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错在哪了?

 mengk4fz0yyf5h 2021-12-28

“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这一观点最初提起者真是误导了一大片的标题党,不管它的本意怎么正确,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一些初入书法门庭的书友误以为书法只要学就行不用管手头功夫。我们应该对书法中的“学”与“习”有个清晰的认知。

文章图片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大家都有读过《论语.学而篇》,现在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在读,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虽然这个解释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是孔子在学与习的关系上要求的是两者统一的,学了就得“复习”或说“练习”或说“运用”,不管“习”怎么理解终归“实践”。所以掌握一门内容必须得有两个动作“学”和“习”,只有“学”那便只有输入,没有“习”的输出验证、巩固怎么可能真正地掌握。

文章图片2

古代学的概念

古语中的学不当只是输入过程,其实还有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意思,比如杜甫的“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诗中提到的“学书”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只是在读帖,它其实还包括了临习。所以我们得先理解古人书法中“学”的概念。

文章图片3

书法中“学”与“习”的关系

  • “学”与“习”同步进行

古人认为学书法得先学用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其中的“执笔”就是“学”伴随着“习”的过程。可以回想我们最初学习毛笔字时的情景,老师在教怎么拿笔,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手式跟着一边在操执。老师教、学生看和听这就是“学”,一边操执就是“习”,这是“学”与“习”统一的过程。又比如我们在看古人法帖时,时常会边看边用手指比划,或是心中默写,这一过程就是“学”与“习”同时进行。

文章图片4
  • “学”与“习”的先后关系

书法中的“学”与“习”不仅有同步进行的情况,也有先后的情况。我们常说要背帖,而背帖的过程就是揣摩前人善本后进行记忆,这就是学的过程。然后动笔临习就是“习'的过程。临习反思然后再学便是“习”向“学”的继续探究。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

文章图片5

“学”什么内容?

书法中的学要学什么?个人认为是指通过揣摩古人留下的墨迹、碑刻,从中领悟古人运笔、笔势、结构、章法、神韵等等,更多是理论层面,当然还有字外的内容,比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迫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须知终之平正,与始之平正不同;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此中节次,躐等不得。学书得传法,无功夫,亦不成家也。

文章图片6

习”方式

书法中的“习”主要是通过摹、临进行。摹可分为单勾和双勾描红,临又可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临摹的目的首先在于掌握结体、用笔。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

所以说书法单靠“学”终是纸上谈兵,单靠“习”更是无头苍蝇纵使下笔也是平平无古人意。只有学与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有所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