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霞丨序贺红诗集《与莲有关》

 新用户6981V1ce 2021-12-28


她发现自己与莲有关,我们发现她与诗有关。她,贺红,在诗行里,发现了我们视线之外的发现,还发现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发现,让我们感动,叫我们惊喜。 五月,那么多的黑眼睛、黄皮肤义无返顾地捐钱、捐物、献血、救助他们咬紧牙关,攥紧拳头把眉心拧成一个“川” 。《五月》在中国人刚刚过去的刻骨铭心的记忆里,我没有看见这样一个“川”字,但闭目一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川”字,在为四川地震灾区北川、文川心焦流泪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就是一个“川”字么?


贺红的发现,让我们弥补完善了一段惊天动地的民族感情。春天,它们把花朵遮插在对方鬓角遮盖与日俱增的华发秋天,它们把果实塞在对方嘴里相互品尝守望了一季的甜雨中,它们用一片片树叶做酒杯邀请对方饮用从天而降的玉露琼浆月下,它们相拥着跳起探戈、恰恰衣袂飘飘,恰似回到少年,《相爱的人是两棵盘根错节的树》这八句把一对情侣的浪漫人生写得浪漫极了,虽然全是比喻,但细细品味,一点也不牵强,反而觉得正是这样才显得真诚动人。同时,贺红把两棵树也写活了,写神了,叫人后悔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发现呢。

          
用不了多久,时间这把小刀就把我剔成干净的骨骼 ,《时间这把小刀》 父亲,请你原谅我原谅我一落地,就拿着刀没明没夜追赶你,要吃要喝在你脸上刻上岁月的花朵,《父亲》这两把刀,其实是一把刀,时间之刀。刀,闪着寒光,令人颤栗,是它把贺红的诗刻到了我们的目光上,叫我们无法忘怀。一个柔弱的女子,就这样拥有了瞬间穿透一切的力量。深刻,使诗具有了爆炸般的威慑能量。当然,在贺红的诗中,像这样能抓人的诗还是少数。诗主要写看到的,写经历过的,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直白的,很难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离本质远,离特质更远。《时间这把小刀》和《父亲》这两首诗,在贺红的诗作中非常难得,因为它的联想不像“把眉心拧成一个'川’”的联想是一度的一次性的,而是多度的数次性的。在《时间这把小刀》中,如果隐去了“时间”,就是一首不错的象征诗或隐喻诗。说诗是主观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诗是想象的产物,诗是抒情的花朵。想象是由联想完成的,联想的二度或多度开掘,才能形成创造性想象。爱人,我把你当成一株植物就能原谅你的粗枝大叶言不由衷地安慰自己草木吗,本来就没有感情。


《爱人,我把你当成一株植物》爱人,从一株植物,到粗枝大叶,到没有感情的草木,想象又经历并深入了两个层次,里边有怨、有恨,其实是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理解原谅了爱人之后的更爱,情中又增添了智趣,让爱升华到了一个新层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相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想象出来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联想或想象主要是通过五官功能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完成的,是意识的表现,也称客观心理。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冷不防,在一个叫郑州的地方蛇用它的信将我和行囊和盘托出。


《京珠高速》 这两句完全是直觉的反映,虽然诗人没有用惯常的思维把高速公路比喻成蛇,但读者一思考就发现蛇成了高速公路的化身,两句浓缩了一般比喻要用几句甚至十几句要表现的内容,诗意被大大强化了,这也是贺红诗中的稀有金属。在诗歌的语言表述上,贺红要自觉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力戒语言的松散和直浅。我们的思想可分成两部分,一是意识,二为潜意识。意识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潜在意识的世界,是超越三度空间的超高度空间世界。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产生超感官知觉。你可以读懂别人的心思,可以阅读未拆封的信,看到保险箱里的东西。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 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所以要激发潜能,需要运用潜意识。抓捕一闪即失的直觉,是发掘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诗人先走进自己的心灵,然后征服别人的心灵的有效途径。

 
夜晚,我钻进妈妈的被窝儿就像重新回到妈妈的子宫,《夜晚,我钻进妈妈的被窝儿》我们盼望能早点看到重生和新生的贺红。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李霞,诗人,评论家,媒体人。艺术创作还涉及摄影、书法、绘画。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为河南工人日报副总编辑,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桂冠诗歌奖评委,香港《当代诗坛》编委。曾任《大河》诗刊主编。网络诗选《汉诗榜》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汉诗观止》的撰写者。出版有诗歌及评论集《一天等于24小时》《分行》等。有作品入选《大学生诗苑》、《世界华文诗选萃》、《河南文苑英华·诗歌卷》、《当代青年散文诗一千家》、九十年代文学潮流大系《主潮诗歌》、台湾葡萄园四十周年诗选《不惑之歌》、《被遗忘的诗歌经典》、《2004新诗代年度诗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网络诗歌年鉴》、《新世纪诗典》、《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当代传世诗歌三百首》、《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录》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