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蒙山文物遗址

 探秘桂北 2021-12-27

太平天国文物遗址


   太平天国革命在永安州封王建制,粉碎了清军的一次次围剿,使永安州成为驰名中外的 太平天国革命圣地之一,留下了文物1500余件,遗址26处及碑刻一批。1984年建立了太平天 国革命文物陈列馆。
   (一) 文物
   猪仔炮 太平军在永安期间(1851年~1852年) 铸造。虽出土地点不同,但结构完全一 样。炮身长122厘米,口径6.8厘米,身后直径18.5厘米,炮身长65厘米,为当年太平军使用 的主要武器之一。
   盾牌 又名藤碟, 圆拱形,直径110厘米,厚2厘米,内有木柄把手,全用白藤编织而 成,坚固而富弹性,可以防刀砍、矛枪刺戳,为步兵使用的防御武器。
   钩镰枪、钩刀、铁叉 出土于东、西炮台、龙眼塘太平军营盘。钩镰长67.8厘米,枪 头为一把尖刀,接杆部口径3.8厘米,钩刀长8.3厘米。钩镰枪全长80.4厘米,枪头是棱形尖 锥, 接杆口径4厘米,刀长11.3厘米。双齿铁叉结构,别具一格,铁叉尖部已锈断,现存一 段长32厘米, 接杆部口径3.8厘米,两齿各有对称倒钩一个,与主杆两齿相背向,战时刺、 扭、拉并举,威力不亚于钩镰。
   地雷 直径11.5厘米, 口深7厘米,口宽4.5厘米,空心处有交叉铁枝镶嵌于弹壁。战 时将硝药碎铁充于弹内,插入引线,药发弹开,碎铁横飞,杀伤力大。当年清军将领乌兰泰 给赛尚阿的奏报称“暗穿地道, 伏设地雷”。太平军撤出永安州第2天,清军入城时便受到 太平军埋下的地雷轰击。
   弹丸 出土于当年太平军营地中营岭、 西浮岭、古苏冲等处。直径4至7厘米,重3两 至1市斤。最大一个直径9.5厘米,重4公斤,为太平军战利品。
   竹篙枪 用坚竹制成,长8尺至1丈8尺不等,枪头呈棱形或锥形,接杆部口径4厘米, 枪身长30至50厘米,枪头状如箭簇,具有穿刺作用。出土于旧县当年太平军望楼遗址。
   旗顶 当年参加太平军任旗手的壬山村甘茂春遗物。他曾随太平军打到南京,后随石 达开回师广西转战永安而留于家中。
   指挥刀、 手刀 水窦中营岭太平军圣库遗址出土。指挥刀长66.7厘米,刀面宽3.3厘 米,上刻“左刀三十年”字样。为大平军撤离永安时留于中营岭圣库遗物。
   火索炮 团冠岭西炮台出土。现存炮前段长36.7厘米,后段长38.2厘米,口径3厘米, 这一完整火索炮为太平军北上突围经三妹瑶村时赠给瑶胞而保存下来的,为太平军永安突围 时主要武器。
   祭器 永安州署西面关帝庙前眢井土坑出土。有烛台、灯盏、香炉、偶像残片等。
   头颅骨 眢井土坑出土。头颅骨上有明显的枪戳和刀砍痕迹。据有关文献记载,眢井为 当年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后处决州官吴江及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之处。
   清官佩饰 有翡翠、 玉石等,出土于眢井,其中三颗圆形佩饰直径1.5厘米,两颗茄子 形玉坠长2厘米,均透明,有光泽。另有三颗佩饰出土于平冲战场,据考证,为清总兵佩饰。
   抬枪 1975年3月在壬山村征集。枪长244.5厘米,枪管长199厘米,口径3厘米,保存 完好。
   火药短枪 为蒙山镇文平村民于1944年在瞭望岭上开荒所出土,1974年由文管所征集。枪长32厘米,口径2厘米,木制枪柄,外包薄铁。为当年太平军据守阵地使用的武器。
   铁锁链 1974年清理眢井土坑时出土。锁链已严重锈蚀。
   (二)遗址
   永安州城 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城墙周围248丈5尺,城高1丈6尺,城墙厚6尺, 城墙基部砌石,墙体外包火砖。设四门,东门名宣化门,南门名永定门,西门名镇远门,北 门名天一门。但天一门建成不久即封闭,据说因“风水不宜”所致。全城设雉堞449个,无 子城,女墙无壕水,城内横引一渠由东门南侧流贯西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知州张辅 世重拆复建。后屡经战事及历年拆损,现仅存西段城墙一段。清咸丰元年(1851年9月25日), 太平军用声东击西战术一举攻克该城。
   创立天朝遗址 清咸丰元年(1851年)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将州署(今蒙山县人民政府 所在地)改为天朝,在此举行开国典礼,封王建制,并办理天国大事。
   天王洪秀全发布诏令处 位于今县政府右侧玉兰古树下的广场上。清咸丰元年 (1851 年)年间,洪秀全曾多次在此发布诏令。
   太平军炮台 太平军在永安期间,于州城附近建炮台四座。东炮台位于城东约一华里 的瞭望岭,南炮台位于城南约一华里的大窖岭,西炮台位于城西半华里的团冠岭,北炮台位 于城北一华里的红庙(今教育局农场)。四炮台互成犄角,为太平军在州城一带的重要工事。
   三冲古战场 位于县城东面13公里蒙山与昭平交界处的平冲、旱冲、崩冲,为太平军著 名的三冲战役遗址。此地沟壑纵横,草深林密,形似长口袋。清咸丰二年(1852年4月8日), 太平军在此设伏,围歼尾追的清军5000多人,为胜利突围北上奠定了基础。
   南王冯云山指挥所 位于城南3华里处的莫家村。原为民房,建于清代,已有200多年历 史, 有正房三间,厨房一间,总面积约180多平方米,屋前天井50多平方米。莫家村为州城 南边战略要地,太平军攻克州城后洪秀全即派冯云山负责指挥南线战事,指挥所曾设在此屋。
    长墙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所建,位于州城东西两面,西面长墙北起湄江西岸, 经团冠岭至城南河边。东面长墙南起莫家村,经瞭望岭炮台至城北湄江东岸。两道长墙全长 共约10华里,墙门设闸门关口,墙中开设炮眼,墙外壕沟、陷井,遍布铁钉竹签,易守难攻, 对防卫州城具有重要作用。现仅存东面长墙一段。
   玉龙关 位于城东9公里的古苏冲口(今古苏冲水库坝首处) 。此关两面为陡壁,中间 仅一条小道通过,被喻为“铁打天下第一闸”。1852年 4月4日晚,太平军先锋罗大纲率兵 奇袭此关,为太平军永安突围打开了道路。
   西浮岭地洞 位于城南10公里落瓮村(今乐拥村)西的西浮岭上,为太平军防御清军的 重要工事之一。现地洞、壕沟遗址仍隐约可辨。
   中营岭圣库 位于水窦村北中营岭上。于岭顶及岭腰建造围墙两道,各开四门,内建 房屋,外层驻军,里层储藏粮食及各种战具,为太平军囤粮圣库。1852年,太平军突围北上 后,圣库被清军烧毁,现仅存遗址。
   独松岭清军营盘 位于城南8公里独松岭。为清军防堵太平军由水窦向西北突围的四 座营盘之一,也是清军西南路营地。该营盘与太平军的中营岭、黄绞岭、仙台岭等营盘隔河 相对,阵势十分逼近。
   西马清军营盘 位于城北4公里的西马村南面,土石筑构,圆形,直径100多米,营盘墙 高约2米, 营盘外有深1米宽5米的壕沟。该营盘是清钦差大臣赛尚阿的大营,与太平军在程 村背、龙眼塘、上阳村的营盘互相对垒。
   武庙 即武圣宫(关帝庙),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占 地约302平方米。由大殿、天井、前门、东西厢房四部分组成,砖木琉璃瓦结构,为太平天 国革命在永安的重要活动遗址, 于1951年拆除新建蒙山中学大礼堂。1980年1月,县人民政 府公布武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 位。1985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全面修复。

文物胜景


  建筑
   庙宇 县内的庙宇,少数为州县官所建,而大部分为民间各在乡村人口较集中的地方所 建。解放后,由于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神坛社庙逐渐减少。目前,除有历史文物价值 受保护的“武圣宫”、“永安寺”继续修复外,其余神坛社庙已绝大部分不复存在。蒙山县 历代兴建的寺庙主要有:
   福善庙。在旧城东一里,文奎楼前(今永安寺处),始建于清代。高旷轩爽,古树参天, 溪流环绕,岁时多有游客吟咏,当时善男信女不断求神拜佛。毁于1950年。1985年在原址新 建佛教堂——永安寺。
   此外,还有文昌宫、文庙、城隍庙、既济宫、玄妙观、昭忠祠、节孝祠、真武祠、土地 庙、三界庙、三霄庙、立山庙、药王庙、东安庙、泗洲寺、观音阁、龙母庙、婆罗庙、五将 庙、广福寺、六庙、六夏庙、大寺庙、三圣宫、旧龙庙、邓公庙、姑发庙等,几乎遍布全县 各乡村。
   其他 蒙山文笔: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鳌山之巅建宝塔一座,县人称“文笔”, 经历30年后塔身塌毁。嘉庆年间, 永安州知县罗鼎在原塔处重建一座五层宝塔。光绪七年 (1881年) ,州人复在塔前建门亭并题门额:“跨鳌”。亭额:“乐寓游观”。后苏元春(广 西提督) 拆除门亭,增建头门,并在塔东西两侧建起厅房,将塔身各层加以修饰,塔门塑以 浮字对联。五层塔额为:“直上蟾宫”、“光射斗牛”、“元气中含”、“梯云得路”、 “鳌峰独秀”。门额是:“蓬莱仙阙”。文笔踞山傍水,与山下蒙馆潭互相映衬成趣。登塔 远眺,州城风光尽收眼底。每当夕阳西斜,亭台楼阁倒映于碧水之中,塔光水色,美不胜收。故列为永安十景之一,名曰:文奎夕照。1967年,文笔被当作“四旧”拆毁。1986年县人民 政府集资在原塔遗址建起一座高5层的新塔,建成后由县文物管理所管理。
   此外,县内还有水窦峡宝塔,三石村宝塔,新圩坝头村宝塔,皆已先后拆毁,仅存遗址。
   韦竹平故居:位于文圩乡道义村,为蒙山民间拳师韦竹平故宅,是今县境唯一保存较完 好的清代民宅建筑。故居为整体结构,分前后两座,每座为一厅两房,前后座之间有左右横 廊相连,构成一个四合院。总可居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青砖墙壁,瓦木盖顶,极其牢固, 虽经历了百年之久,但仍无甚损坏。屋前厅檐下,有木雕花鸟5幅,千姿百态;有7幅泥塑动 物图案,塑鸟、狮、鹿、犀牛等动物20多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厅堂饰画还有各 种书法和山水画等。后座厅堂正梁底下的两边墙上各有一幅3平方米的山水鸟壁画,天井廊 檐有以手工制作的穿花门及经过精心雕制的菊花连体门。现在,该处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
   陈漫远故居:座落于县城北面约7公里的文聚村龙头桥南端,小村名四龙铺,由3间土木 结构瓦房组成,全长9米,宽6.5米,屋高约4米,为陈漫远青少年时期居住之所。
   接龙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南北走向,由132块不规则石块砌成,二拱等跨,高2.8米, 宽3.2米。位于永安州城天一门外(今州头古榕树下),是州城北面主要通道。
 碑刻
   清永安州知州吴江墓碑 吴江墓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的以孟村纱帽岭西北坡, 分主体 墓碑及墓志碑两块,均用青灰色硬石凿成,为清光绪十年(1884年)吴江之子吴彤及孙良浩、 良基所立。主墓碑高86厘米,宽54厘米,上刻:“皇清诰授朝议大夫晋封中议大夫恤赠鐾仪 卫历经世袭云骑尉广西平乐府永安州知州显考吴公讳江号云卿府君诰封恭人晋封淑人恤赐旌 表显妣吴母刘太淑人合葬墓”。有碑联:“不朽壮心青山比寿;同埋忠骨黄土生香。”墓顶 刻“忠节成双” 四字。墓志碑高124厘米,宽71厘米,顶端及两边有腾龙图案。墓志除记载 清永安州知州吴江的籍贯、官职等外,主要记载了吴江在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时的作为,并 反衬出太平军当时攻城的恶战情形及战果,为目前县内所存较典型的清代墓葬石刻,志文字 数之多也属罕见,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有一定价值。除个别志文字脱落外,墓碑基本完整。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廊 1985年由自治区拨款修建,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青砖墙体,琉璃瓦面。面 宽24米,进深4.8米,高4米,全部碑记由22块白色大理石组成。碑文有太平天国在永安时期 天王洪秀全发布的《命兵将杀妖取城所得财物尽缴归天朝圣库诏》、《令各军记功记罪诏》、 《谕兵将立志顶天真忠报国到底诏》 、 《永安封五王诏》、《严命犯第七条杀不赦诏》、 《永安破围诏》等诏令诏书。
   清军禁碑 1986年于黄村新开村古官道下水田中出土。碑高117厘米,宽90厘米,为 清嘉庆五年(1800年)永安知州玉麟所立的革禁滥役民夫碑。因碑下半部磨损,碑文不全。现 存于县文管所。
   蒙山县抗敌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纪念碑 为民国35年春所立,碑身为青灰石琢成,共 4块, 每块高84厘米,宽66厘米。石碑原置于鳌山公园内,解放后拆放于县公安局大院内, 1986年收回县文物陈列馆保存,为县级文物单位。碑文分序、内文,字迹清楚,字体工整.
 自然胜景
   据《永安州志》载,邑内原有“永安十景”,此十景为:鳌山夕照、峻岭摩天、凤岭樵 归、七星联珠、三山叠翠、迥龙仙掌、落雍晴岚、湄江晚唱、双峰插云、龙潭瀑布。
   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划变化,以及诸多人为因素,原十景中的部分景点或易划他县,或 被毁坏,至今景观尚完整者仅龙潭瀑布及湄江渔唱等处。另外,解放后,邑内建设中又出现 一批新的景点。至今,县内自然景点主要有8处。
   永安古城 永安州城(今蒙山县城) 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历代有修葺。现仅 存州城西段城墙142米, 墙砖面上“道光”二字仍清晰可见。州城中有武庙一座,是蒙山县 清代建筑, 由大殿、前门和东西两廊和天井几部分组成。在武庙前门左侧,有一棵龄逾400 多年的玉兰古树。树干围3.5米,高11.5米,枝繁叶茂,每年花开两度,香溢全城。1852年4 月4日, 洪秀全曾在树下发布著名的《永安突围令》。武庙前门右侧,是太平天国文物出土 点眢井。碑廊与太平天国革命在永安陈列馆是近年建设的纪念性建筑。碑廊陈列着大理石刻 的太平天国的6条诏令, 陈列馆中收藏着太平天国在永安留下的大批文物。此外,永安州城 附近还有南王冯云山指挥所遗址、东、西炮台及长墙等遗址。所有这些,皆以武庙为中心, 形成一个历史文化群体,使永安古城成为旅游及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名胜之地。
   鳌山夕照 鳌山位于县城东南角,因山形似巨鳌,故名。鳌山有宝塔,县人称“文笔”。登塔俯瞰,县城景色全收眼底,具有“天朝风貌”的东、西炮台、天朝遗址、玉兰古树等名 胜古迹历历在目,令人遐思不己。鳌山脚下,是永安寺,湄江支流的东江蜿蜒至寺门前,形 成一个深潭,潭水碧澄,游鱼可数,志书所载“蒙馆潭”便是指此。每当夕阳西下,霞光夕 照,百鸟归巢,啁啾于塔外枝头。永安寺内,悠扬的念经声和有节拍的木鱼声回荡,轻唤山 城古塔。夕照中,鳌山、宝塔、寺院,皆倒映于蒙馆潭的轻波碧水之中,金鳞点点,仿佛把 人带进一个梦艺般的“神仙”世界。此时,在鳌山巅上,倚塔临风,怀揽万家炊烟,虽近夜 幕降临,仍使游人留连忘返。
   州头古榕 位于蒙山县城北街头, 三榕联一,华盖亭亭,其形若伞,荫蔽着800多平方 米的地面。三株古榕相传为宋时所植,已有千年历史。最大一株干粗数十抱,盘根错节,根 露地面,状若蟠龙,有的倒垂,宛如流苏。棱角嶙峋的树干上,布遍苔藓,倍显苍老挺拔, 气宇轩昂。古榕西侧,有一长潭,潭水碧澄明净,清可鉴人,时有渔翁驾着竹排,载着鸬鹚, 在潭中下网捕鱼。潭畔垂柳盈盈,居民傍渠构室,拾级砌石埠头,直垂水面,少女顺级浣衣, 十分便当。古榕、流水、人家,构成一幅独特绚丽的南国水乡风情画。古榕东面,有座二拱 石桥,曰“接龙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现仍为城北交通津梁。桥下一泓清溪,涓涓而流, 至树下绕榕而过,日光薄射,银光闪烁。水光榕影,相映成趣。若逢夏日,纳凉于榕荫之下, 清风习习,沁人肺腑,令人久久不愿离去。
   山湖秀色 位于蒙山县城北面茶山冲。1975年茶山冲口建起水库一座,拦河大坝高高 筑起,使原来的茶山冲水变成了一个碧波万顷的高峡山湖。风和日丽之时,如驾舟泛于湖面, 一路观赏迷人的山湖秀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人照镜”,那高四、五丈的石人,仿佛正 对着湖水这面大镜在梳理晨妆。船过几湾,再回首冲口石人,又是另一番姿态,“对镜梳妆” 变作“临池弄水” , 宛若石人正在天湖水面濯足,其趣无穷,难怪乎古来文人骚客慨叹:“视此仪容真磊落,巍巍岂与众峰同”!库区林木日益繁茂,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山光水色, 相得益彰。
   龙潭瀑布 龙潭瀑布在城北4公里的石龙冲内, 冲纵深10余公里,发源于福垌马头山北 麓的石龙冲水,集龙蓬山脉诸泉,汇注龙潭。潭宽约半亩,潭水碧澄。龙潭瀑布落差约50米, 潭帘宽约5米,如一匹巨练直泻而下,激溅起团团白雾,沿潭边绝壁升腾而上,经阳光照耀, 折射出一弯七彩长虹,甚为壮观。瀑布落潭时发出的轰鸣,声传数里。观赏龙潭瀑布胜景, 一年四季各有异趣:春天,石龙冲内山花烂漫,百鸟啁啾,飞泉自天而落,富有“龙向洞中 含雨出,鸟从花处带香飞”的意境。夏日,百木葱笼,山抹黛脂,此时冲水流量最大,瀑布 以雷霆万钧之势,飞泻于林梢碧水之中。观其形,气象万千。听其声,震人心魄。到了秋季, 天高云淡,山枫如火,林涛阵阵。此时冲水流量小了,瀑布一改往日雄姿,而以一帘素纱飘 拂在秋山红叶之中。
   湄江晚唱 湄江,是纵贯蒙山县全境的的一条主河,忠良、茶山、福垌、文圩、瓦冲、 以孟等水系齐汇水秀峡,南流西江,素称蒙山“水都”。水秀峡口,山婀水媚,绿竹列岸。每当傍晚,夕阳染波,牧归的牛群于水面上竟泅而过,水面荡开万道涟漪,在晚霞映照下泛 金溢彩。更有那一长溜满载柴草的竹排从峡中鱼贯而出,首尾相街。樵归的人们划着竹篙, 悠扬地唱起山歌,和着渡口往返的橹桨声,奏起一曲动人的湄江晚唱,勾勒出一幅绚丽的田 园诗画。春天,此处又是一番景致:山崖下,湄水边,一片片的映山红开了,漫山遍野,色 渥如丹,艳若朝霞。若此时来游,可尽览山丹水碧、松篁并翠的美景。
   以孟胜景 由县城东行5公里, 有一个寻芳觅胜的好去处——以孟冲。以孟冲由葫芦 江和三叉江合流而成,冲水蜿蜒于以孟峡谷10余公里,两岸山奇石异,千姿百态,如一幅天 然山水画廊。进入冲口,迎面是一壁万丈悬崖,高耸云天,如雄关要道,威武壮丽。沿溪上 行一里许, 一座“母猴抱子”的石山屹立眼前,其形俏俊逼真,情深意切。再往内500米, 便可见“九册天书”奇景。天书旁有一红石如蟾,故此景又叫蟾蜍看天书,极其有趣。著名 的“以孟清潭”,在半冲处,潭边悬崖如削,突有一块巨石向潭面伸出,石面有数只马蹄脚 印。潭水深约两丈,清澈见底。此处是游人必到之处。过了清潭不远,一座石山拔地而起, 似擎天大柱,山半腰处有一小山相联,宛若洪钟,名曰“铁柱挂铜钟”。再沿山路往前,就 到了有名的“蟆拐坳”。坳上有一绝壁,高十余丈,壁上突出一羊头状的怪石,口眼俱备;右旁又有一块红石,酷似伏石蟆拐,故此因名。蟆拐坳下,是“百步天梯”,直垂坳底。在 陡削的两山之间,可见一明镜般的仙潭。流入潭中之水被一块巨石挡住,水从石底流过,只 闻水声,不见水流,故仙潭水平如镜。仙潭左边,是以孟冲的最后一景--观音山。山峰高 耸,形同坐莲观音。山前有五座错落有致的小石峰,如拜佛的仙童,本地人称为“童子拜观 音”。
   龙寮天堑 龙寮岭位于蒙山县城东面10公里的古苏冲内,纵横延亘40多公里,山势雄伟, 群峰林立。玉龙关处金鸡岭与六散山交汇山口,宽仅数十米,两边崖悬壁陡,地势险绝,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过了玉龙关,沿着一条垂练似的羊肠小道攀登,便到了龙寮天堑的关键 地带——龙寮坳。龙寮坳为一鞍状山口,有小路越坳而过,为蒙山通往昭平仙回等地的交通 要道。坳上古木参天,谷深幽静,且又长年云雾缭绕。盛夏之际,骄阳似火,这里却是凉气 沁人的清凉世界。坳上泉水特多,四季叮咚不断。龙寮坳以东,是林深谷险的三冲,即旱冲、 崩冲、平冲的总称. 1852年,太平军越过龙寮坳后,集中优势兵力,在三冲布下“长口袋” 阵, 伏击歼灭了清军主力5000多人,并击毙了4个总兵,清广州副都统乌兰泰落涧受伤,险 些送命。此役史称“三冲大捷”。 
   铜鼓 1990年于西河乡高堆村出土。面径为68.7~70厘米,通高47厘米,底径为66.2 ~69.8厘米, 重28.5公斤。鼓缘有4只主体蛙装饰,胸腰间有两对长方形辫纹扁耳,另两边 各有一个半圆茎拱形耳,鼓身两道合范线。鼓内壁的胸部和腰部各有一对对开的半圆茎小耳。鼓面微伸出鼓颈外,鼓胸稍大于鼓面,腰上部略直,鼓足外撇。鼓面以双弦分晕,共10晕。鼓面中心太阳纹芒10芒,芒尖细长,芒间饰双眼坠形纹。铸造工艺精良,造型美观。除腰 及足壁各有一处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现存于县文管所。

                史方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