的大忠比较起来,就显得狭隘多了。 真正的忠讲究的是对等,是不泯灭自己的独立人格,正如《论语·八佾第三》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离娄篇下》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至于后来腐儒们杜撰出来的一些妄语,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早就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了。真正的孔孟之道从来都是助人澄明其自性的,光明而正大。是后来一些统治者,或是酸腐书生,亦或是私心泛滥的小人们歪曲了儒家的本义,致使儒家背上了“吃人礼教”的骂名。这个事物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沉潜下来,深入读原著,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否则的话,永远都找寻不到真理。 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吃之前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饲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祈祷的时候,孔子总是先品尝食物。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