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狐惑病

 新用户5712nfLd 2021-12-28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狐惑(亦称狐蜮)的范畴。古人对本病从病因病机乃至立法选方用药

均有详细精辟的论述。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

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之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

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

也,赤豆当归做主之。”其所述证治理论简明扼要,后世医家多宗其说。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云:

“狐惑病,颇似今之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提出狐惑与现代医学白塞病相似。唐.《千金要方》提到

狐惑多“由温毒气所为”,《圣济总录》中曰:“狐惑之病,或初得如伤寒,或因伤寒而变……羚羊角汤

方、黄芩汤方主之。”对狐惑症有十九条记载,每一条都有治则、方药。唐.王焘《外台秘要》中曰:

“伤寒论狐惑病……治法上重用清热泻火、祛湿解毒,药用黄连、黄芩、雄黄、苦参、薰草。”并提出食

忌:“忌猪肉、冷水、菘菜、海藻、羊肉。”对后世颇具指导意义。隋。《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侯》中

云:“伤寒发汗后,变为狐惑,毒气发盛,恶闻饮食,咽中干痛,胸胁满闷,犀角汤方。”认为狐惑是伤

寒之变症、坏症。到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治伤寒狐惑有茯神散方、黄连散方、前胡散方、赤芍

药散方,对后世治疗影响较大。但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张仲景认为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则可见本非伤寒也,后世即以狐惑为伤寒者,岂非误乎?”提出伤寒与狐惑关系。清代张璐则认为:

“热毒郁于血脉,流人大肠而成狐惑之候。”更完善了狐惑的病因学说,对后世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本病初期诊断较困难,且病程迁延,容易复发,为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常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剂控制其发展,但副作用大。中医药对本病治疗有一定优势,不论辨证分型,还是专方加减,多采用整

体辨证,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率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