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染不染

 读原著 2021-12-27

  姐妹俩的父亲品格不太好,嗜酒如命,又好赌,然而,在这种环境下,姐妹俩不仅没有受其父影响,反而越发的懂得自我尊重,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重要性。到姐妹俩都成家后,父亲以为妻子离自己而去后,女儿终将也会如泼出去的水,不会再记得有他这个父亲时,姐妹俩却依然敬爱他如初,让他终于幡然悔悟,改过自新,重新做起了人。

  老父亲改头换面后,修己泽人,立德立言,美誉广流传,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心知肚明,改变老父亲的最大功臣是他的这对女儿。

  于是就有记者去采访姐妹俩,问她们何以能在这种不良的成长环境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修己以安人的。妹妹只笑答:“都是姐姐的修养好,我也只是受我姐姐影响,做了跟我姐姐一样的事。”

  姐姐淡然道:“这世上哪有一方完全一尘不染的净土呢?真正的自由多是在不自由中不断新生出来的,只有先修身为本,安顿好自心,才能实现带着镣铐跳舞,于有限中创造出无限来。

  我哪不知道父亲这个德性,但是如果我选择跟他对着干,或是逃避,结果可能好起来吗?他尽管不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他对我总是有不少养育之恩的,我们成为一家人也是难得的缘分,我常在心底告诉自己,父亲在我小的时候是如何不容易,如何慈爱我,后来我渐渐大了,他变了,没有先前那样慈爱我,是不是也有我的原因,我是不是还有哪里没有尽到孝?我越这样思考,我就越如履薄冰,正身以待人,这样我也越来越好,父亲也逐渐被我感化,——本质上,他被我感化,变好了,实则是他做回了他自己而已,他本来就是一位慈爱孩子的父亲。

   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很大的奉献吗?好像也没有,倒是他让更新了自我,超越了自我,让我变得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多了。《中庸》中说舜的时候,有讲到:'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我一直在尝试着怎样让自己在一个受限的环境中去修得无限的自由,不“意,必,固,我”,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开创一个新的环境,同时,我也一直顺带着默默观察着父亲,以身观身,以家观家,隐其恶,扬其善,这好像都谈不上我去帮他了什么,我只是一直在全力正己,升己,——正己,升己而后自然化人罢了。”

 说完,她又给记者们讲了《传习录》中的一个相关典故——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

 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

先生说:“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的父。”

 鸣治愕然请问。

 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及至瞽叟底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个慈父。”

   众人听后,默然心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