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您了解既熟悉又陌生的永泰水运

 昵称29787755 2021-12-28
图片

逝去的永泰水运

图片

——  编者按  ——

     永泰县崇岭耸立,山峦起伏,千米以上的山峰达百座以上,百米以上的山丘遍布全境。一条最大的溪流大樟溪,自西向东贯穿永泰全境,其干支流通达闽江南北港,是早年永泰、德化到福州的重要航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上千年时间,“摇橹船渡”“结排筏运”是大樟溪两岸人民最熟悉最美丽的场景。

大樟溪上的渡口

图片

大樟溪

     水运在永泰早期的交通运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前,永泰公路还不发达,“结排筏运”“摇橹船渡”是不少人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选择。排筏、船渡,承载着大家的希望与梦想,牵动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永泰的沧桑巨变,构筑了数十代人共同的生活记忆。 

      陆路交通的落后,肩挑手提的困难,使水运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方式。根据地方史志记载,永泰县大大小小的渡口不计其数。早在明代,就有大樟渡、赤崎渡、汤泉渡、嵩口渡、丘演渡、五十渡、溪东渡、洑口渡等8个主要渡口;民国时期又增加10个渡口:濑下渡、王墓渡、埕头渡、太原渡、重光渡、溪口渡、龙湘渡、玉湖渡、阔濑渡、新郑渡;至1987年,全县主要渡口有34个、渡船49艘。

图片
图片

大樟溪上的木船

     当时的渡口设施十分简陋,岸边是一条简易的过渡道路,渡口立几个拴缆绳的桩子;坡度大的河岸,垒溪石砌岸,铺设石阶,供旅客上下船和搬运装卸货物。大樟溪最大的渡口是大樟渡,最著名的渡口嵩口渡是木帆船、渡船、浮桥三用渡口。像坐公交车似的,一个渡口就是一个公交站点,一点一停靠,甚是方便。

图片

大樟溪上的渡船

图片

大樟溪岸边的木帆船

     唐朝以来,大樟溪上两岸百姓开始靠摇橹渡船过溪生产生活。渡船为摇橹木帆船,全木质结构建造,船后部有竹编船蓬,用于遮阳挡雨,内设有床铺。一渡船只能坐10余人。坐船者大多是朴实的农民,靠侍弄庄稼过活、卖点山货补贴家用。    

      除了台风和洪水才抛锚停橹,渡船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遇到紧急情况,渡船也会冒险启航,船工会凭借良好的水性和高超的摇橹技术,与台风和洪水搏斗。比如通过弧形航线达到对岸码头,当洪水过于凶猛时,渡船会被冲到下游几十米远的生疏岸边才得以靠岸。

图片

大樟溪船队

      渡船实行两人轮班制,晚上渡船靠岸抛锚,但仍有人在舱内值班,遇到群众有紧急情况要过渡,艄工总会挑灯夜战,摇橹划桨,及时把困难群众渡到对岸。等船和坐船的人少不了要拉拉家常,家长里短,年成好坏,有时一个话题引得一船人叽叽喳喳参与议论,吵吵闹闹地由这头聊到那头。

     随着时代的变化,木帆船逐渐被汽船取代,汽船省时省力,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很快成为渡溪的主力。

      民国时期从福州通往永泰的汽船常常停靠在塘前南岸码头,航管机构也设在塘前南岸。永塘公路全线通车后,1957年航管站迁到塘前北岸,船只也改在北岸停靠。2003年塘前大桥通车后,塘前的摇橹渡船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图片

大樟溪上的胥民

图片

大樟溪上的小船与胥民

      凭借贯流全县又直达福州闽江口的水路交通优势,大樟溪上帆船林立,从上游洑口段溯流而下,先后可达嵩口、梧桐、赤锡、富泉、城关、台口、葛岭、塘前至福州。但是大樟溪多险滩,从上而下,有三门、斗瓮、北港、石塍等诸多险礁,行船经过,稍一不慎,往往船破人亡。大樟溪上,以行船为业者多是疍户,疍户为水上居民,世代以船为家,自为婚姻。

图片

大樟溪上的胥民

      疍户以水上为生,对大樟溪的形势及滩礁了然于胸,而且熟练地掌握了驾驭行船的技术,因此大樟溪上的客货船运几乎全靠他们。急流险滩也有它的好处,只要驾船得法,船如箭发而下,可以缩短航时。但如由塘前逆流而上,则行进缓慢,甚至滞而不前,船民则需多人相帮拉纤,挽拉上行,纤夫雄壮的号声回荡在大樟溪上空。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樟溪放排

      永泰盛产木材,木材出口主要依靠大樟溪及其支流运输。木材从山上砍伐后,以数根或十数根为一组,绑成木排,由放木工人(多是疍户)驾控,顺流沿溪而下。疍户代代相传,为永泰对外交通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图片

抗日时期的大樟溪航运

图片

塘前码头

图片

大樟溪塘前河段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闽江口被封锁,南线物资借道大樟溪水运至福州,是永泰水运最鼎盛的时代。

     1938年,日寇入侵,封锁了闽江口。国民党政府为防止日寇入闽,征召船只装运石块,沉船堵港。由于外封内堵,闽江口外海航线停航,福州物资供应困难。

     从闽江口封堵至福州沦陷的三年时间里,一路是涵江口岸的布匹、药材、五金、纸张、海产、食盐、煤油、日用品等,由人力挑运,途经青云山峡谷的坑仔里、转山头,到达永泰城关的温岐村,然后再借道大樟溪的民船运到福州,供应抗日军民;另一路是仙游的蔗糖、龙眼干等,用人力挑运到永泰的梧桐、赤锡;以及莆田、福清的糖类等物资,用人力挑运到永泰的塘前,再用民船转运到福州,支持福州军民抗日斗争。当时,军方还对民船采取保护措施,将闽江内河的民船编入第三战区管辖,永泰民船编为第三战区第四队,福州国民政府在永泰成立了野运站,以加强战时运输管理,还给全体船民颁发了第三战区《身份证》,持此证可免役壮丁,通行关卡。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后,永泰陆上交通迅速发展,大樟溪上繁荣的水运逐渐衰落,“摇橹船渡”“结排筏运”也随着全县各地的建桥通车而逐渐失去踪影。

图片
图片

大樟溪

图片

文章参考:《永泰县志》《永泰交通志》《永泰文史资料》《永泰史话》《方志田园》《永泰新貌》;图片来源于馆藏;文字审核:廖宗惠;技术编辑:沈卿,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⒊来稿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近照一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