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人读论语 37 | 名医之争

 周氏纵横 2021-12-28

名医之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儒家一贯倡导大众做“君子”,何为“君子”?孔子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讲了很多关于君子的特征和言行。例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之言”,等等。孔子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来看,当然孔子眼中无“恶”无“俗”无“小人”。儒家作为世间法,对于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君子”是指悟道之人,“小人”即是世俗大众。这个看法用在中医上,真正的中医人都必定是“君子”,“君子”有争的内容和方式,那么中医人争什么呢?

中医人想争的东西可以很多,例如名利。在市场经济中,能赚钱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我有不少从事中医的学生和朋友,开个中医诊所,年收入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都有,他们有很多赚钱的法门,当然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不是纯中医。道理很简单,纯中医赚钱不多,要赚大钱就必须挨上西医。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和朋友从事的是相对接近中医的,他们也赚钱不少,但我理解他们。因为“一分钱一分货”,利用自己好的技术、好的中药和好的效果,换取高的收入,既然能够很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收费高有什么问题呢?当然也有不少一心利用各种机会让自己“出名”的中医朋友,他们借助各种媒体和机会为自己“做广告”,甚至会通过诋毁同行来拔高自己,其实他们是自觉或不自觉陷入了中医人的“名利之争”。

“名利”可以是成就中医人的好东西,也可以是妨碍中医人发展的障碍物。中医人如何对待“名利之争”呢?首先,真正的中医人必定是能够超然于“名利”之外,真正的中医人一定能够以平淡的心态对待一切“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哀。“名利”可以是证明医术和行业地位的“物件”,但“名利”只能证明过去,并不能证明未来,当然中医人要清醒地知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名利会很快过去,但百姓的口碑可以跨越千年。其次,中医人的“名利”应该建立在德的基础上。无德之“名利”必定是杀人不见血的“凶器”,有德之“名利”才算名副其实,太上之“名利”是无求“名利”。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很多中医人会被真真假假的“名利”所包围,甚至被“名利”淹没。我曾经接触过一些所谓的“名医”,他们的头衔很大、很高,他们用一些与名人合照的照片以及证书来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但很快有些人便露出了“马脚”。我说他们不是中医人,而是“江湖人”。最后,真正中医人的“名利”一定不是为自己,甚至也不是为子孙,大医之“名利”是为百姓,甚至为千秋万代。例如医圣张仲景,“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之后才整理出《伤寒杂病论》一书,他不为自己,而是为千千万万的病人,该书至今被奉为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中医人必读之书。此“名利”是何等“名利”呢?

薛雪,字生白,他与叶天士同是吴中三名医、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清史稿》称薛生白在医学方面是“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又说他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薛氏家居苏州南园俞家桥,其住宅名为“扫叶庄”,所以《苏州府志》中称“雪生平与叶桂不相能”。两人在学术上有所分歧是正常之事,但后人却将这“扫叶庄”与叶天士联系起来。后人说薛生白之“扫叶庄”意在攻击叶天士,又编出叶天士有室名“踏雪斋”,寓意攻击薛生白,这些故事空谷来风,不值一谈。作为同时代的名医,若为这点“名利”斗得不可开交的话,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真正的中医人,在面对“名利之争”时,可以读读孔子这段话,孔子回答了中医人/君子“之争”的内容和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