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首枚氢弹投掷失败?只因飞行员一个举动,却为我国省下几个亿

 泰荣林黑皮 2021-12-27

“自己有剑不用,和没有剑用,不是一回事”,钱学森院士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我们发展核弹的重大意义。

事实上,在那个“核讹诈”的时代,我们研制的原子弹和氢弹已经成为维持和平的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图片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核专家来说,核弹的首次成功爆炸只是核工业发展的第一步。他们要做的下一件事就是把核弹付诸实践。在投掷第一颗氢弹的过程中,一场惊心动魄但令人自豪的事故发生了。

1971年12月30日,西北部的核试验基地万里无云。这一天,基地迎来了中国第一颗实用氢弹的投掷试验爆炸。

这次任务由我空军著名飞行员杨国祥执行。在执行这一投掷任务之前,他进行了180次模拟投掷训练,每枚弹丸的着陆点可控制在距离目标中心12米以内。

1971年12月30日,杨国祥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坐上了强五战斗机,这次他携带的不再是练习弹,而是真正的氢弹。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那声巨响,谁知意外发生了。

图片

30日中午,杨国祥驾驶着强五战斗机,不断盘旋在预定好的实验基地上空,却迟迟没有投下氢弹,这是怎么回事?按照计划,杨国祥应该在距离靶心九公里的时候摁下氢弹,随后立即折返,然而他这套操作下来,氢弹却根本没有动静,地面指挥人员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杨国祥沉着冷静地检查着飞机上的部件,确定一切无误,自己的操作顺序也早就烂熟于心,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于是他请求再次尝试。又是两次准确无误的操作流程下来,氢弹还是没有反应,眼看着油表内的燃料已经不多了,杨国祥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跳伞逃生,还是带弹返回?

然而,基地全体人员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战斗机用氢弹着陆非常危险,因为氢弹安装在战斗机腹部,离地间隙非常小,飞机着陆时的冲击力非常大,没有人能保证氢弹是否会因为其巨大的惯性而脱离挂钩。一旦氢弹落地,整个基地将变成一片火海。

此时,如果杨国祥选择跳伞,让战机独自向前飞行,他基本上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不知道战机最终会在哪里飞行和坠落。基地人员艰苦研究的成果将毁于一旦最后,杨国祥毅然选择放弃跳伞,并通知基地人员紧急撤离。基地机场只剩下当时的指挥官、师长宋占元和一名参谋。在着陆过程中,杨国祥以高超的飞行技巧,慢慢降低了高度,开始在离地一米的高空平浮。最后,他成功着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图片

经过技术人员检查,发现投掷失败的原因是氢弹推进装置短路,导致装置故障。经过一系列重复测试,技术人员确保没有错误。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出发,这次他做到了,罗布泊上空成功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这是振奋人心的一刻,杨国祥是当之无愧的“彝族之鹰”,是党和人民的骄傲。

从今天起,这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枚实用的氢弹,使我们的核武器威慑力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我们空军飞行员杨国祥的英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骄傲和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