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38姜夔《踏莎行》

 乐水无涯 2019-12-09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

    ——赤栏桥上的生死缠绵情缘

《踏莎行》

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终究无果。游走之中,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得中进士,还做了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知县。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跟在父亲身边,不幸的是大约在姜夔14岁左右,父亲就病逝了,整个家庭也就坍塌了。姜夔只好寄居在姐姐家里,直到长大成人。一个读书人,没有了家庭的依靠,科举是光耀门楣、个人独立的唯一或者说是最好的一条路。于是,姜夔,也同样重演着学而优则仕的文人老路。

    那一年姜夔20岁出头,虽然一身才华,奈何家道中落,孑然一身,所以也未曾娶妻。阳春三月,姜夔自鄱阳应试后回家,知道自己此次无望,不免心中十分惆怅。好在旅途风景秀丽,年轻人的乐观情怀如同风一样吹走了满腹苦闷。诗人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独自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意气风发,吟诗歌咏,内心的失落得到了些许缓解。姜夔由于身上没多少钱,又不愿意接受朋友救济,只好以卖字谋生换些盘缠。

       这一日姜夔游历到合肥,投宿在城南河边的一家客栈。月光如洗,微风阵阵。酷爱音乐的姜夔感受着夜色的美好,想要谱一首曲子,这时一阵琴声若隐若现、忽强忽弱地萦绕耳旁,音色优美,曲调婉转。姜夔精通音律,仔细辨识,一时间却也不知是什么曲目,不过丝丝入耳,扣人心弦。羁旅之情本就容易触动感伤,20多岁的小伙子,好奇心更强,便循声而去。原来是对面阁楼中的两位女子在弹琴。虽是三月,夜晚不免有几分凉意,窗门虚掩,缝隙之中依稀可辨二人的绝代风姿。姜夔心中不免小鹿乱撞,多了几分倾慕之情。但若此时闯进去,不免唐突,于是诗人匆匆回了自己的房间,反复琢磨这段旋律。

    翌日清晨,姜夔来到赤栏桥畔吹奏自已刚刚填词谱曲的新词,这段曲调正是昨日那段琴声用萧的重新演绎,加之姜夔斐然文采,新词更是别具一格。阁楼之上的二位佳人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便来探个究竟。姜夔吹过一首新曲之后便摆开桌案,研墨书字,二位姐妹看到这里心中暗喜,想必这位公子定是对昨晚琴声的应和。想到这里,两位女子前行几步,身体娇软,步履轻盈,来到姜夔跟前,施礼说道:“刚闻先生萧声空灵悠远,令人心旷神怡,先生书法苍劲有力,定是饱学之人。”姜夔赶忙说道:“昨夜听二位姐姐扶琴声色悠美,曲调婉转,令人陶醉。恕在下冒昧,斟酌再三,谱了这首词,还望不要见怪。儿女微微一笑,道:“先生客气了。”没聊几句,姜夔已是满面通红,从小读书,除了姐姐,也没接触过几个女子,今日得见如此佳人,实在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说道:“今能得识二位姑娘,实为我姜夔人生一大幸事呀!”二女道:“先生今游历至此,先生不如到寒舍一叙,以便我们姐妹向先生求教词曲音律。”得遇知音,千言难尽,原来由于连年战乱,百姓困苦不堪,姐妹二人幼年失去父母,为生计所困,沦落在这风尘之中,出于无奈只好以卖唱为生。姜夔也为二人的遭遇感到不幸,三人越聊越投机。就这样姜夔与二位姐妹一起谱曲填词讨论音律,生活过的很是惬意。三人一起泛舟江上,姐妹俩陪同姜夔一起游巢湖、登姥山,弹唱姜词,真是郎情妾意,令人心旷神怡。一叶扁舟,一双美女,琵琶古筝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词曲从那清丽婉转的嗓子中唱出,是何等惬意和浪漫啊。转眼间,姜夔在此已有半年之久。

       在这期间,金兵南下,几番来犯,国家已是破碎不堪,想到这里姜夔觉得大丈夫应为国家出力才是呀,怎可痴迷于男女情爱。更何况自己功名未就,居无定所,也无法安置心中佳人,只好决意离去。姜夔对二人说:“丈夫在国家危难之时理当为国家出力,如今山河破碎,大敌当前,我姜夔堂堂七尺男儿,理应博得功名,为朝廷效力,今日也不得不就此别过,只望有缘人来日再聚。”遂取笔在素笺上疾书:“酒磨壮志,花消英气。国家有难,岂能熟视?”临别之际,姐妹二人与姜夔立下誓言,如若相逢,必定订下白首之约,三人在渡口洒泪分别。

    几年以后,南宋大败金兵后又收复合肥。战争稍停,那段少年情事埋藏在诗人心中许久,他又一次来到合肥,想要寻找姐妹二人,然已是人去楼空,一片破败景象。

    姜夔心中满是忧伤并挥笔写下了名垂词史的《长亭怨慢》: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事情过去多年,姜夔虽然已是颇有声名,但终究没有博得一官半职,生活穷困。后来,自己也娶妻生子,但是年少时的那段情结却久久无法忘怀。有的考证说,姜夔一共有22首词作都在反复回味这一段爱情,占他所有作品的1/4,可见这段感情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许是诗人未得高官,也许是诗人自己也不愿向人讲述这段故事,总之他没有在任何一首作品中完整地讲述过这段感情,史书中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也使得他的一些词作读起来晦涩难懂。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我们今天能略略窥探或者猜测这段故事,主要得益于现代著名学者、词学家夏承焘的考证。夏先生将其称为“合肥情事”。

    诗人晚年落迫,一年上元佳夜,他独披单衣,依窗而望,多少往事历历尽在目。想到年少之时赤栏桥畔的相遇、相知;想到相伴之时的欢声笑语;想到佳人已去的残酷现实,不知不觉悲从心来,然而此时却无人可以轻诉衷肠。微微酒意激荡胸怀,睡梦中仿佛又回到合肥的城南客栈,仿佛又再次与二姐妹泛舟水上,填词吟曲。这段情铭心而刻骨始终让词人难以释怀。姜夔将自已内心的情感寄托在词曲之中,提笔写了开篇那首《踏莎行》。

       诗人不再介怀世事,也不再提及自己早年的相思。姜夔最终在杭州一家旅店里过世,被安葬在钱塘门外。随葬品仅有一册乐谱、一把琴、一柄剑和一本《兰亭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