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与末

 读原著 2021-12-27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在《孟子》的开篇就直接通过现实中的例子将《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拓展开,给人以震撼。

   司马迁每次读罢此段,总是深有感慨——

   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依私利而行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原文: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从义而行即依明德而行,即是致良知而行,诚意而行,从正过的那颗心而行。从义而行的人,从不在意结果,不计较有什么好处,而是听从本心的呼唤,本心觉得该做,即做,觉得不该做,即不做。

  从利而行即依私欲而行。什么对我有利,对我有实用价值,我能从中能获得什么回报,拿到什么好处,这是从利而行的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滚滚红尘中,很多人一生为利来,为利往,到最后并没有得到什么很大的利,以及能让自己心安的利,常活在眼前的苟且中。倒是少数言行一直都是唯义所在,听从本心,做什么事都诚心诚意的人,立起了大德,立起了高功,立起了真言,获得至乐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

  孟子所要让人当头棒喝的只是,——一个人先修好身,立好德,利这些东西只是末节,余事,不求自来的。假如一生只舍大取小的追逐着那些末节余事,到头来再苦再累的经营换来也必定只是一场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