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片收集的一些心得

 触摸音乐Keep 2021-12-28

    从2014年开始原创音乐类唱片开始回温,实体唱片价格也开始慢慢看涨,从每张四、五十一路飙升到现在的120上下,再配合“限量”这种饥饿营销方式,各种炒盘人士便趁虚而入,使得唱片价格居高不下。唱片,归根到底是易耗品,属于音乐软件,也就是说它一旦脱离了“听”这个作用便毫无意义。没有人说营销不对,但营销的意义是多卖唱片而不是倾销。早年间唱片发行存在限量的多半只有三种可能:一是预售,也就是唱片正式发行前购买预订单,待唱片正式发行日凭预售卡到店领取,这种版本与正式发行的版本是一样的,只是加赠预售礼;二是首批限量版,这种版本一般会赠张MV盘,或者做个精致的特别包装以区别于平装版;三是庆功版,也就是唱片先期卖了五十万、一百万或者更多的时候唱片公司会出一个这样的版本,一般庆功版与普通版唱片从装帧上没有区别,只是多一个贴纸或者标签,也有带附赠品的一般这种版本的发行量也不会太大。

    上面说的这些版本问题其实与现在我们面临的版本问题并不是一回事。比如说“首版”这个问题,首版源于母版,也就是说用第一套母版制作的唱片就叫首版,这与产地无关,比如同一母版在日本生产了1000张先行上市,后来又在香港追加生产1000张再次上市,这两种唱片从广义上讲是同一版本,只是产地和生产批次不同。但是我们现在将概念混淆到凭借一张贴纸颜色来判定首版再版显然是不对的,这种判定的只是唱片的上市时间而不是不同版本。如果按照现阶段唱片的发行量来看,一批最多只做1000张,而同一母版至少可以压3000张唱片,按照这个逻辑,前三批上市的唱片都应该是同一母版压制的,也就是说这三批都是首版,仅仅靠一个标签是不能判定首版的。也可以矫情一下说压一批换一张母版,但是要知道,一张母版的价格可不便宜,唱片公司还没傻到要重复支付成本吧。也有人按着内圈判定是不是首版,这也不是很绝对,用早年的港压盘举例子,比如底码是IFPI 09**,Sonopress Pan Asia Compact Disc International Ltd的产品内圈码一般都用唱片公司的编号,后缀加上“/A”或者/B/C/D甚至到/G,有人说A是首版,以此类推。这也不科学,要知道,张学友的唱片同期就能卖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同期上市一万张就要制作3套母版,/A/B/C只是区别不同母版的,对于同期投放市场的唱片买到任何一个后缀编号的唱片都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判定唱片的版本应该找到同类唱片同一时期的共性,再找出不同版本与之的差异性,再结合一些经验和逻辑上的可能性才能大致判定它的具体版本。另外,所谓的版本判定是早年玩进口、港台时期的事,现在的新唱片,因为在质量和包装上几乎没有差异,那版本判定只是有些经济意义。
     结合以前写的老博客,与大家分享一下唱片收集的心得,以老港台和引进版为主为主,以下文章没有啥参考资料,纯属主观判断,欢迎私信指正吧。

    早年我们说唱片质量有个逻辑,类似于现在的鄙视链,单从音质上讲大致是德国>日本>欧洲其他国>台湾>香港>美国>东南亚以及澳洲>中国大陆,从整体上讲这个逻辑是说得通的,欧洲欧洲其他国家的唱片质量其实也没好到哪去,中国大陆也有不错的压片工厂,总之不绝对,是个大体的经验判定,从唱片整体质量上讲,日本版是最好的,无论是印刷还是盘盒这种附属配件的质量,都很上乘。唱片质量是个整体指标,按照这个标准,我个人比较喜欢日本版。

     CD唱片(以下简称唱片)的辨别需要靠一些经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1994年以后有了SID码作为参考,1994年以前的老唱片在有些程度上就很难判定。另外,唱片的品种繁多而且产地也多,由此导致的个别情况也比较多,很难将众多情况进行统一归类。最后一点最致命,就算你能将碟片信息看清楚,但是在唱片店里是不会让人拆封看的,所以唱片的辨别只能靠点经验,怎么着也得交点学费,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没见过盗版怎么去判定正版呢?没见过“高仿”怎么去判定原盘呢?没见过再版怎么推定首版呢?所以这些需要交点学费。

   喜欢收集唱片的有很多种人,这些人都是我遇到过并交流过的,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共同点就是:这几类朋友都有点强迫症。

   第一种人:只收原版唱片,引进版唱片从来不收。这种人很有钱动辄几百元的唱片从不眨眼,想买就买,进了唱片店就象进菜市场一样。这里有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收碟的人有钱,一方面是缺乏对引进版唱片的研究,或者是低估了引进版唱片的价值。举几个例子,早期深飞的碟片,尤其是银圈,像谭咏麟、童安格、BEYOND这些都很有价值,而且音质相当霸道,这些甚至比原版还有价值,原因是存世量少。还有窦唯的《山河水》、《幻听》这两张内陆版和台湾版的封面不一样,我个人以为还是内陆版比较有艺术性。

   第二种人:只喜欢一个歌手或很少几个歌手,所以专门收集这些歌手所有唱片的所有版本。

   第三种人:买唱片就买两张,听一张藏一张。

   第四种人:“西装”收藏,就是一张唱片的三种介质,即:一张黑胶、一张CD、一张卡带,还得是同期的同一版本。这种收藏法很费神,尤其是老唱片不容易找。

   第五种人:只看版本不看内容,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听,只要是首版就买,很费钱。这种方法不太可取,它忽视唱片最重要的作用----听。

   第六种人:只收早年的引进版,我觉得这种方法肯定不是以音乐为主,纯粹是“玩儿”,或是占有欲强。首先早期的引进版的CD版本特别少,很难找;其次,有很多品种发行量并不大,经过十几二十年品相好的并不多,说句不在行的话,比找老婆还难。

   第七种人:以音乐为主,有碟就成,也不管什么版本,这种人的方式很实用,音乐至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态度。

   这几种比较有代表性,收碟的人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我比较主张量力而行,在追求音乐品质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追求版本,这样比较好。

    对于唱片,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我自己为什么听唱片而不去免费下载,就其原因一是听音乐习惯,之所以选择用音响听,听相对好的音乐介质就是要一个相对好的音色,同时用音响听对耳朵健康有好处。一个原因是“唱片”不仅仅是一种传统音乐介质,从封面、封底、写真、歌词、侧标、包装直至碟片,它都是一个整体,缺了哪个都会失掉唱片的整体性,试想一下拿着歌词跟着唱和用电脑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概只有收集唱片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乐趣,就是对比不同年代的唱片会发现唱片制作工艺的同步,这种纵向的对比会让人发现不少我们想象不到的乐趣。

    对于唱片,我们不能称之为“收藏”,而我常常用“收集”这个词,其原因是CD唱片诞生至今仅仅三十几年的时间,CD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也就是近20年的时间。唱片不是古董,它只是人的一个爱好而已,所以它不能上升到“收藏”这个高度。另外,对于买唱片这件事情应该有节制,同时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经常说,如果能买到一张令人心仪或者一张找了很久的唱片时,那就证明这张唱片和你有缘分,所以不要去强求一张唱片,强求的话可能会花掉很多钱,得不偿失。买唱片时切忌单纯的追求版本,比如有时一张珍藏版动辄千元,这对于一般人来讲都算是奢侈的举动,买唱片是无止境的,不能伤筋动骨,当然自己要是实在喜欢偶尔奢侈一把是可以的,长此以往肯定不成。我在买唱片时对一张唱片的不同版本我会横向作比较,价格相差不大的话我会选择最好的那个版本,如果差距大我会选相对质量好的那个版本;如果可选择性小,而且价格差距大,那么也只能选择引进版了,这些事情很容易解决,如果钻牛角尖会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

    我从1999年起开始买CD,至今20年,收集了大约5000张唱片,这其中精选集很少,我对精选集不感冒,合集也不多。5000张唱片中千奇百怪,什么版本都有、什么介质都有,有首版、珍藏版、限量版、引进版、正价版、平价版、中价版、特惠版、台湾版、香港版、日本版、马来西亚版、新加坡版、德版、美版、澳洲版、英国版、法国版、奥地利版、荷兰版、韩国版、意大利版,估计大部分地区生产的唱片我都有几张样板;同时CD、卡带、黑胶甚至MD也都有,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这就是因为我买的唱片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实惠,用最少的钱买相对好的东西,物尽其用、物超所值才好。

    结合版本、产地的判定,下面说说几种常见版本的共性规律。高仿是一种被人痛斥的盗版,原因就是被奸商们往往将其当作正版卖给消费者,高仿到底像不像呢?有经验的人很容易就会看出其中的猫腻,下面我说一下香港,台湾版类唱片的一些规律,仅供参考。

   香港版:常见的香港版的ifpi码主要有以下几种

     IFPI 09**,Sonopress Pan Asia Compact Disc International Ltd的产品,这个底码最为常见,早期金典、美卡的港压碟绝大多数都是这个底码,质量很不错,而且碟面印刷很不错,这个底码除了美卡、金典的港压版用,香港本土有很多产品也是这个工厂出版的,包括宝丽金、华纳、滚石香港公司、BMG香港公司、EMI香港公司等等,很广泛,香港一半以上的CD产品都来源于这家工厂。

    IFPI 63**, 香港SONY的底码,音质和片基一般,华纳、滚石香港的部分产品出自这个工厂,滚石的“香港黄金十年”系列精选都是这个厂家压制的,买过几张,感觉一般。

    IFPI 98**,这个底码很有特点,早期香港T113的碟片都是韩国生产的,后期再版产品都是98**这个底码,很多人倾向于这个底码是韩国的产品,这个底码的盘有一个特点,CD内圈是磨沙的,而且上面有一个英文字母。1992--1996年香港宝丽金有很多产品都是这个底码,这就存在一个问题,92年以后香港已经有了自己的压片工厂,何必舍近求远去韩国压片呢,另外95年部分早期内陆引进版也有这个底码。

    IFPI 2G**(Jackin Optical Technology Ltd)、DK**(Trueway Corporation Ltd.)、95**(这个倾向于香港),这三个底码也都是香港的压片工厂,但没见过CD产品。

   关于香港版类的盗版和高仿我们所常见的无非有这几种,一是畅销歌手的产品、二是被奉为经典的唱片、三是很贵的且存世量比较少的唱片(比如谭咏麟、张学友等宝丽金歌手的T113银圈首版、还有什么东芝版、三菱版、EMI早期的法国版等等)个别珍贵的版本我也没见过,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仿这些东西肯定有暴利,盗版商们除了追求暴利之外还能追求什么呢,所以3流歌手的唱片肯定不会盗的、不畅销的也不会盗。其次,盗版商是不会研究IFPI这种问题的,所以很多高仿类都在这里翻船。第三,正版唱片是很不容易仿的,尤其是印刷,我至今没见过哪个盗版商用铜板印刷、用硫酸纸这种比较贵的材料,这里也很容易漏马脚。第四,1993年以前的香港版是没有IFPI的,所以很难辨别,这里有个问题,这一期间的唱片是有年代的,绝大多数是二手的,全新的也会有时间的痕迹,盗版商不会做旧吧。

    台湾版唱片比较杂乱,90年代至今台湾作为全球主要的IT产区,软件生产也占很大部分,早年内陆有很多正版软件都是台湾生产的,台湾的压片工厂也很多。台湾的唱片发行同内陆相似,内陆叫“引进制”,台湾叫“代理制”。顾名思义,代理制就是外来的唱片要想在台湾发行就要在台湾找一个本土唱片公司代理,早年齐飞代理宝丽金,福茂代理新艺宝,滚石代理BMG、华星也有EMI的产品,上华代理环球,飞碟代理华纳等等,后来五大公司在台湾成立分公司,吞并或者兼并了很多本土公司,也挤兑黄了一批小公司,由此致使台湾的本土音乐受制于人,甚至这些年以前很多优秀的台湾歌手在我们视线中消失,这与大公司垄断,以及无限放大的商业运作有着直接关系

   我个人很喜欢台湾版的唱片,首先从装帧上,台湾版唱片比较精致,尤其是近几年的附带物品很多,和日本版很像。台湾版的欧美音乐唱片上都会有详尽的中文介绍,这是香港版所不具备的,像引进版里Sony的欧美音乐产品就是照着台湾版封面原封不动的被引进的,尤其是Michael Jackson的《历史》、Michael Bolton的《1985——1995精选》,里面多了一本中文年鉴,这些都是台湾版比较显著的特点,台湾版唱片的包装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唱片的包装方式,多数都有侧标,带本土文字说明等等,让人觉得很有特点。另外一点,台湾版的唱片的片基和音质要比香港版好,碟片本身也很厚实。下面具体说一下我对台湾版唱片的了解。

    台湾版与香港版的唱片是分不开的,像有些香港歌手的国语唱片是由台湾的代理公司制作发行的,比如刘德华的《真情难收》、《一生一次》等台湾版就是由飞碟制作发行的,而碟片确是香港生产的ifpi-0911;郭富城《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你》香港版是华星发行的,碟片是台湾生产的飞碟“G”版;张学友《过敏世界》的香港版碟片是台湾生产的没有ifpi。这种现象很多,港台地区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唱片公司在两地都有分支机构,同一公司或所属代理商的商品有些是统一生产分别销售的。而且台湾版唱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唱片上也有一个审批号“局版台音字”,所以台湾版唱片仅凭着这一点就可以判断个大概,当然也有个别现象。这样的问题在总体上说不清楚,只能逐一探讨。

    台湾版唱片有ifpi码的时间比较晚,应该是1995年开始实行的。所以判定唱片的生产年份相对困难些。台湾版唱片在92年以前多数唱片是在日本生产的,像三菱、三洋、东芝等等这些日本大公司都为台湾的唱片公司生产过产品;一小部分产品是在韩国生产的,台湾版中也能见到t111的碟片,不过不多见。92年起,台湾的唱片开始全面本土化生产,所以见到92年以前出版的老唱片我们要注意一下,但凡是日本生产的台湾版碟片,碟片印刷面都有日本制造的字样,这种碟片如今已不多见,而且价格也不便宜。92年开始台湾版的唱片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圈的激光号码的后缀都有“K1”或“X1”的字样,人们统称其为K1首版,如果唱片出版时间是在92—95年这个时间段,那内圈有这个“K1”字样的肯定是这个期间生产的,现在见到的几率也不大,基本都是2手盘,品相好的价格也不便宜。当然92年以前台湾本土也生产唱片,也有K1版,但有些没有对比不好判定。我曾经买过几张K1版,应该是唱片公司的积压货,都是全新的,拆开之后一看着实令人高兴,像周华健的《伤心专辑》和《最真的梦》这两张唱片首版的是日本生产的,但K1版肯定也比较早了;周华健93年《SONGS OF BIRDS》,K1版估计就是同期生产的;郭富城《到底有谁能够告诉我》、林志颖《像昨天说再见》这两张唱片现在价格挺高,得二三百一张,我是花比这个价便宜很多的价格买的,这两张唱片也是K1版,这大概是个个别。人们都说飞碟“G”版是首版,所谓“G”版就是内圈上在UFO-*****飞碟的产品编号后面有个“G”,94年及以前飞碟的产品几乎清一色都是这个内圈,这就比较难对比了,也属于个别现象。95年-96年间台湾版唱片开始有ifpi,这个具体时间也没人说明白,从当年唱片分析应该是这个时间,而且台湾版的ifpi也比较乱,找些常见的说一下。

    IFPI-IC**(第三位有可能是字母,第四位是数字) 是U-TECH Media Corporation的产品,滚石在台湾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是这个厂家生产的,部分环球欧美唱片和后期的的环球经典复刻系列也是在这个厂家生产的,现代派的台湾版这个厂家也生产过。这个工厂滚石的产品为主,所以滚石的多数产品与这个IFPI码相对应该没问题。

    IFPI-2I**,没有查到厂商名,但这个底码是台湾的厂家,这个厂家的主要产品是EMI公司及所属点将唱片发行的唱片,巨石唱片也有在这个厂家生产的产品。

    IFPI-2N**,主要生产华纳在台湾的的唱片,飞碟的70、80、90年代经典列再版都是这个厂家生产的,另外BMG、sony有很多产品也是这个厂家生产的,碟片质量感觉一般,音质还算不错。

    IFPI-22** 常见的都是上华、sony的唱片

    下面是不太常见

    IFPI-70**(Anvistar Co. Ltd),刺客《你家是个动物园》、郑中基《左右为难》(再版)、sony个别的欧美唱片,这个公司的产品我见过的不多,只有上面这几种。

    IFPI-9122  只见过巫启贤《凑热闹》(EMI再版)

    IFPI-9W**  只见过刺客乐队《1985-2006典藏》

    下面是搞不太清楚生产地区的

    IFPI-1H** 这个底码比较常见,一些香港版的唱片都是这个底码,多数人倾向于这是台湾的底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滚石唱片的产品一般都是IC**,U-TECH Media Corporation生产唱片,为什么在香港销售用1H**这个底码呢?比如王磊《一切从爱情开始》香港音乐殖民地版就是这个底码,这种发行量少的唱片没必要去台湾生产吧,况且香港有生产能力。另外美卡引进版里也有这个底码,有些附赠vcd的唱片,CD底码是1H**、VCD是09**,没必要分别生产吧。所以鉴于这种情况还是保留意见不要胡说。这个底码的产品我见过的有以下这些。滚石香港出品的黄秋生《地痞摇滚》《支离疏》、周华健《世界由你我开始》、《我是谁》电影原声,宝丽金出品的草蜢《音乐店》、滚石出品的草蜢《照常营业》、音乐殖民地王磊《一切从爱情开始》、音乐殖民地新裤子《新裤子》;美卡引进版首版beyong《请将手放开》和许美静《蔓延》,许美静蔓延的附赠VCD的底码是09**,CD是1H**。所以这个底码是香港的工厂的几率很大。

    IFPI-7C** 这个底码只在敦煌98年以前的引进版中常见,都是24K金碟,品质很好。我觉得这应该是台湾生产的碟片,因为这些都是都是台湾的歌手的唱片或者引进台湾的欧美唱片。见过的有华纳、飞碟出品的朱哲琴《央金玛》引进首版,波利佳音出品张镐哲《敬你爱人这一杯》和张克帆《风的泪 绝对精选》引进版首版,环球授权的《98格莱美》首版,谷村新司《I. T. A. N》引进版首版,sony授权的MARIAH CAREY《MERRY CHRISTMAS》引进首版,这些都是敦煌音像公司发行的。

    IFPI-2J** 只见过周华健《首张专辑最后圆舞曲》这一张,因为这张唱片的授权方是新加坡的一家公司,新加坡没有生产加工唱片的能力,新加坡的唱片一般都是在澳大利亚、台湾、马来西亚生产,这个底码倾向于台湾。

    IFPI-7T** 倾向于台湾,目前只见过上海声像引进的何勇《垃圾场》、庾澄庆《靠近》的引进版,黄耀明《愈夜愈美丽—香港传奇版》是这个底码。

    IFPI-7P** 天津泰达引进的金城武《偷偷的醉》、《多苦都愿意》两张唱片都是这个底码,估计也是台湾的产品。

    IFPI-QJ** 只见过刺客乐队《I DON'T CARE》是这个底码,分不清楚地域。

    另外我发现台湾版的唱片中在98年99年前后环球唱片的产品有些是在韩国生产的,我见过张学友《有个人》和《走过1999》的台湾版都是韩国生产的,底码是ifpi-85**。

    唱片的版本林林总总,有原版、引进版、盗版,原版类的里面又有普通版、精装版、发烧版、庆功版、限量版、首版、再版、正价版、特惠版等等,关于唱片版本的规定日本做的比较正规,将出版日期打在封面或侧标的角落上,再版将首版日期和再版日期也同时打在封面或侧标的角落上,这样就比较直观好分辨,其他地区的唱片就没那么容易分辨了,毕竟唱片在区域内还不像图书出版那么正规。

   对于“原版”这个词语在唱片中是相对含义,有条件好一些的人乐于收集“原版”其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

   一是原版唱片的初始版本(包括不更改包装后期再版发行的,不经重新缩混的普通版本)代表了一张唱片的原始状态,当它被引进后就有可能发生很多变化,这样的情况在早期的引进版中多半都是存在的,比如:私自更改封面、私自删歌加歌等等,尤其是宝丽金当年的引进版CD中常常有15首歌,其中有10首歌是原版唱片中的,另外5首是其他唱片中的,比如张学友的“一颗不变心”在内陆引进版中就没有CD版,曲目都被分配到其他CD中,也就是原版的三张唱片在内陆只发行的两张,但曲目没减少。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大概是因为当年CD发行量和销售量不大的原因,所以将曲目分配重组,即减少了成本又让消费者有物超所值的感觉。

   二是引进版CD大概在1990年在中国内陆发行,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它的价格并不比原版唱片便宜多少,它是奢侈品,当时能购买CD的人面对65的高价引进版是不在乎再多花三十块去购买原版的。

   三是如今的引进版很尊重原版,而且包装甚至比原版精美,但是它碟片质量很差,一张唱片的包装固然重要,但多数碟片的质量是根本,这是很多人士不考虑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与原版的同步性差,引进版往往是在盗版满街、打口原盘疯卖后悄悄的进入市场。

   五是打口与原盘这种物美价廉的“高档”货大量的冲击着内陆的欧美、日韩音乐市场,这种中国特有的唱片名词引领着很多音乐爱好者,这些人(包括我)用很少的钱买到了很高档音乐效果,这种诱惑是无穷的。

    但如何选择唱片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如何花最少的钱买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和称心的唱片版本。这就有一个核心问题——价格、价值与商品三者的衡量。“原版”这个词是相对的,比如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与台湾可登版的“一无所有”哪个算原版呢?哪个版本的价值高呢?所以这就要求去衡量,以崔健这个为例,排在最前面的肯定是深飞银芯版,这是内陆的首版往下是可登版、京文再版的99年首版,最后是现在满大街卖的京文再版中的再版。如果不惜血本就是喜欢老崔,就想买首版的那么就去买深飞银芯,如果听听而已那么可以选择16块钱一张的平价版,购买唱片首先要量力而行,这是其一。其二,任何人都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好的版本,这就要求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因为唱片这个东西首要意义是“听”而不是“藏”所以不是非常喜欢的不必要去买限量版更没必要追求首版,只要心怡就可以了。其三,不盲目的追求版本,在网上认识很多这样的朋友,有的朋友只买原版、有的朋友只买早期的引进版、有的朋友喜欢一个歌手将它唱片的所有版本都收集齐全、还有的朋友遇到唱片买两张(收一张听一张),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买唱片的目的并不是放在柜子里发霉长毛的,所以我的方式是:相比较下买最科学的一张。比如:2005年我买周华健的时候,我本人很喜欢听周华健的唱片,尤其是很多唱片中的B面歌曲要比主打歌还要动听,但要将唱片收集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周华健1992年以前的唱片在内陆只引进5张,一张是“最后的圆舞曲”(原版叫“梦里的中国”1994年引进),一张是“再爱我吧”(中唱成都1992年引进,首版封面用的是“青鸟”内页的图片,后期又发行一个版本封面同原版一样叫“最真的梦”),一张是“不愿意个人”(上海声像91-92年间引进,曲目不完整,里面的歌曲有几首是“心的方向”中的曲目),一张是“让我欢喜让无忧”(卡带版本是1992年上海声像引进的,1997年中唱上海出版了CD版,这个CD版本很少见,去年有人花200块卖一张,现在大概更贵),一张是“阳光游子”(1992年浙江文艺引进的“我付出我的真爱我实现我的梦”),以上这些唱片除了“让我欢喜让我忧”和“阳光游子”之外都没有CD版本,上海声像1994年初引进的“今夜阳光灿烂”也没有CD版本,所以周华健早期的唱片只有选择原版,但同年上海声像对库存商品特价出售,周华健的唱片被做成套装,所以购买起来就比较容易,而且能最大限度的省钱,当然还有意外收获。比如:套装中的“有弦相聚”、“弦途有你”、“弦弦全全”、“我愿意去等”、“OH MY OH”、“世界由你我开始”、“花心”、“听健”、“ FOREVER YOUNG-BEST COLLECTIO”、“光阴似健”、“爱的光”、“生,生活”都是引进版首版。同时购买的原版中也有“最真的梦”、“BLUEBIRD”、“ 有故事的人”、“ NOW,现在”、“SONGS OF BIRDS”、“伤心”是首版或早期的版本,这样的搭配选择最终将周华健的唱片收集齐全,而其总体质量也不错,没有花很多的钱,那次买唱片也是当年我最大的一次性购片开销,大概1700左右。如果只选择原版这个价钱是拿不下来的。

    多数购买唱片的时候可选择的条件很多,同样的早期版本在价值上引进版有时要高于原版,比如:谭咏麟“心手相连”、“水中花”等这些深飞银芯、童安格“新曲”系列深飞银芯、齐秦的“狼”、“狼2”深飞银芯、beyond“大地”中唱上海版等,引进版中还有窦唯&译“幻听”,超载“超载”(音乐家首版)和“魔幻蓝天”(中新版),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红旗下的蛋”深飞首版,魔岩三杰上海声像首版,黑豹、唐朝首版等等很多内陆版的价格也是很高的,其原因当然不是它的质量比其他地区的好,主要是因为发行量少,但寻其究竟便是内陆唱片有很多优秀的品种。

    在中国大陆的合法唱片销售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原版进口,外的唱片通过海关正规渠道进入中国内陆,由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口发行,简称“中图进口”;另一种是原版引进,即国外、境外唱片公司授权国内的代理商,由国内代理商组织在文化部门审核,向出版社购买版号、批量生产,最后在中国大陆境发行。引进版与中图进口在发行前都要经过文化主管部门严格审查的,封面诱导性强不行,歌词中有叛乱、淫秽、性、脏话等等统统不行,此外境外唱片公司对引进版也有很多苛刻的要求。所以引进版中删歌、改封面等等不尊重原版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戏称引进版为“正规盗版”,即受法律保护的“盗版”,但引进版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起码一点就是能够在一段时期之内让我们花了很少的钱欣赏到了高品质的声音,从这点上看引进版功不可没。

    一、引进版号

    早年引进版号有“广录”、“文录”、“新出”,当然这三种后面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广录进字”与“广录音合字”,“文录进字”与“文录音联字”,“新出进字”与“新出音合字,对于这些引进版批号大概是不同的主管部门针对其所辖的出版社发放的引进版号,一般倾向于“广录”为广电部、“文录”为文化部、“文录音联”为文联、“新出”为新闻出版署,至于这些也没有相关资料考证,姑且可以依照字面理解,到1999年基本以上这些版号基本统一到现在的“文音进字 ****年  第****号”,编号是以年确立的。影像类的是“文像进字”后面的格式一样。

    二、音像标

    音像标,中国音像业的特有现象,原来一方面是防伪,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音像发行的一种收费方式。音像标自96年开始实行,从“A”开始,到B、C、E、G至2009年初取消音像标,它的模样变了很多次。

    这个时间是大概的,贴标在唱片里是指投入市场的时间而不是生产时间,有些贴着大标的也可能是93年生产的货底子,只是现在才投放到市场。

    三、其有代表性的引进版产品

    1、深圳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ifpi-L10*

中国第一张CD就是深飞生产的,其技术是飞利浦的技术,1990-1992宝丽金的引进版大多都是在深飞生产的。深飞的早期碟片与我们现在所见的不同,我不知道用专业术语怎么说,但早期深飞的银芯碟片同韩国t113的碟片是一样的“无槽一体”碟片(见图),而且是内圈完全镀银,非常漂亮。到1993年这种碟片停产,之后的深飞银圈都是带槽的,也很漂亮。1990年至1996年间深飞的碟片质量很好,音质属一流,是国内少有的标杆唱片,如果遇到这一时期心仪的唱片价格公道可以买,但深飞早期流行音乐类的产品基本都是大价钱,比如谭咏麟“心手相连”、“水中花”、“难舍难分”,童安格“新曲一”至“新曲四”,齐秦“狼一”、“狼二”,张学友“似曾相识”、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红旗下的蛋等等,这些现在都非常少见。当然深飞也有胶圈,即我们常见的透明圈,银芯几乎都是首版,但音质差距不大。到2000年深飞的产品很少,其质量也一般,现在市面上的唱片基本看不见深飞的产品了。

 深飞银芯

    深飞银芯的内圈有个特点,编号的后缀都有“SF”及“深飞”的汉语拼音字头,胶圈不一定有。另外,早期深飞的唱片外塑封上都有飞利浦的商标塑料贴。

下面这张是韩国T113银芯碟,其技术与外观同深飞是一样的。

 韩国 T113

    2、上海联合光盘有限公司 ifpi-Y1**

    上海联合光盘隶属于中唱上海公司。我个人很喜欢联合光盘的产品,而且联合光盘的产品绝大多数质量都过关,甚至能同国外的原版有一比,这样的质量在国内很少见。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唱上海公司、上海音像公司93-2000年间多数产品、上海声像公司96-2000年间多数产品都是在联合光盘生产的,联合光盘为其声音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最令我中意的是1996年中唱上海出版的一套“宝丽金国际巨星系列”其中有不少母盘是日本生产的,声音相当霸道,可谓引进版中的典范。

联合光盘2002年的产品,风采依旧

    3、珠海华光镭射唱片有限公司 ifpi-T10* 华声防伪标识

    珠海华光隶属于珠海华声音像发行公司,也是国内最早生产CD的厂家之一,最早的产品我见过1991年的,大概也就是从91年开始投产的。珠海华声主要代理上华的唱片,早年上华的多数引进版都是声生产的,其质量非常好,有人说华声是全中国地理位置最靠近香港的压片工厂,其音质也最靠近香港,当然这是戏言,但足以见得对其的认可。此外中国音乐家出版社94-98年间的多数产品也是华声生产的,我们所熟悉的有“黑豹一”、“唐朝一”、中国火一”、“中国火二”、周韧“榨取”、黑豹“光芒之神”首版、酒井法子“素颜”之后的差不多有七张唱片、胡里奥的“STARRY NIGHT”和LOVE IS ON OUR SIDE”等等,都是华声为音乐家生产的。

 

华声1996年的产品

    4、杭州大自然光电有限公司 ifpi-E10*

    能找到大自然最早的产品是1993年。大自然早期产品的质量还说得过去,盘是进口的光盘,上海声像出版社从1993年起至1996年间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在这里生产的,质量相对过关,浙江文艺、京文、上海音像公司等有些公司的个别产品也在大自然生产,不太固定,但质量多数可以。98年美卡有一批再版在大自然生产,碟片已经与以前的不同了,质量很次,音质也不好,推荐早期产品。

 

杭州大自然1996年的产品,碟片相当厚实

    5、北京文录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ifpi-J-2**

    北京文录最早生产的VCD质量非常好,CD质量也不错。我所见到的北京文录压的碟片很晚,最早京文的产品个别在这里压片,1999年至2002年美卡的产品也是文录生产的,1997-1999年上海声像的个别产品也是在这生产的。1998年中新音像公司成立,这个公司自1998年其至2002年间代理滚石的唱片,这个公司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是文录生产的,质量很棒,尤其是1998年-2000年间生产产品母盘都是香港的,声音非常好,比如:伍佰“爱情的尽头”、“中国火—三”、地下婴儿“觉醒”、超载“魔幻蓝天”等。值得一说的是伍佰“爱情的尽头”是我所见过最漂亮的一张引进版唱片之一,无论在印刷上、碟片质量上、甚至碟片盒无一例外的都是上乘之作。去年唐朝的“浪漫骑士”也是文录生产的,总之文录的产品质量绝大多数都不错。

文录1999年产品香港母盘

    6、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IFPI-X4**

    新索是2002年前后成立的,技术是索尼的技术。CD产品主要生产sony旗下2002年以后发行产品的生产,质量多数不错。这个不必要介绍,满大街都是。

    以上这6个厂家生产的碟片质量都还不错,其他厂家的产品就不敢恭维了,质量参差不齐,上面说的这些基本都是老产品,新产品我也没心情研究这些,首先我特别讨厌现在唱片的包装,弄个DVD盒子装CD现在还有用蓝光盒子装的,更有甚者弄个特别大的盒子,面空空的就放张碟片。现在各个唱片公司已经不把音乐作为首要位置了,而是要靠包装吸引人,吸引的是人眼球而不是耳朵。对于CD的包装,我还是喜欢传统的CD盒子,它能让人感觉到CD的原始状态,它的尺寸、重量、体积完全都印在人的心理,而且占的空间容易安排,齐齐的一排CD,忽然来个个大家伙,这会很别扭,同时同一歌手的唱片不得不分家。说起来有个笑话,说国内有个金属乐队要在台湾发片,要求包装与内陆同步用DVD盒子,结果台湾没给发。其实在中国以外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什么样的盒子装什么样的介质,劝劝唱片公司们,注重点声音质量,别把成本花在印刷品上,总在表面做功夫也不是长远的办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