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普通心理学》(5)听觉

 相国转角 2021-12-28
复习规划服务
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

听觉理论



一、听觉理论概述

    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产生的。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高),音响,音色。

1、音调(高)

      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

      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声音传入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到达基底膜某一部位时达到最大值然后消失。声音频率不同,最大振幅的位置也不同,频率越低,越接近蜗顶;频率越高,最大振幅越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声音频率高时,神经纤维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来反应5000Hz以下频率较高的声音。

 3、音响

       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上阈为130dB,物理强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

  声压超过情感阈限会使人产生痛觉。

 
    4、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叫声音的掩蔽。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


二、常见考题

选择题:音调、音响、音调听觉理论

三、答题关键点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一般以考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复习方式:阅读考纲+理解记忆+举例

素材来源 |闫相国申硕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