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开往远方的列车》赏析

 石头052631 2021-12-28

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

——《开往远方的列车》赏析

《开往远方的列车》是一群孤儿找妈妈的过程,其中一个叫玛莉安的小女孩,她不漂亮、不可爱、也不会甜甜地叫陌生人为妈妈,她期待亲生妈妈在这条开往西部的列车的某一站把她拥入怀中。可这希望最终落空了,她走进了一对有爱的老夫妇的家庭,老太太自叹:“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正是这句话给了大家无限的希望和安慰。

这个故事以“玛莉安”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这是一个看似大团圆,但开往远方的列车里承载的却是悲伤和苦难,还有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

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远方是在哪里呢?这个名字正如封面中两个女孩的脸,模糊而又疑惑,既有期待又有无奈。

火车带来的希望

一条离家又归家的路,永远没有尽头。火车从纽约出发,黯淡的土黄色暗示孩子们吉凶未卜的前景,火车变换着方向一路驰骋来到西部广袤的大草原上,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浓郁、鲜活,寓意着希望和美好。而孩子们一路走下来,找到了他们的新家,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但未来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孤儿列车与孩子们背后的命运

孤儿列車”真有其事,绘本中火车经过的路线和地点都是虚构的,那个叫作“远方”的小镇,也只能在作者想象的地图上找到,“远方”是一个未知的终点,更意味着“人生”的一个隐喻。

《开往远方的列车》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的是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由于南北美战争,大约有十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纽约地带弃儿人数增长过快,孤儿院人满为患。战争结束后,政府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部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小镇和农庄,这就是所谓的“孤儿列车”。

政府希望将这些孩子安置在能够照顾他们的家庭中, 一行14人“圣克里之家”的孤儿在卢小姐的带领下,乘着火车开往西部,寻找可以收养他们的家庭。原本他们的身世已经够可怜了,但还要被陌生的家庭收养。他们每到一站都要站成一排,就像商品一样被人挑来捡去,甚至指手划脚,他们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庭,只能作为被选择的对象。他们梦想过更好的生活,但人性的尊严在挑选中一次次被践踏。倘若遇到善良的家庭,那他们是幸运的,可是幸运儿又有几个呢?有的家庭收养这些孤儿就是为了干些苦力,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有些过得不太好,有些孩子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悲惨的境地,有些孩子找到了安全的家和爱。

孤儿列車”是美国最早被记载下来的系统化孤儿认养活动。在这个大宗的迁移动作之后,美国的儿童保护法令很快地被建立起来,营养午餐、童工法令,以及许多运动的推行使得儿童的人权受到重视与保护。

英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创作的长篇小说《孤儿列车》,描写的就是同时期的相同事件,读过《开往远方的列车》绘本后,如果想要知道更多,这本书可以带我们走得更深远。

下图就是“孤儿列車”上的孤儿,辗转流离被选择的瞬间。

玛莉安的遭遇与转折

玛莉安被妈妈留在了“圣克里之家”,编了一个“先去西部开创新的生活后再回来接你”的谎言,承诺的圣诞节前回来,可好几年过去了,妈妈一直没有出现。但玛莉安依旧认为妈妈一定会来,保留着粘在妈妈头发上的白色羽毛,一直等着。

一幅玛莉安和妈妈分离的镜头,让读者更加心酸,一群自由飞翔的鸽子围着她们恋恋不舍的飞来飞去。

玛莉安跟随去西部的列车,她料定妈妈会来路上等她,内心一直念叨着“妈妈,我来了,等等我。” 并且坚信“没关系……她会在那里,她一定会要我。”

她渴望能在人群中见到妈妈的身影,她手里紧握着那支发黄了的白色羽毛,这是她和“远方”的信物,也是她踏上这段旅程的希望。

开始每一次的停站,她都看到了失望,而玛莉安很用力地掰开萝拉紧紧抓住的手,朋友又不得不分离。

最后一站“远方”站到了,妈妈却不在远方……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煎熬,本已微薄的希望完全破碎,笃定的母亲再也不见踪影。

玛莉安最终被一对老夫妇领养。老太太说: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玛莉安和他们回去了,她再也不孤单了,不用任人挑选了!写到这我禁不住流泪了,从那句耐人寻味的话里,我看到了玛莉安的希望与未来。

这是一对希望领养男孩的老夫妻,即使这样,他们还是领养了玛莉安,送给她一个原本计划送给男孩的玩具火车,玛莉安最后也将发黄的白色羽毛欣然插在老太太的帽子上,好像它属于那里,好像它终于找到自己的地方。玛莉安原本受虐的情绪,才转化成深深的祝福。

一个被妈妈抛弃在孤儿院的小女孩,带着对妈妈的思念,带着没有人要的自卑感,经历了一趟特殊的旅行。她在这群孤儿中年纪最长的,长相苍白不如其它小孩讨喜,她面临着被人审视、被人挑选,被人品头论足的境地,她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主导权,将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完全交付给未知。在这趟旅行中,她一次又一次的被剩下,仅有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的被摧残,她失去了友谊、失去了集体,失去了对妈妈最后的期盼和幻想,剩下的唯有点点可怜的自尊。一个小女孩,面对被妈妈抛弃,被收养家庭的无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嫌弃她,她的内心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坚持下来!

当护送孤儿们的卢小姐替最后一个不好看、不健壮的大姑娘玛莉安梳好了头发,可是她还没有准备好。而迎接最后一个孩子的老人家,显然也没有准备好,他们想要的是个男孩子。

当最后卢小姐问:“玛莉安,你现在准备好了吗?”玛莉安轻声地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  

玛莉安的妈妈给了她生活的期盼,却最终辜负了她。这对老夫妇和玛丽安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他们想要个男孩儿,而玛丽安想找亲生妈妈。但最后,他们一起将开启美好生活。

玛莉安经历了各种打击和嫌弃,玛莉安就像那根羽毛一样,“好像它属于那里,好像它终于找到自己的地方。”她是一个幸运儿,但之前被选走的人还有更多即将被收养的孤儿,还有流浪街头的孤儿,他们的命运又有几个能有玛莉安这样的幸运呢?

胜似妈妈的卢小姐

护送孤儿的卢小姐,一路上对孩子们不断地照料、鼓励和叮咛,那些漫不经心的议论让她感到痛心,因为她担心这些孤儿,大都作为潜在的劳动力被领养。

最让读者揪心的主人公玛莉安既不漂亮又很瘦弱又不乖巧,所以每一站都被剩下,或者说她不愿意被收留,因为她坚信妈妈会在下一站等着她。因为妈妈在把她送进孤儿院时说过,家境好些时,会把她接回去的。那时她妈妈在鸡肉厂工作,头上还沾了一根羽毛。玛莉安把它取下来,当做唯一的寄托,每当想妈妈时,就摸一摸,洁白的羽毛已经被岁月染成了黄色。这根最轻的羽毛,却成为故事中最重的一笔。

卢小姐对玛莉安倾注了更多感情,最后临分手时,卢小姐微微向前亲吻玛莉安的脸颊,问她:“你准备好了吗?”玛莉安说“我准备好了。”她准备好了什么呢?显然,不是去父母怀里撒娇,而是勇敢地担当起自己一生的命运!

在旅途中,用心的卢小姐让孩子们隔了布幔换下新衣服,这样下车再穿上时,或许能更漂亮一点,更招人喜欢,或许就能遇上一户好人家。

启程前,卢小姐准备了急救袋。包括毛巾、药品和草药等,免得孤儿们在车上被传上跳蚤,那样会受到收养者的责怪和刁难的。

当看到萝拉紧紧拉着玛莉安的手,对收养者说:“这是我姐姐,如果你们要我,能不能也要她?”时,卢小姐急忙说:“她们不是姐妹,只是朋友。”她担心这样不好找到收养者。即便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宿,但仍比留在孤儿院好,因为还有更多的孤儿在大街上流浪。

卢小姐担心被选走的孩子们的未来,她说:我们会派人来看这些孩子过得好不好。但当听到来自收养者的揶揄和威胁时,还是无奈地签订了同意书……

相得益彰的文图

在这个故事里,伊夫·邦廷一反常态,运用了大量文字,几乎是一般绘本的十几倍。甚至可以说,如果掩去画面,文字本身就是一篇十分完美的小说了。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美国历史上“孤儿列车”的那段历史。这在伊夫·邦廷的作品中,有很多选择以小孩儿为第一人称展开的故事。她的笔触细腻动情,赋予了这些孩子一种娓娓道出他们人生际遇的本领。叙述过程中沉着冷静,又避讳矫情,即使人生体验丰富的大人读来也备感心疼。当然,作者不会把这样沉重的感觉深植在孩子的心中,因为每每在故事的结尾都会做温馨的处理,让孩子在伤感之后找到希望与温暖,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期待。

罗纳德·希姆勒用用流畅的铅笔线条、水彩晕染的笔触,细腻营造了那个时代的氛围,暖黄色的色调,给人带来的想象就是温暖在前方。描绘了一个基调悲苦、结局欣悦的故事,刻画了人们的神情乃至神韵,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故事中的情感。

伊夫·邦廷笔下的故事大都有一些辛酸,如《小鲁的池塘》《艾莉丝的树》《我想有个家》《爷爷的墙》,在辛酸中却饱含着克服困境的勇气和信心。她的文字纯净细腻,与孩子的心理丝丝入扣,令孩子们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阅尽沧桑的老奶奶,她最想告诉孩子们的是,生命价值的塑造,不仅来自父母和社会的施与,也来自孩子的自我确认和自我砥砺。困境不完全是苦难,也是重要的学习机会,即使不能通过自己的困境学习,也可以通过别人的困境学习。心灵因此而坚强,生命因此而高贵和美丽。

悲伤题材的作品适合给孩子阅读吗?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余治莹说:“让'社会议题’进入孩子的早期阅读,好比让孩子从小就有了抗体,成为面对今后复杂纷繁的人世缓冲”。

品味无处不在的细节

画家画笔下的这些孤儿,还有许多生动的细节。

女孩子们在布帘的一边换衣服,有两个男孩儿伸出头来。仍然不失孩童调皮与玩闹的天性。

十四位孤儿坐在那里等待别人的领养,他们规规矩矩,呈现了认养过程中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也暗示了玛莉安即将面临的认养之旅的辛酸。

当萝拉即将被领走时,玛莉安使劲掰开萝拉的小手,她内心的不舍与伤心、卢小姐的不安以及其他孤儿的神情,谁不会为之动容呢?

当“孤儿列车”开到最后一站 “远方站”时,玛莉安将发黄的羽毛送给白太太那一刻,她的神情与之前已经大有不同了,画家也没有着墨在白太太的表情上,只是点缀了她脑后的细细银丝,无论美丑、疾病,她俨然成为一种大度的母爱关怀的化身。

最后,当卢小姐亲吻玛莉安的脸颊时,她已不再那么孤独,不再那么悲伤,脸上更多的是坚韧和期待。

封面上,抓住我们眼球的是两个女孩儿手牵手的样子,她们的影子似乎也飘摇脆弱。画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她们的孤独、对未来的茫然,以及她们之间仅有的友情。

扉页中孤独的感觉更加强烈,玛莉安坐在包裹上,身体前倾,双手交叉,神情恍惚,流露出一丝丝的落寞与孤寂。

列车启动了,我们清晰地看见萝拉与玛莉安的表情,萝拉紧紧地抓着玛莉安的手,在害怕之余,小小的她也表露出乘火车的新奇感,你看她望着车窗外飘逝的风景。而玛莉安面对着卢小姐,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一股淡淡的不安和忧伤一直萦绕在她的心间。

卢小姐帮助玛莉安梳头时,之前的忧伤与孤独几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内心的疼痛。

故事引发的思考

在仔细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后,请认真的思考以下问题,这有助于对作品的了解和印象。这是台湾的阅读推广人给出的思考清单(节减),从中看出他们对故事脉络的认知和对读者的启发,对深入了解故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妨作为阅读分享讨论环节的教案。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地点?

2、192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孤儿?

3、这个故事是真的吗?那些部分是真实的?那些部分是虚构的?

4、这十四位孤儿来自什么地方?他们在那里的环境如何?你如何知道的呢?

5、卢小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卢小姐为什么要准备急救袋?急救袋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

7、玛莉安和萝拉为什么要假装是姐妹?

8、请你想想看玛莉安在上车前的心情?她在路途中有什么新发现?当玛莉安摸着软软的羽毛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9、卢小姐为什么要她们换上旧衣服?经过大草原,卢小姐为什么要她们换上新衣服?

10、当镇里的居民打量着坐在台上的孤儿们时,你觉得玛莉安的感觉是什么?

11、当玛薇听到收养她的太太说:她定可以帮我做不少家事呢!你觉得玛薇的感觉是什么?

12、为什么卢小姐要对收养玛薇的太太说会有专门的人来看看这些小孩过得好不好?

13、当一对夫妻在玛莉安和萝拉前停下,为什么玛莉安的膝盖一直在发抖,她在想些什么?

14、当玛莉安用力的把萝拉的手指扳开时的心情是什么?

15、你觉得玛莉安和萝拉分开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16、为什么玛莉安觉得自己没被挑中是一件好事?

17、当玛莉安的妈妈告诉她要先去西部开创新的生活,再回来接她时,玛莉安在想些什么?

18、玛莉安已经等了好几个圣诞节,却没有等到妈妈来接她,你觉得她的感觉是什么?

19、玛莉安想到那天,妈妈要把她留在圣克里之家时,她哭着对妈妈说了一句什么?而玛莉安的心情如何呢?你觉得玛莉安勇敢吗?而妈妈为何要把她留在那里呢?

20、你有没有过那种要与父母离开一些些时间,然而你觉得等了很久,却不见他们出现,心里很焦急。当时你的情绪反应是什么呢?你又会做出什么事来呢?

21、卢小姐虽然是要把孩子送到好家庭,但心里还是很不舍的。从哪儿可以看得出来呢?

22、玛莉安一直相信妈妈一定就在其中一站等她,但每站都让她落空,而想起她每晚都希望什么,用来安慰自己呢?

23、在葛洛法时,玛莉安看着苏珊和其中三个男孩都被挑中,心里的感受如何呢?

24、到了怀想站,玛莉看着艾美和杜西都被带走,而最后只剩她一人,内心会怎么想呢?

25、你觉得玛莉安会不会恨她妈妈为什么都没出现来接她呢?还是依然爱着她妈妈呢?为什么?

    26、为何玛莉安吃不下东西?

27、当火车要开往最后一站时,玛莉安的心情以及她心中可能的想法是什么?

    28、在火车要开往最后一站途中,为何卢小姐要说,如果有人陪我,回程路上有个伴也不错?

29、为何白太太要说: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这句话的涵义是什么?

30、玛莉安将羽毛送给白太太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

31、请说一说在这趟火车之旅,玛莉安一路上的心情转变?

32、透过书中的描述,你觉得玛莉安到白先生家后的生活会如何?为什么?其他的孩子在他们的寄养家庭,生活又如何呢?为什么?

33、如果你是卢小姐,只剩下玛莉安没被人选走,你要如何安慰她?

在这个故事中,有十四个孤儿前往西部,带着他们的希冀和梦想。玛莉安经历了各种打击和嫌弃,最终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归宿,她是一个幸运儿,但之前被选走的人还有更多即将被收养的孤儿,还有流浪街头的孤儿,他们的命运又有几个能有玛莉安这样的幸运呢?

绘本都是美好的大团圆结局,这个故事也是如此,尽管白太太说:“有时候,你最后得到的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但谁又能忘记那根白色的、轻飘飘的羽毛承载的重如泰山的希望呢,当玛莉安对于回到妈妈身边的希望破灭之后,她会幸福吗?

虽然是一本带着忧伤的书,因为主人公自己是盼望能在哪一站看到自己的妈妈,她不想被人家带走,但也是一本略带小温馨的故事,每个孩子最后都有家庭收养他们了,包括玛莉安。整书的画面略带暖暖的黄色,是不是他们有了家庭,就有了温暖呢?

看了本书,你是否非常惊讶人间竟然有这么冷漠、残酷和悲惨的事情?你是否觉得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事呢?

这歌故事给读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家庭中,共情、同理心是何等的重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因为你所拥有的也许正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

《开往远方的列车》传达了家庭、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对孩子而言多么重要,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那就是教导孩子即便是在困苦无望之际,也要鼓起勇气,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打开自己的心去接受而不是逃避。

正如伊夫·邦廷曾经说过的,“绘本最棒的地方,就是通过故事让孩子很早去理解人生样貌,从小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