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舜的父亲瞽叟是一个本性恶劣的人,偏爱于后妻以及两人所生的儿子象,所以不希望舜娶妻生子。瞽叟这样做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不愿为儿子舜娶妻而破费,二则是担心遗产和家业的继承上会被舜分走一部分。 舜此时此刻面临两个选择,告诉父亲自己要娶媳妇,父亲一定不同意;不告而娶的话,于世俗礼制中又是不孝的。该怎么办?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分析道: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 舜知轻重,懂权变,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告而娶,舍小礼而行大义,执得了这件事上那个致中和的点。 至于说“不留后代”是大不孝,这个说法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孟子当时也只是两者相比取其重而已。毕竟,圣人孔子,孟子自己先前也曾提到过,对父母的敬养,养父母之志,才是最大的孝。但往大处说,要有后代这又是一件天经地义,意义重大的大事,它关乎人类的繁衍,文明的传承,试想,假如人人都不要后代,人类岂不就消失了吗? 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代是最严重的一种。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是因为担心父母知道了不同意他娶妻,会导致没有后代,以此选择舍小礼取大义,自作决定。一般情况下,君子娶妻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