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小霞 田兆元 | 经济民俗学视域下优秀文化的利用与开发

 seawn 2021-12-27

全文共377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摘要

经济民俗学可为文化帮扶、有效开发民俗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民俗资源的认同性是民俗资源开发的前提,将民俗理解为一种叙事与符号,以叙事认同建构和实现文化产品的消费认同,最终完成民俗文化产业的叙事链。从“贫困文化”论转向“优秀文化”论,是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变革。

关键词:优秀文化;经济民俗学;民俗资源

“文化扶贫”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件大事,是世界扶贫工作的创举,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据知网数据显示,1987年至今关于“文化扶贫”的文章有一千余篇,尤其是自2016年以后,每年以百篇文章的态势呈爆发式增长。“文化扶贫”的目的不是改造所谓的贫困文化,而是弘扬相关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所谓的优秀文化,概而言之指可充分挖掘利用的、具有地方性或民族性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进入21世纪后,主流社会加大了对于“文化扶贫”的支持力度,也逐渐构想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予以开发的相关举措,这些举措为“优秀文化”说提供了实践指向,也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方面明确肯定农村特有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列出了具体的措施与项目,要求“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这是对农村地方性传统文化的看重。《意见》明确了农村特色文化是“优秀文化”的观念与提法,为解决贫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打开了新的视域。

直至2015年,“文化扶贫”工作发生了深刻转向,倡导弘扬非遗与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性文化产业,主要通过外部介入和内部引导两种方式来进行。外部介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硬件设施建设、主题文化创作等。内部引导的思路主要有: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有重点地开展考古调查研究,将符合条件的遗址统筹纳入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加大对传统村落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做好村落业态发展;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

上述针对非遗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地方性文化产业,将之转化为优秀文化,通过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富民价值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带动就业增收,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在主流的文化观念中,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大有可为,也是具有内导性的优秀文化资源。

但是,以民俗和非遗资源进行文化帮扶,目前理论上的探索尚缺少深度,实践上也缺少系统的规范和操作模式,相关实践也亟待总结。从经济民俗学的视角看,基于于民俗资源的文化帮扶,还处在对有限的民俗资源价值的概略肯定上,对于其在欠发达地区民俗的经济价值发生的理论探讨有所不足,自然无法深入推进这种实践。有些欠发达地区的某些非遗展示馆和民俗旅游项目,其效果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有浪费资源之嫌,所以亟待理论支持。

从经济民俗学角度看,民俗经济效应发生于民俗资源的认同性。一项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民俗往往是因为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认同,同时形成了特定的消费认同。没有认同感的民俗,是失去生命力的民俗,其认同感已经丧失,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经济效应。所以,文化扶贫对于民俗资源的选择,首先是看其是否存在着民众的深刻认同。因为民俗经济是一种认同性经济,亦即长时期以来民众对其形成了文化认同与消费认同。

具体而言,具有文化认同性的资源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吃喝穿住有关的地方特产类。大多地方的民俗开发,首先起于民俗食品的开发,如享誉全国茶市场的泾阳茯茶,因其悠久的茶文化史、独特的传统古法工艺和醇厚绵滑的特殊口感深受好评。陕西依托泾阳茯茶独特的古法工艺,将茯茶的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泾阳县区域建设茯茶产业园,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集团化的发展格局,茯砖茶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及中东、欧美等国家。二是节庆与人生礼俗资源。传统节日是民俗的基本形式,有着丰富的礼仪与仪式活动。在经济民俗学看来,节庆不但是一个文化平台,更是一个消费平台,民俗旅游既是常态的经济形式,更是节庆时期最为突出的经济形式。作为文化与消费的平台,可容纳诸多地方性民俗表演,也包括相应的消费。人生礼俗,包括生老病死之俗,都是人在精神与意义层面上的生产与消费。一些地区的传统习俗保存得相对完好,因此极具民族特色。民俗节庆文化的生产、消费及其文创产品,既实现了经济价值,又将节庆的文化意义通过庄严或轻松的形式传承下来。

丰富的民俗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的主题表演、文创产品,都是经济民俗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辨识、评估民俗资源中可能存在的开发与经济价值,需要经济民俗学的积极介入。

民俗资源并非抽象的观念性存在,而是以具体的载体形式呈现。民俗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意义,附着在特定的符号载体上,这就有了民俗叙事。通常这些叙事载体可以是语言文字、仪式表演再现、物质景观符号等。其中语言文字叙事是基本的形式,仪式表演叙事提供了民俗可观赏的动态再现形式,而民俗景观与物质叙事则是静态的物感审美形式。民俗资源的这三种叙事形式,尤其是仪式表演的形式、物质景观的形式,是民俗旅游的产品形式。前者为表演性景观,后者为物质景观,它们充分调动受众的感知系统积极参与文化意义的解读与建构。

这些资源既需要整理,更需要开发利用的二次生产,才可成为民俗的文化产品形式。景观再生产、表演再生产,都是对于民俗资源的再利用。但目前由于缺乏专业的民俗观念、设计理念和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原因,很多民俗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和文化产品粗制滥造,民俗开发成效率低。民俗资源成为经济产品,需要系列中介性程序的有效转换,整个程序牵涉的因素非常复杂,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是本文主旨,但民俗资源开发成功与失败,其中一个最根本而显在的原因是认同性问题,即对民俗资源的认同性和再生产产品的认同性。如果某地区的民俗资源及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受众和市场高度认知并认同,便意味着开发的成功率高,反之,则是失败的,甚至达不到文化帮扶的基本目的。 

如何构建认同性?根据相关民俗学理论对于民俗与非遗的看法,民俗和非遗是通过叙事与符号构建认同的。叙事与符号是民俗和非遗的存在形式,社会规则是通过讲述意义形成的认同,民族国家的认同也是通过叙事实现的,而民俗经济也是世代传承的话语与叙事构建的消费习俗。作为民俗资源开发用于文化帮扶的主要形式——民俗旅游,其核心问题是叙事,没有叙事就没有旅游。这实际上是一个“讲故事”的问题,或者说是符号的意义建构问题。

民俗叙事在民俗旅游中有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为元叙事,即本有的故事,这是基础。这些故事经过搜集整理,然后通过表演、体验行为和物质景观呈现,成为可感的民俗产品,这就是民俗资源的再生产,形成表演性叙事和景观叙事形态,这是民俗旅游的民俗叙事的第二阶段。第三是对于这样的景观的再叙事,向外界传播,包括媒体讲述,导游讲述,以形成市场认同。民俗经济是一种符号经济,其核心主要是精神思想层面上的意义生产经济,民俗的生产与消费是特定的文化需求即符号意义需求产生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这也要借助民俗符号的生产理论来解读、构建民俗生产与消费的实践路径。

所以,文化帮扶需要专业学科的参与,它是一项事业,更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经济民俗学在其中则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包括对于民俗经济作为认同性经济的整体属性的专业解析、民俗资源的构成形式、民俗叙事的生产过程以及构建认同的独特方式,还包括与欠发达地区一起分享民俗资源的同时,以严谨科学的市场化设计推动其市场化路径。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一培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医药是明显具有生产性特征的非遗门类,都属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至于传统体育、民俗节庆、民间文学以及传统戏曲和音乐,也都是文化性与经济性并存的资源。培训过程也是高校和社会参与文化帮扶的过程。如同济大学为龙泉青瓷免费做品牌形象设计,为其市场推广助力;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置了唐卡艺术的本科专业,不但保护、继承和发展了藏族传统绘画,还培养出诸多理论和技法上的专业人才,为唐卡艺术市场化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校专业人员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中,坚持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新性转化,成效突出。在一些地区,新的助力民俗资源开拓的平台正在不断创造出来,比如“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隆重举办。全国有多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丰收节传统,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民俗活动盛大热烈。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为民俗活动的开展又增添了新的平台。换言之,经济民俗学为文化帮扶提供专业化的理论指导,文化帮扶反过来在实践上拓展了民俗学研究的巨大空间,民俗学研究与文化帮扶应当产生双向互动的积极效能。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1年第4期

    图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