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长兄扶苏。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假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扶苏更是对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于怀、怨恨不已,所以对扶苏赐剑自刎。蒙恬对扶苏的行为不进行劝说,实为对皇帝不忠,也令自尽。 

   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刎,蒙恬毕竟比他有些经验,劝他向皇上申诉,如果属实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苏却说:“父皇让我死,还有什么可申诉的呢?”说完含泪自尽。而蒙恬却据理力争,不肯自裁,使者见他不听从诏命,就将他投入阳周(陕西子长北)的监狱里。
 
   胡亥做了皇帝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有加。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他将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对其他不听话的文武大臣也不放过,后如李斯等大秦帝国的功臣也间接死在他手上。

  后来,他又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再加上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拉开了秦帝国灭亡的序幕。

   一个只凭借严刑峻法,而不以德礼治国的王朝注定是短暂的,只有那些治国过程中在法和德礼两方面取得平衡的王朝,才有更为长久的基业。

    《礼记·经解》中说:“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汉初贾谊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就说,秦统一全国后,未能及时适应形势变化而调整治国方略,太过于重视严刑峻法的作用,“违礼义、弃伦理”,“灭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遂使“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乱僭而无差,父子六亲殃戮而失其宜,奸人并起,万民离畔,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贾谊认为,礼与法不能偏废,而应相辅相成。礼是基础,可以起道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礼立得夯实了,民无需法来管都能做到不知善而善。正如贾谊所言:“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又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之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为什么礼这么重要?它又起自何处,对此荀子有过很详实的研究。

  《荀子·礼论》中,荀子就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还道:“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记·礼运》中更是早就告诫说,“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先去其礼”,“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记·冠义》里讲:“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曲礼》中也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经解》中总结道:“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孔子更是非常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

  他说:“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又说:“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不肥也。”(《礼记·礼运》)

《论语·为政》中他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泰伯》中他还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也是维持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最佳法宝。

《礼记·礼运》中就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荀子·非十二子》里讲“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

  当然,自古到今,“礼”随着时空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外在形式上,我们不能固守执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及时变通,正如《礼记·曲礼》中所讲的那样:“礼从宜,使从俗。”章太炎《检论·订礼俗》中也说:“礼,时为大而地次之。”但“礼”内在所包含的那份恭敬心,那份修己安人的责任伦理上,无论时代空间怎么变迁,都是应该坚守的。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却不能用仁德来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如果不用庄重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敬畏。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用仁德来保持它,能以庄重严肃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动员百姓时不依礼而行,也是不完善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