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本主义列强互相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茂林之家 2021-12-28

均势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发生战争的时候。十六世纪以后,它成为欧洲列强处理彼此政治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关系中,均势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权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以及各国相互克制,力图维持现有政治稳定的政治格局。拿破仑战争后期,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员开始认真考虑,万一打败拿破仑,如何重建欧洲秩序。所谓的“新秩序”主要得到奥地利和英国的支持。而均势原则成为关键,几个国家会结盟,共同对抗一个想建立霸权的国家。

于是,在欧洲大陆,极地系统应运而生。然而,力量平衡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由于大小和实力不平等而绝对和永久的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不稳定。此外,大国之间的竞争永无止境,霸权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并且为了抑制对手,帝国领导人在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地将他们相互匹配,试图猜测在战争中谁会打败谁,最好与谁结盟。因此,从1890年代初开始,欧洲大国为了获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从而扩大帝国,相互结盟,建立了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结果,两极体系建立起来,两个集团在其中直接对抗对方,最终引发了1914年的大战,打破了均势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帝国之间就已经开始了激烈的竞争,争夺更多的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领导人采取的各种外交手段导致主要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矛盾并没有引发战争,因为熟练的外交和自我克制使领导人能够从边缘撤退。直到德国放弃了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 实施的大陆政策并开始实施新政策,大战才开始。1888年6月,德意志威廉二世即位。皇帝痛恨专横的俾斯麦,自负野心;他不能容忍被别人控制和束缚。因此,1890年,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麦下台,不久新的政策制定并实施。基于这些侵略性政策,德国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打破了俾斯麦时期形成的均势地位。

资本主义列强互相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1914年以前,与英国、俄罗斯、奥匈帝国等大帝国积极收购海外殖民地不同,俾斯麦控制下的德国更注重在欧洲的利益。俾斯麦诉诸大陆政策,意在遏制俄罗斯与法国的合作,从而削弱和孤立法国。他还与奥匈帝国结盟,阻止俄罗斯在欧洲的扩张,将大英帝国拉到德国一边,以加剧俄英对抗。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缔结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成立。然而,随着权力的扩张,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决心谋求全球霸权,因为他对帝国的渴望无法满足,除非将海外殖民地从其他欧洲国家手中夺走。于是制定了新的世界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德国大力参与重新划分亚洲、非洲和中东的殖民地版图。这在欧洲引起了真正的警觉。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而由于德国人在夺取海外领土,两个帝国之间的冲突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冲突。

此外,咄咄逼人的世界政策也使俄德关系恶化。俄罗斯当时的保护性关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国资本的扩张,从而使德国失去了俄罗斯市场。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对德国的快速发展感到担忧。法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复苏。结果,它提前还清了对德国的赔款。除此之外,法国国内的复仇呼声也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统治者考虑准备对法俄联盟开战是可以理解的。1891年,俄法缔结政治协定,奠定了联盟的基础。1893年,两国就军事公约达成一致,标志着形成军事联盟的新步骤。而德国为了对抗法俄联盟,认为有必要赢得大英帝国的支持。因此,德国皇帝在与英国争夺非洲殖民地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妥协。然而,大英帝国仍拒绝了德国要求其加入三国同盟的提议。后来,看到德国在海外领土上的扩张速度加快,英国为事态的严重性感到担忧。

资本主义列强互相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不久,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冲突变得激烈。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外扩张对英国统治者构成威胁,他们担心崛起的德国会削弱英国的经济,低地国家会依附于德意志帝国。同时,大英帝国也知道,单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遏制德国和三国同盟的,因为“霸权不能被一个大国打败,但可以被联盟打败”。在此之际,英国放弃了为均势而制定的“灿烂孤立”政策,试图恢复与法国的良好关系。为此,大英帝国和法国于1904年缔结了友好协约。1907年,英国与俄罗斯签订了英俄公约,三国协约由此建立。因此,在欧洲形成了权力均势结构,三国同盟和协约国直接对抗。并且,欧洲的政治形势使得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国之间的战争绝非不可能

资本主义列强互相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两军虽然正面交锋,但也不敢不慎重考虑发动战争。因此,欧洲的对抗持续了多年。当时阻止战争爆发的两大因素,一是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二是两个集团对未来万一战争爆发的恐惧和犹豫。“所有的战争原因都落空了……所有的战争原因都消失了。”威廉皇帝在一封来自塞尔维亚的信的说服下写道。但在均势结构中形成的两极体系削弱了像维也纳会议这样的大国会议制度。而且也让不存在这样的势力来与大国作妖,让大国称霸的野心也不会随之实现。因此,德国作为大国的快速对外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抑制的。而且由于平衡两极体系的基础受到影响,它的崩溃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1914年,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为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宣布世界大战爆发提供了借口。

通过分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均势在构建国际关系的政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客观上,均势原则通过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助于防止战争频繁发生。国际谈判网络能够达成讨价还价并执行对和平做出贡献的讨价还价。例如,从两个联盟成立到1914年期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不仅是因为两个联盟为了国家利益而选择维持现有的平衡。

资本主义列强互相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而且,一国企图在均势地位下称霸世界,必然会遭到其他大国的联合抵制。更何况,两个大国在均势结构内的战斗,可能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范围内,从而成为一场有限的战争。例如,克里米亚战争的规模是有限的,因此它没有演变成一场横跨欧洲的战争,英法的作战思想受制于均势原则。战争期间,两国本可以凭借在战场上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向俄罗斯进军。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保持近东的军事优势。均势的形成也为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镇压各国革命运动提供了可能。

尽管欧洲帝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发生,但他们仍然坚持反对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立场。1814 年的维也纳会议和 1822 年的维罗纳会议都见证了大国联盟同意用武装部队干预运动。随着整个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范围广泛的革命接踵而至。帝国内封建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组成的反动势力,将对被革命席卷而来的民族施加压力,进行武装干涉。欧洲的均势地位也加速了大国向欧洲以外扩张和掠夺殖民地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发展增加了对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

资本主义列强互相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但由于欧洲处于均势状态,任何大国都无法独霸欧洲大陆。因此,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接触欧洲以外的地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殖民掠夺,他们相互合作。为了避免摩擦,帝国将均势原则扩展到欧洲之外,通过外交而不是军事力量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但当时的均势地位是在国力对比的前提下形成的。一旦一国强于另一国,地位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被打破,最终会引发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