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读原著 2021-12-27

  孟子曰:「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很爱穿紫衣服,后来大臣们也纷纷效仿,跟着穿紫衣服。城中的百姓见大臣们出出入人,来来往往,一律穿着紫色的衣服,觉得又好看,又时髦,便纷纷竞相仿效。一时之间,齐国都城临淄满街一片紫色。紫衣服走俏了,结果将紫衣服的价格抬了起来,竞涨得一件紫衣服的价格与五件白衣服的价格相等。而且,继续上涨的势头不减。 

  这种情况引起了齐桓公的忧虑,他立即召见大臣管仲,不无担心地对他说:“街市上紫衣服的价格太贵了,如此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要想个办法控制一下。”管仲看了看齐桓公说:“这件事容易办,但必须从大王身上做起,所谓上行而下效,您以后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凡是穿紫衣服的人走近您,您就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衣服的臭味。’”
第二天,齐桓公没穿紫衣服上朝与满朝文武共商国事,大臣们见了不禁心中疑惑。齐桓公对大臣们说:“今天有事快快奏来。”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奏事。还没等他走过来,齐桓公立即以手掩鼻说:“请快快站远些,我闻不了你那紫衣服的臭味。”满朝文武大臣听了齐桓公的话,不禁面面相觑,不理解齐桓公说的话。 

  下朝回家,大臣们立即换下自己身上的紫衣服。当天宫中就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了。百姓们见大臣出来进去都不再穿紫衣服,一时各色衣服又都在街上出现。再看看穿紫衣服的人,他们自己都认为显得非常老气了。这样的衣服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过、真的穿过吗?人们都不禁暗暗地问自己。

  不到一个月,齐国京城临淄就看不到有人穿紫衣服了。又几个月过去了,幅员辽阔的齐国连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也看不到了。随之,紫衣服价格迅速回落,很快恢复到和其他颜色的衣服一样的价格了。

  还有一则——

  从前,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

   再说一个——
  有一天,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

  弦章听了,深有感触。他回答景公说:“这是大臣们不贤。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有句话说'上行下效’。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有一种叫尺蠖(huò)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听不进批评而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呢?”

  齐景公闻言豁然开朗。

  一个人,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评,好兼听,才会经常听到别人对他的批评、建议。如果总是听到别人恭维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正了,下面的百官,百姓自然跟着正了,相反,上梁不正,自然下梁歪。正人先正己,律己方能律人,这是亘古不变的常道。

  其次,孟子还强调,劝谏国君要靠智慧,不能只凭一腔蛮力,那样不仅效果没有多少,还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

  孟子说:「当政的小人不值得过于指责,他们的政事也不值得过于非议。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