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弥子瑕,晋士也,曾仕卫为将军,名牟,子瑕为其字。其祖为晋灵公之弟,封于弥,遂以为姓。

  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

  其一,弥子瑕私驾卫王马车的事。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一瞬间,弥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甚远,怎么能心想事成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呵!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其二,卫王接受弥子瑕没吃完的半个桃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轻风徐徐送来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着吃了起来。这种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鲜爽口滋味是他未曾体验的。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王。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王,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 (这就是众人所谓的“余桃”。)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现出了衰老的容颜。卫灵公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这时假如弥子瑕有得罪卫王的地方,卫灵公不仅再不像过去那样去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王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王则不一样。他以年龄和相貌作为宠人、厌人的根据,从而对弥子瑕所做的同样的事情表现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

  同样的事,毁誉随着人心和时势的变化,就这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如何评价这类人,或是这种事,孔子也曾特别研究过,最终他发明了著名的“春秋笔法”。左丘明总结孔子的春秋笔法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精微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细致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这么写?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避免一刀切,不直接用大道理来表明自己对人对事的毁誉态度,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具体事实和故事,通过精准地选择用词来表现,最重要的是精心陈述事实,让事实和故事说话,在具体事实和故事中让自己的价值判断得到自然呈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诋毁人,就是成人之恶了。儒家提倡隐恶而扬善,孔子助人长善,不会直接去诋毁人。 

 孔子著《春秋》,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用具体事实和故事说话,毁誉见于直道,而直道本就在人们的天性中,人们了知清楚事实的来龙去脉后,见微知著,自动即能感知得到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

  孔子说:“我对于他人,毁谤了谁?赞誉了谁?如果有所赞誉的话,也一定对他有过细致的考察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