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夺嫡之争(一) ——司马昭心软留下的祸

 新用户6303bXRU 2021-12-27

        夺嫡之争,是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出现消除不了的皇家子弟之间的政治斗争。翻开二十四史,随便找一个朝代,大一统时期的也好,分裂时期的也好,只要这个皇帝有二个以上的儿子,包括养子,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发生夺嫡之争。

        只有一种情况没有,就是这个皇帝只有一个活着的儿子,如清咸丰皇帝死时就只有载淳这一个儿子,没人和他争,继位为同治皇帝。

        三国时夺嫡之事也不绝于时,早期有袁绍儿子袁谭、袁尚之争;刘表儿子刘琦、刘琮之争;中期有曹操儿子曹丕、曹植之争;后期有孙权儿子孙和、孙霸之争。

        刘备的几个儿子之间倒是没有发生夺嫡之争,但这并不表明其间没有因为继承人问题发生过政治斗争,刘封之死显然就是证明(可参阅本号《刘备杀刘封真是听信了诸葛亮的进言吗?》)。另外,刘备称帝不久就去世,儿子们还来不及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来争夺,诸葛亮强势执政,想争也没有机会了。

        刘备去世前的蜀汉政局是个谜,纷乱复杂,难以厘清。刘备死前,儿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在身边,最该出现的太子刘禅却在成都,让诸葛亮去了永安。古代政治交接中,继承人不在先皇身边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差错。以同时期发生的事情为例,曹操死时,曹丕不在身边,代表曹操魏王权力的印绶差一点被曹彰拿走,一旦拿走,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就难以预料。

        刘备托孤一事的谜团太多,随便举几个吧:

        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不要拿刘备夷陵之战惨败无脸回成都的理由来搪塞。这个理由最无聊,哪个政治家是要脸皮的啊?何况刘备从来就是个厚脸皮的人,老打败仗,也没见过其因此而无脸见人。改换门庭比吕布还快,换脸比川剧变脸还快。

        也不要拿其病重为理由来遮掩。他要回成都又不需要步行,有轿子(当时称“肩舆”“平肩舆”)抬,马车牛车坐。他患的是痢疾,不影响坐轿乘车,大不了添加些便器设施。

        刘禅为什么不到永安?仅仅以刘禅留在成都监国的理由说不过去,可让鲁王、梁王、诸葛亮中的任意一个留在成都监国,让刘禅到永安接受刘备的临终嘱托,有些话必须当面说才行啊。

        刘备为什么在诸葛亮到永安之前先招李严,将军权交给他?

        蜀汉汉嘉太守黄元此时拒不接受成都方面的指令,起兵造反,希图顺江东下找刘备庇护,为什么?

        难道此时蜀汉真就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由于蜀汉国不置史,没有史官记录这些事情,以至后世永远无法弄清楚这一系列谜团。

        皇帝的位子太诱人,但凡有一点机会一点可能,打破头皮也要去争。不要说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一个科长、处长,今天的人都还在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争,演绎出许多肮脏的故事。

        司马家也不例外。在司马昭专权时,同样出现二子夺嫡之争。本来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又发生了呢?原因很有喜感,可能没多少人会想到,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权臣竟然会因心软导致了二子夺嫡。

        咸熙二年(265年)五月,魏帝曹奂下诏赋予晋王司马昭一系列等同于皇帝的特权,司马昭的地位已经超过曹奂的父亲燕王曹宇。同时晋升晋王王妃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王女王孙爵位称号都按皇帝的礼仪。晋国设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书、中领军、卫将军等,一套与魏国并行的军政机构逐渐建立,这和曹操当魏王后设立魏国时几乎一模一样。

        司马昭之心眼见就要实现,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昭竟于八月初九那天死了,终年五十五岁。

        该由谁来继承司马昭呢?司马懿死后,是长子司马师继承。司马师死后却是司马昭继承,是兄终弟及。司马昭死了,该谁来继承呢?

        其实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按照儒学主张和当时惯例,直接立嫡长子司马炎就是了。问题出在司马昭自身,因为他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从哥哥司马师手里继承的权力,由此产生了一个心结,认为应该将权力交还给司马师一脉。

        从这点上看,司马昭还比较厚道,比宋太宗赵光义要好。赵光义烛影斧声夺了赵匡胤的权后压根就没想过要还给赵匡胤一支。但天道好还,南宋时皇权又阴差阳错地回到了赵匡胤一支,也是异数。

        以前聊高平陵事变时曾经提到过,事发前一天司马懿才将与司马师密谋的这件事告诉司马昭,司马昭担心得睡不着觉,也表明其性格里有软弱犹疑的一面,没有司马师那股狠劲儿。

        司马师死时为什么把权力传给司马昭呢?是没办法,因为儿子太小,才十岁。司马师不是没儿子吗?是。因为没有亲生儿子,过继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为子。司马昭要把权力交给司马攸。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不还是司马昭的儿子吗?有什么关系。错了,司马攸过继后就不是司马昭的儿子,而是司马昭的侄子,司马昭由父亲变成了叔父。这点在宗法体制里十分重要,关系到身份、地位、财产的继承,关系到大宗、小宗的宗法地位。宗法社会里是不能乱认祖宗的,司马攸家的后代认祖归宗追溯到这一代祖宗时是认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

        司马昭一直有这种归还权力的想法,经常在公开场合上说:“这是景王(指司马师)的天下,我是不会参与其事的。”这是司马昭对司马师的感恩之心,司马师兄弟众多,死前也有可能将位置交给其他兄弟。

        司马昭又特别喜欢司马攸,经常指着皇帝的御座对司马攸说:“这是你的座位!”在升任晋王要立世子时,司马昭就要立司马攸。

        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夺嫡之争没有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那么曲折、复杂,也没有那么残忍,但其影响同样很大,也可以算是西晋短命的原因之一。另外也可从中看出人性的复杂,强硬如司马昭这样的人,也有软弱的一面。

        先来比较一下司马攸和司马炎在立世子前的情况:

        司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司马昭次子。幼年时就十分聪明,成年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乐于助人;爱读经籍,能写文章,尤其擅长写作书信,为当时楷模,名望和才能都远超司马炎。因司马师无子,过继司马攸为子。

        六岁时随祖父司马懿征讨淮南王凌之叛,获封长乐亭侯。司马师死时,司马攸年仅十岁,在葬礼上悲伤不已,哀动左右,受到称赞。如果司马师多活十年,司马攸毫无疑问会成为唯一的继承人继承司马师的职位。

        司马攸对司马师夫人,也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羊徽瑜十分孝顺,专门辟出一个宅第侍奉。司马师舞阳侯的爵位由司马攸继承。后来又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治军有方,恩威并施。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长子。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中护军、假节,中抚军,新昌乡侯。

        两人各有优势,司马攸名望、才能、爵位超过司马炎。军中履历也与司马炎不相上下。司马炎最大的优势是司马昭长子,具有天然的继位合法性;其次从其履历上看,一直跟随父亲在朝廷任职,与朝中大臣接触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条件和机会比司马攸多,特别是一直执掌中军,说明其深得司马昭的信任。

        司马炎还有一个让现代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优势,就是体貌特征——手长过膝,长发拖地。想想刘备的垂手过膝,孙权的长上短下,就知道这些奇异的体貌特征在当时有多重要。说不定今天也还有人相信奇人必有异相的说法。

        但是决定权在司马昭手里,而司马昭有“还政”的心结,司马攸又是个优秀人才,因此,司马炎要想成为世子,也不是那么容易,还得去努力争取。

        司马昭的厚道造成了司马炎的烦恼,本来以嫡长子身份继承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的事情,却因为父亲的一念之想变成水中月镜中花,确实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可是没办法啊,还得要去争。在司马炎最终被立为世子的过程中,有四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曹丕夺嫡时也是“四友”相助,有点巧合。

        一个是羊琇。

        羊琇,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市)人。是名门望族泰山羊氏子弟,父亲羊耽,官至太常;母亲辛宪英,是卫尉辛毗之女。羊琇和司马攸有亲戚关系,司马师的夫人羊徽瑜,司马攸宗法意义上的母亲,是羊琇的堂姐,但羊琇却没帮司马攸。

        羊琇少年时出任郡上计吏,后为镇西将军钟会的参军事,跟随钟会伐蜀。钟会谋反时羊琇也是反对者之一,因此被赐爵为关内侯。

        羊琇少年求学时和司马炎是同门子弟,关系亲密,每次吃饭时都把案几连在一起,同坐一席。有次羊琇和司马炎开玩笑说:如果你今后富贵了受到重用的话,我要担任中领军、中护军各十年。司马炎笑着答应了。

        但因为司马攸的原因,司马炎不一定能够顺利接班,羊琇就经常悄悄地给司马炎出主意,想办法,对树立司马炎的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羊琇是个有谋略会算计的人,为了帮助司马炎上位,就认真观察司马昭执政中好的和不好的地方,私下揣摩司马昭关心的和可能会询问的事情和问题,预先做好准备,写好方略,让司马炎牢记在心。这和杨修帮助曹植夺嫡时的做法几乎相同。

        当司马昭问司马炎对时务的看法和对问题的处理办法时,司马炎就照羊琇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回答,无不正确,让司马昭十分满意,有了改立司马炎的想法。

        司马炎富贵后,确实也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任抚军将军后,将羊琇召为抚军参军。即晋王位后提拔羊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禅代建立晋后,升羊琇为中护军,加散骑常侍,典禁兵,参预机密,在职十三年,极受宠待。

        羊琇是个奢侈放纵的人,丝毫不比当时已奢侈著名的何曾差(下面会聊到这个人),家里连温酒器具都以珍贵的林木炭捣成碎屑压制成兽形,洛阳豪贵争相仿效。冬天喝热酒时,羊琇温酒不是用火炉或者热水这些通常使用的加温工具和方法,而是用人,让人贴身抱着酒瓮,不断地换人,用人体温度来保温,时人称为抱瓮酿。羊琇又特别喜欢聚会宴饮,夜以继日,中外客人、五服以内的亲戚共聚一堂,而且无男女之别,这种有违礼制、伦常、风俗的行为,广受人非议。

        羊琇为人傲慢,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时,朝中人士都去庆贺,为表示亲近,大家都把案几连在一起坐。羊琇与裴楷后来,看到这情景,羊琇大为不满,说:杜元凯(杜预字元凯)又是用连榻的方式招待客人啊?说完拂袖而去。

        古人宴饮是一人一榻,连榻而坐是为了表示亲近亲切,好友之间可以这样做,但以此用于非好友则为失礼,有不尊重之意。

        羊琇还目无法纪,经常做出一些违法事情。但羊琇喜欢结交和荐举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只要是他荐举的人就真诚,绝无二心。对穷困的人,毫不吝啬地施财振恤。选任人才时也不论资排辈,而是以合乎自己标准的人居先,因此他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以死效力。

        羊琇的奢华、违礼、违法的行为不断受到弹劾,曾经弹劾过何曾的司隶校尉刘毅也弹劾羊琇,并认为应该重处。司马炎当然不会重处羊琇,只是将他官职免了,以侯的身份白衣担任领护军之职。没过多久就官复原职。

        羊琇帮助司马炎争世子之位是政治行为,并没有因此而对司马炎的对手司马攸加以迫害,同样也维护司马攸做人臣的正当权益。这点在政治斗争中很罕见,实属难能可贵。

        太康三年(282年),时任齐王的司马攸遭人诬陷。司马炎下诏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回齐国。这实际上是将司马攸赶出京城。羊琇极力劝谏司马炎不要这样做,司马炎不听。

        羊琇得知构陷齐王出镇的人是皇后杨芷的从父、原尚书令、卫将军杨珧(除了杨珧外还有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中书监、侍中荀勖和侍中冯紞),便与北军中侯成粲合谋谋杀杨珧,事情败露后被贬为太仆。

        羊琇因失宠而愤怨发病,以病重为由请辞。司马炎拜其为特进,加散骑常侍。羊琇辞职回家当天去世。司马炎亲自下诏哀悼,追赠其为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赐东园秘器,朝服一件,钱三十万,布百匹。追谥为“威”。

        一个是何曾。

        何曾坚决反对立司马攸为世子,极力主张立司马炎,理由是:中抚军(指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头发拖地,手臂过膝,这不是做人臣的相貌。上面说过,司马炎的才能比不过司马攸,体貌特征才是重点。

        何曾,原名瑞谏,又名谏,字颖考,曹魏太仆何夔之子。少年成名,好学博闻。何夔、何曾父子与曹丕、曹睿父子颇有渊源。曹丕任太子时,何夔是太子少傅、太傅。曹睿任平原侯时,何曾就跟随曹睿,任平原侯文学。曹睿继位后,何曾因为是旧人,得到曹睿信任,很快升任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何曾对曹睿忠心耿耿,司马懿征辽东公孙渊时,何曾还提醒曹睿派监军或副将一起去,以防意外。曹睿死后,曹爽、司马懿争权,何曾看不清今后形势的发展,在司马懿称病不朝,韬光养晦期间,何曾也称病引退,观望形势,等待结果。

        司马懿杀曹爽后,何曾立即倒向司马懿,入朝为官。曹髦时,何曾由司隶校尉升任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假节。临行前,司马昭让司马炎、司马攸去送行。

        送走何曾后,司马炎去拜访何曾次子何劭。何曾事先曾训诫过何劭,说:客人(指司马炎)一定会拜访你,你事先要做好周密准备。何劭和司马炎是发小,有总角之好,没在意父亲的话,不戴冠不束带,留司马炎呆了很久。这是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司马炎并没什么抱怨,何曾却为此严厉地训斥了何劭。

        何曾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政绩,说得出来的大概有弹劾作威作福的校事尹模;指责步兵校尉阮籍居丧不孝;让主簿程咸上书要求修改刑法,赦免出嫁的妇女;救过毌丘俭儿媳荀氏和女儿毌丘芝的命等,真正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个人生活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事情。

        是哪两个方面呢?支持司马炎的另外两个人又是谁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