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红楼梦

 苏州小娘唔 2021-12-27

   红楼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用一生都在读的书,也是用一生都在怀念的一个人,我与红楼梦的结缘始于我的一个童年的玩伴小阿姨,我最早接触红楼梦就是小阿姨引导我看的,之后,她沉迷于红楼梦不能自拔,将自己置身于林黛玉这个角色,而她的那位贾宝玉迟迟没有真正出现,她30岁就离开了人世,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她的文章。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写一点关于红楼梦的感悟,但每次只要一提起,我就难于抑制自己的情感,会泪流满面,一段段与小阿姨的回忆,溶进红楼梦中,然而,年纪渐渐老去,我怕越老越不能完成这个心愿,所以还是要鼓起勇气,我想用我的苏州乡下话来谈一谈红楼梦。

     我们小时候七八岁时,一般家长不太允许小孩来读这样的书,我和小阿姨是常去菜花田里去偷偷读,所以红楼梦是我青少年时期最特别的一段记忆,也是我青少年时期最私密的一段感情,长大后,红楼梦可以公开去读,或者去听一些教授讲的课,但与我们小时候偷偷读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曾很兴奋地去听过一位著名教授讲的红学,大部分都是在讲关于红楼梦的一些研究,关于作者,关于社会背景等等的考证,而小说的本身却关注的不多,乏味的很。而我们小时候读红楼梦的时候根本不会在意他的社会背景,历史价值这些,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这么生动,这么好看,好看到12岁读,20岁读、3040岁每个年龄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每次看都觉得不一样。

在我看来红楼梦与其文学不一样的地方有三点:

一、他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很长一段时间,家长禁止青少年读,其实这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而大人一直觉得这本书大概是老人读的书,其实书中的主角都是青少年,王熙凤十七岁,贾宝玉十三岁,林黛玉十二岁,薛宝钗十四岁,这些人全部是小孩子,你想想身边那种十一二岁的小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林黛玉那个小女孩总是无缘无故地生气了,哭了,计较宝玉对其他女孩子好了,对自己不关心了,其实这些完全是少女才有的,可能超过十五岁大概就不会有这种表现,可她就是十二岁,小女儿情的那种姿态,贾母,我们一直以为大概有七八十岁了,可是其实大概也就五十多岁吧,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而这个青春重要的是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面人们是没有青春可言的,我们小时候也是没有像西方讲的被歌颂的青春这个东西,我们小孩时背的唐诗宋词这种东西都是历史沉重的道统文化的东西,不太会有直接的青春的表达,什么叫青春,青春其实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它有一种浪漫,刚刚对人世间的情感萌芽的时候一种梦幻的幻想性的世界,那个部分完全被压抑了,其实那个年龄应该读罗密欧朱丽叶应该读红楼梦的,可是我们小时候一般家长更鼓励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但这些都少掉一个东西只有红楼梦才有的,就是青春,那些刚刚发育,对生理上刚刚有认识的一个青春年龄的梦幻世界的东西,我们的文化好像始终没有鼓励过,红楼梦之前其实是有的,像西厢记,这一类,可是大家可能记得红楼梦也写到: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偷偷躲在花树底下读西厢记,在那个年代西厢记是不准读的书,然而家里面都有,禁书可是家里大人也偷偷读而小孩子是不准读的,因为里面有很多如私奔之类的,在道统文化里这是年轻人不可知的,而其实年轻人到了一定年龄他对情欲对性已经懂了,红楼梦里面的一个私密的青春王国,它是非常迷人的,小说第5回大胆地描绘了贾宝玉对性的真实感受,我想我们至今的文学里依然没有能突破红楼梦的这种真实描绘,在课程里也都愿意回避这个问题,红楼梦应该是在年轻的世界里重新活过来的一个文化。

二、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别,红楼梦在整个文体上最特别的,在第5回就把所有人的结局全部告诉你了,可是每个人的结局是一首诗,一个指引人生未来的叫太虚幻境,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看到一个大柜子,柜子里有很多抽屉,他就一一打开,每个抽屉里就有一首诗,玉带林中挂就是讲林黛玉的下场,金钗雪里埋就是讲薛宝钗的下场,可是当时的宝玉看不懂,他只有十二岁,这些女孩子的事情都还没有发生,所以他不知道每一首诗都在讲什么,警幻仙姑就骂宝玉真是蠢物,没有人会懂自己的一生到底是什么?人不到最后的终结你永远不知道结局是什么,红楼梦其实是一开始就把结局都告诉你的,可是你就看着每一个人一步步走,最后走向她的结局去,没有一个小说一开始就把结局先告诉你的,结局告诉你了,你还想看下去吗?我们看其他小说所有的兴趣都在那个推理的过程,想要知道结局,可是红楼梦的精彩告诉你说:也许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也许人生是点点滴滴每一分每一秒的过程所加起来一个不可知的状态,也许到最后有一天,回看自己一生的荒唐和荒谬以及错综复杂的喜怒哀乐的纠缠爱恨情仇的纠结,这是一个讲不清楚的东西,红楼梦是第一个让我们知道结局本来就是假的,是我们自己虚设虚拟的一个结局,什么叫好,什么叫坏?什么叫命好,什么叫命坏,大概也都很难去界定吧,所以红楼梦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读他,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他让人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样子,不同的状态。

三、作者对人性的包容和超越,作者曹雪芹是不得了的一个包容和他对生命态度的一种超越感,我们面对一个现象或我们眼前发生的一个事情,你会发现我们在谈论或转述一个事情的时候,转述或表达的过程中,很奇怪你就会知道这个人喜欢谁或不喜欢谁,都会不自觉地带有自己的一个主观印象当中,并不是客观描述,一定夹杂着他自己的对于这个事件本身的批判,红楼梦没有个人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里面讲述,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镜子呈现你的状态是一个决然乐观的一个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镜子,我们读过所有古今中外的小说,大概能够做到像镜子的小说不带任何自己的主观观点只有红楼梦了吧,这个作者竟然可以使每个人展现他自己的方式,完全看不到这个作者本身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看法,林黛玉忧郁的哭泣,薛宝钗的做人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强势,这些都只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只有读者自己才会去选择更喜欢谁,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小说里面人物的选择是非常奇特的一个状态,读者会随着不同的年龄去喜欢不同的人,去特别注意到不同的人,大概第一次读的经验真的是在宝玉和黛玉身上,关注他们少男少女的忧伤的爱情,第二次看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王熙凤这个角色写得极好,她的那种精明能干利落漂亮的女强人形象,第三次读的时候,你可能会关注贾母一位老太太豁达装糊涂的大智慧,不同的年龄段,对角色的关注和喜好是不同的,而作者从来没有表明过他的喜好,他对每一个角色只是直白地呈现。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啰嗦讲这么多,不知道认同的有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