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读原著 2021-12-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孔子做鲁国的大司寇,有父子二人来打官司,孔子把他们羁押在同一间牢房里,过了三个月也不判决。父亲请求撤回诉讼,孔子就把父子二人都放了。

   季孙氏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司寇欺骗我,从前他曾对我说过:'治理国家一定要以提倡孝道为先。’现在我要杀掉一个不孝的人来教导百姓遵守孝道,不也可以吗?司寇却又赦免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冉有把季孙氏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唉!身居上位不按道行事而滥杀百姓,这违背常理。不用孝道来教化民众而随意判决官司,这是滥杀无辜。三军打了败仗,是不能用杀士卒来解决问题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是不能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的。

   为什么呢?统治者的教化没有起到作用,罪责不在百姓一方。

   法律松弛而刑杀严酷,是杀害百姓的行径;随意横征暴敛,是凶恶残酷的行为;不加以教化而苛求百姓遵守礼法,是残暴的表现。施政中没有这三种弊害,然后才可以使用刑罚。

  《尚书》说:'刑杀要符合正义,不能要求都符合自己的心意,断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说的是先施教化后用刑罚,先陈说道理使百姓明白敬服。如果还不行,就应该以贤良的人为表率引导鼓励他们;还不行,才放弃种种说教;还不行,才可以用威势震慑他们。这样做三年,而后百姓就会走上正道。其中少数不从教化的异常顽劣之徒,对他们才可以用刑罚。这样一来,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犯罪了。

   《诗经》说:'辅佐天子,使百姓不迷惑。’能做到这些,就不必用严刑峻法,刑法也可搁置不用了。当今之世却不是这样,教化紊乱,刑法繁多,使民众迷惑而随时会落入陷阱。官吏又用繁多的刑律来控制约束,所以刑罚越繁盗贼越多。三尺高的门槛,即使空车也不能越过,为什么呢?是因为门槛高的缘故。一座百仞高的山,负载极重的车子也能登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山是由低到高缓缓升上去的,车就会慢慢登上去。当前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苛法,百姓能不违犯吗?”

  对用杀人的方式除恶,孔子一向慎重,不到不得已的地步,他绝不行使。

  在《道德经》中,老子也有浓郁的反战思想,类似“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的反战之语有很多,比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等,战争时的杀人,跟平时的刑法杀人本质是一样的,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不提倡的。

又如——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在上位的人其德如风,小人其德如草,风吹过草,草必偃。除了那种根实在太结实的一种大恶大奸之人外,一般的小人还是能被君子之德感化的。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无道的坏人,以此来亲近有道的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治理国家,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只要一心想着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君子的品德如风,小人的品德如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倒。”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季康子问政于孔,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