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处于文化与方言文化的交汇点上,随着内陆经济文化的逐步开放,80年代末内陆对港台地区的出版物试探性引进。 开放之初,内陆人民需要与之前不一样娱乐方式,同时香港这个靠近内陆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化孤岛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欧美流行文化的集散地,他们的娱乐产业巨头们开始包装明星,同时开始贩卖舶来文化,做起了国外流行音乐的批发零售的产业,此时香港的粤语唱片大量的涌入内陆,这是一次文化的全面爆发与传播。 香港的本土流行音乐原本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上海移民过去的,但是“移民之初”并没有形成产业化。 我们知道,内陆三四十年代的流行音乐主要是地方戏——以黄梅调、湖南花鼓戏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民间小曲小调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四十年代到了香港后,开始与粤剧深度融合,在香港逐渐形成独有的粤语流行音乐。最早的粤语流行音乐受着内陆文化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影视行业的崛起后,最初走红的影视剧曲目有着明确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说时局的动荡,在生活的华人满怀思乡之情。 香港有多少本土人?它同样是个移民城市,所谓的香港人就是广东人、福建人、广西人,是内陆逃难过去的难民、躲避战争平民百姓,当然也有寻求庇护的商人等等,这都是中国人,这些人构成了香港的社会,多种地方文化交融后形成了固定的文化圈子。 到70年代,移民香港的第二代人开始步入社会,这时候的年轻人有知识,对西方文化接受的更为全面,因此香港的流行音乐也随着这波热潮开始逐步成型,许冠杰、林子祥、温拿五虎、谭咏麟、徐小凤、罗文等等,形成了香港流行音乐第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在日后成为了香港流行音乐的根基。 70年代,邓丽君到香港后给香港的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生机,人美歌甜成为了香港70年代主流女歌手的固定形象,于是各大唱片公司开始以此为标准包装女歌手,像徐小凤、甄妮、陈慧娴、黎瑞恩、周慧敏这样的女歌手陆续的出现在各个时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 时间到了80年代,这时候香港的经济飞速发展,娱乐行业开始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大的唱片公司在港已经形成规模,于是大量的造星行动开始,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不仅仅是要造星,而是要打造一批超级巨星。 于是以电台、电视台、各大唱片公司为主的各种选秀、唱歌比赛、艺员培训班统统开始造星计划,有通过选拔直接入行的,像张国荣、张学友、李克勤、梅艳芳、黄凯芹等等;也有影视搭台向歌坛发展的,像刘德华、梁朝伟、张智霖等等。此时,除了宝丽金、华纳、EMI百代国际大公司之外,香港本土的唱片公司开始崛起,像华星、飞图、飞时等等,这些本土公司更是捧红了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梁朝伟、黄凯芹、许志安、梁雁翎、曾庆瑜、张智霖这些歌手。 此时的香港流行音乐几乎大部分歌曲都是泊来品,曲子多数来自日本,比如飞鸟凉,玉置浩二,松井五郎,桑田佳佑,山下达郎、中岛美雪等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欧美,像乔治迈克,ABBA、Roxette的歌都被重新填上粤语或国语词来灌录唱片,因为有大批的歌等着歌词,当时出现了一批职业填词人,比如林振强、林敏骢、刘卓辉,林夕、向雪怀都是这个时期开始职业生涯的,这种拿来主义的写歌方式一直持续到95年前后。 9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顶峰。经济危机以前,香港的经济高度发达,随之娱乐产业空前发展,北上他们将娱乐产业扩张到整个中国内陆,南下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那香港的流行音乐必定会分一杯羹。 1990年到1999年这十年间张学友发行了22张录音室专辑,其中:1990年1张(张学友的初恋故事)、1991年2张(情不禁、一颗不变心)、1992年3张(真情流露、爱火花、等你等到我心痛)1993年3张(我与你、吻别、祝福)、1994年3张(饿狼传说、这个冬天不太冷、偷心)、1995年2张(过敏世界、拥有)、1996年1张(忘记你我做不到)、1997年3张(不老的传说、雪狼湖、想和你去吹吹风)、1998年2张(释放自己、不后悔)、1999年2张(有个人、走过1999),这还不包括精选、现场专辑,粗略的算,周边的产品也超过十张,这个产量几乎是一个歌手的整个职业生涯。 刘德华也是一样,作为偶像歌手,刘德华在这10年发行的唱片比张学友还多,一共31张,按顺序是:在梦里 爱的连线、刘德华同名专辑、可不可以、如果你是我的传说、我和我追逐的梦、爱不完、一起走过的日子、不可不信缘、爱的空间、来生缘、谢谢你的爱、真我的风采、真情难收、答案就是你、一生一次、情人Happy Birtday、忘情水、5时30分、天意、昨夜渡轮上、真永远、情未鸟、相思成灾、在乎您、因为爱、真生命、爱在刻骨铭心时、爱如此神奇、你是我的女人、人间爱、爱你一万年。半隐歌坛的谭咏麟近20张录音室专辑问世,就连唱歌难听的郭富城也有近30张个人专辑的技术统计。 唱片兴盛的年代,香港仅1993年一年就有超过500张专辑出版,像张学友、谭咏麟、刘德华这样的明星,他们的演唱会在香港能连开30场,而且场场爆满,顶峰时期红磡的档期都排不开,香港流行音乐在那个时代分掉了华语流行音乐大半个蛋糕。 商业掌控着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用亚文化来定义香港流行音乐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并未让受众群体产生不良的反应。但商业和娱乐行业的产业化、歌手的偶像化确实让这时的流行音乐没有营养,但是却产生的很大的商业价值,形成了华语音乐圈内最早的追星群体(现在叫粉丝文化),这种流行音乐空前繁荣一直随着199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迅速降温,到新世纪降为冰点,属于粤语歌的时代就这样草草收场。 无论商业化多么严重,在90年代中期,香港还是出现了一批比较好的唱片,大众流行音乐融合进了先锋因素,在商业与音乐质量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下面,分享几张我认为还不错的主流唱片。 草蜢《三人主义》,1995年宝丽金唱片发行。 草蜢在之前的《音乐昆虫》开始引入“概念专辑”这个概念,但是那张专辑并不成熟,但是《三人主义》成功的变成一整张无缝衔接的专辑,有序去、有结束曲,曲目连接处的音乐碎片很有意思。这样类型的专辑在当时的欧洲比较洋气,应用在香港流行音乐中还是第一次。 这张专辑发行后业内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这与当时还年轻的制作人王双骏是分不开的,我印象里,这是王双骏第一次独立做制作人来制作唱片,所以你会听到这张专辑完全颠覆了草蜢之前的唱片,引入了采样、浓重的电子和流行音乐基本不用的阴冷音色,充满了实验性。 黄耀明《愈夜愈美丽》,1995年正东唱片发行。 《愈夜愈美丽》是黄耀明签约正东后第一张专辑,这张专辑是当年《音像世界》的十佳华语专辑,阴冷、灰暗,这张专辑《爱比死更冷》的调子更为阴冷。英式电子、电子模拟风琴、中国传统乐器,华丽虚幻、精致浮夸,愈夜愈美丽显然是香港独立电子音乐的代表作。 黄秋生《支离疏》,1995年滚石唱片发行。 抛去立场偏见,就事论事的说,这是一张不错的专辑。 黄秋生出专辑算是玩票还是真想干地下摇滚这行?这张专辑没有在内陆发行过,因此它几乎是被人忽略的。 黄秋生油腻、邋遢甚至有点神经质,在东北这类人叫街溜子、在上海叫小瘪三、在北京叫胡同串子、在香港就是满口粗话的烂仔,但是这个烂仔形象的臭老爷们在香港流行音乐的夹缝中发行了一张还不错的摇滚专辑,民谣、金属、甚至对北京摇滚的深度模仿造就了这张不土不洋的唱片,可以听听。 达明一派《万岁万岁万万岁》,1996年正东唱片发行。 《万岁万岁万万岁》被引进到内陆将名字改成《万人迷》,这是达明一派解散七年后的复合专辑,专辑发行后进行了一次演唱会。 这张专辑不像达明一派之前的六张专辑那样,以流行音乐为根基的流行电子,它没有那么悦耳,刘以达、黄耀明两个人单飞后各有各的合作对象,这张专辑集合了两伙人共同打造,与其说这是一张达明一派的专辑倒不如说它是刘、黄二人合伙出的一张合集。从主流向非主流过度,但还能披着主流外衣的我想也只有达明一派了。 1993年,华纳唱片发行。 这张专辑就不多说了,这是一张够商业水准的专辑,同时也是一张音乐性极好的专辑,制作精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