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高缭(liáo),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从来没有犯过错,但晏子却无缘无故把他辞退了。这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把他辞退了。”可见,晏子喜欢人指出他的过失,他认为,指出上司的过失,是手下的责任,否则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毫无用处。

  
  宋代的寇准与王旦,同朝为官,王旦为宰相主管中书省,寇准为副相主持枢密院。两人性格相左,一个柔和,一个刚直,所以常有摩擦。

  一日,中书省有文件送枢密院,不合诏书格式,寇准便把这件事报告了真宗,王旦受到了责备,中书省的官吏也受到了处分。没出一月,枢密院有文件送中书省,也违反了诏书格式,中书省的官吏很高兴地呈送王旦,认为报复的机会来了。王旦却叫人送还枢密院。寇准十分惭愧,拜见王旦说:“您真是有天大的度量啊。”  

  王旦与人为善,宽容对待同僚间的摩擦,不仅消除了彼此隔阂,确保了政坛稳定,而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善”出了政绩卓著的一代名相——寇准。
   
  还有一个现代故事——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 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子路闻过则喜,这是一种善于反省自身的内在修养。大禹则进一步将其扩大,不等有过则改,是见善起敬,思齐,并纳而行之,将其用到治国上。舜则是自己以身作则行善,好学以善,然后还帮更多人的澄明他们的善性,与天下人一道行善。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和别人一道行善更好的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