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重阴

 直尾昂述 2021-12-27

易,重阳死,重阴死:

 《内经》与

卜筮、巫祝、

风角、星占

一、《易》的引用

《内经》未引

《易经》一语

可能不太确切

《玉版论要》有:

“易,重阳死,重阴死⑴”

这七个字值得怀疑

它们不见于现《周易》

注家亦多不据《易》解释⑴

是否从当时流行过的

卜筮书中来

待考

若说这是

《内经》对

《易传》的发挥⑵

自然也说得通

【补注】

⑴易,重阳死,重阴死:

 赵先生摘引是承上句而言

此句经文原为: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

此句经文是

从男女、左右

而分阴阳

为逆顺者

以男女分阴阳,则男为阳,女为阴;

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

根据

阴阳相和为顺(从)、

阴阳不和为逆的原则

男子属阳

色在阴(右)

才阴阳相和

而为顺(从)

色在左(阳)

则阴阳不和

而为逆

二阳相遇谓之重阳

女子属阴

色在阳(左)

才阴阳相和为顺(从)

色在右(阴)

则阴阳不和

而亦为逆

二阴相遇

谓之重阴

为顺(从)者生

为逆者死

如此而已

历代注家所释如下:

王冰注:

左为阳,故男子右为顺,而左为逆;

右为阴,故女子右为逆,而左为顺

女子色现于左

男子色现于右

是变易也

男子色现于左,是曰重阳

女子色现于右,是曰重阴

气极则反

故皆死也

吴昆《素问吴注》:

右为阴,故女子左为从而右为逆;

左为阳,故男子右为从而左为逆

变易常道

女子色见于右,是为重阴;

男子色见于左,是为重阳

皆谓之死也

张介宾

《类经十二卷

·论治类十四》:

女为阴,右亦为阴,

色在右则阴病甚矣,

故女以右为逆

男为阳,左亦为阳,

色在左则阳病甚矣,

故男以左为逆

此虽

以色为言

病之逆从

亦犹是也

易,变易也

男以右为从,而易于左,

则阳入阳病,是重阳也

女以左为从,而易于右,

则阴入阴病,是重阴也

重阳重阴者,

阴阳偏胜也

有偏胜则有偏绝

故不免于死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

女为阴,右亦为阴,

故女子色现于右为逆,

现于左为顺

男为阳,左亦为阳,

故男子色现于左为逆,

现于右为顺

'易’,谓如男女之左右反易,

是为,重阳者死,重阴者死

按:

《方盛衰论》:

阳从左,阴从右

男子之血气从左旋

女子之血气从右旋

是以

男子之色现于右,而从左散者顺也

女子之色现于左,而从右散者顺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

女子为阴,

经脉之气,

右旋左转,

故病色

见于右,为逆;

见于左,则从左而散,

故为从

男子为阳,

经脉之气,

左旋右转,

故病色

见于左,为逆;

见于右,则从右而散,

故为从

易,交易也

女子左为从,

男子右为从,

女子阴而从阳,

男为阳而从阴,

乃阴阳交易之道也

女子右为逆,

男子左为逆,

女为阴,右亦为阴;

男为阳,左亦为阳,

重阳死,重阴死

森立之《素问考注》:

案:

'易’王注

以为变易,

其说不通

考'易’即'亦’字

《骨空论》:

易髓无空

王注:

易,亦也

髓亦无孔

《论语·述而》:五十以学易

郑注: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列子·黄帝篇》:二者亦知

张注:亦当作易

《释文》'亦本作易

《素问·气厥论》:谓之食亦

王注:亦,易也

是古亦、易互相通之徵也

案:

男子为阳

色见于左

左亦为阳

故曰'重阳’也

'重阴’同义

郭霭春

《黄帝

内经素问

校注语译》:

《医宗金鉴》:

女子以右为主

女子之色

自右冲左为从

自左冲右为逆

逆者相反

相反故危

男子以左为主

男子之色

自左冲右为从

自右冲左为逆

易,谓变易上所谓之逆从

男子属阳

色当在右

则阴阳和;

若见于左,

男本属阳,

左又属阳,

故曰'重阳’

'重阴’例同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易,通亦

解释上文

'男子左为逆’、

'女子右为逆’

注为'变易’则费解

女子右为逆,左为顺;

男子左为逆,右为顺

也就是说,

男子病色见于左,

阳人阳病为重阳是死;

女子病色见于右,

阴人阴病为重阴是死征

《素问补识》:

志注据《方盛衰论》

阳从左,阴从右’谓:

男子之血气从左旋

女子之血气从右旋

是以

男子之色见于右

而从左散者顺也;

女子之色见于左

而从右散者顺也

天雄按:何谓

男子血气从左旋

女子血气从右旋

何谓

男子,色见于右,而从左散

女子,色见于左,而从右散

志注

虚无飘杳

莫可究诘

往往如是

此盖言

以男女分阴阳,则男为阳,女为阴

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

男子而客色见于左,所以叫'重阳’

女子而客色见于右,所以叫'重阴’

'重阳’、'重阴’都是逆证

故曰: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其意不过如是而已

金栋按:

有云“易,通亦”是,

译为“也就是说”为确

诸注“易”

有云“变易也”者

与《易》名之义吻合

《易纬·乾凿度》:

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孔颖达《论易之三名》:

郑玄依此义

作《易赞》

及《易论》:

易一名

含三义:

易简,一也;

变易,二也;

不易,三也

然《易》未见有

“重阳死,重阴死”之解释

故赵先生有“这七个字值得怀疑”、

“注家亦多不据《易》解释”之说法

⑵《内经》对《易传》的发挥:

今本《周易》分《经》、《传》

《经》乃卜筮之书

《传》乃释《经》之作

相传为圣人孔子及门徒

和或后之儒生所撰

谓之《十翼》

孔颖达

《周易正义·论夫子十翼》:

其《彖》、《象》

等《十翼》之辞

以为孔子所作

先儒更无异论

但数《十翼》亦有多家

然纵观《传》者

亦非专以释《经》为主

可以单独成策

以阐发哲理者

《易传》之成书

于是卜筮之《易》

始一变而为

论哲理、

切人事

之书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

《易·系辞》:

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一阴一阳

之谓道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与《内经》之

“阴阳(两仪-寒暑)”、

“四象(四时-木火金水)”

相通者也

《系辞》“八卦相荡”、

《说卦》之“文王后天八卦”

及《周易正义》云

'四象生八卦’者

若谓

震木、离火、

兑金、坎水、

各主一时

巽同震木

乾同兑金

加以坤、艮之土

为八卦也

与《灵枢·九宫八风》

共同推演八卦-五行者也

《易经》之八卦卦画及卦辞

相传乃伏羲、文王之所制

或与《内经》无缘

《易传》释《经》之哲理

或谓《内经》对《易传》的发挥

或谓《内经》受《易传》的影响

或谓《内经》与之

交相辉映

互为共鸣

而共同阐发天、地、人三才之道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

《周易》与《内经》

乃“三坟”之二

言大道者也

高校教参程士德

第2版《内经》说:

战国

秦汉时期

学术思想

非常活跃

出现了许多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

当时哲学思想以

精气、阴阳、

五行学说

作为代表

其理论载于诸子

特别是对《周易》的阐发

其中的

《易传》“十翼”阐发对

自然、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

除了儒家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外

还融进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

古代哲学对《内经》

学说体系形成的影响

主要是思维方式

《周易》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⑴观象明理和思维模式化:

观象是思维过程的起点

运用感官直接

感受或者体验

事物之象

最初直观比照

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出

“观象玩辞”、

“观象蕴意”

引出道理和原则

并发展成为

“观象明理”

这个“理”是指事物的

功能、作用和运动方式

即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藏象学说就是在

这种思维方式的

参与之下形成的

思维模型是按某种特定目的

对认识对象所做的简化描述

是对原型

进行模拟

所形成的

特定样态

《周易》

思维模式化倾向很明显

阴阳、三才、四相、

河图、洛书、八卦

等模型

《内经》在医学理论形成中

受《周易》思维模式的影响

也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

如在藏象方面:

有阴阳模型以论

脏腑、气血、营卫

有三阴三阳模型,以论六经

有五行模型,以论五脏等

在病机方面,也有

疾病部位的,表里模型

疾病性质的,寒热模型

疾病发展态势的

邪正虚实模型等

模式思维是中医进行

理论和临床思维

的重要方法

⑵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周易》

最为系统、丰富的

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内经》

理论和学术体系的形成

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①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以

普遍联系、

相互制约

的观念

看待世界及

一切事物

认为自然万物是一个

连续的、不可割裂的

有机整体;

部分作为

整体的构成要素

其自身也是一个

连续、不可割裂的整体

同时又与整体不可分割

因而认为万物

同源、同构、同律

每个卦象

同时具有

上中下、

初中末、

天地人

之义

反映了《周易》的

天人时空整体观

这使当时的医学家们

面对有关人体

生理、病理

与天时气候、

地土方宜、

社会人事

相联系的大量资料

运用整体思维的原理

进行阐释和概括

构建《内经》

三才合一的

整体医学模式

故《阴阳应象》:

在天为玄

在人为道

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

道生智

玄生神

并以

三才为经

五行为纬

详为论述

天、地、人

诸事物的

类属及其

相互关系

《内经》

全息医学思想

可能也受

整体思维

的启发

《周易》认为

六十四卦贮藏

宇宙全部信息

故《系辞》有: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后世医易学家提出:

“宇宙大天地”

“人身小天地”

《内经》则有

脉诊、目诊、耳诊、面诊

等察局部而诊全身疾病的

全息诊法

②变易思维:

《周易》强调事物的变易属性

如通过爻象位置变化实现卦变

反映变化乃自然不易规律

在思维观念上

指导《内经》的

作者从运动变化角度

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

如《玉机真藏》

以“神转不回”

论生命的

有序变化

从变动不息

研究疾病过程,

病随时空而变,

治随病变而施,

这是辨证论治

的基本精神之一

③相成思维:

整体联系、

运动变化

也都要依赖其

内部相互对待

两个方面

相互作用

来去实现

即相反相成

首先

相成的前提是相反

而相反之双方

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

而且必须将它们

约定在一个统一整体中

如乾坤、刚柔、动静等

从而

使得阴阳

划分成为

不同层次

《内经》的阴阳即处于

相对独立的整体当中

又分为多层次

目的是

对人的功能活动

依性质不同划列为

层次不同的对立面

以便从相反功能的

相互作用方式上

分析其,相成机制和规律

其次

相反双方

相互作用

的结果

是相成

和谐是相成

的稳态表现

《周易·乾卦》:

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是事物

高度和谐的境界

《上古天真论》

以“形与神俱”

作为健康标准

《素问·至真要大论》

以“谨察阴阳所在

而调之,以平为期”

“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作为治疗追求的目标

因而,守中贵和

成为《内经》

掌握生理病理、

确定诊断治法

及养生方案

的基本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