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 炭

 369蓝田书院 2021-12-28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代诗人杜耒的《寒夜》,本来是描写:寒夜客来,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的情景的。可是,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却总是炉中木炭烧得通红的景象,并由此想到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画面来。

图片

   “卖炭翁”我是认识一些的。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常常看见一些“卖炭翁”,挑木炭到供销社来出售。当时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我常常站在一旁观看。“卖炭翁”年纪并不大,也就三、四十岁年纪,还称不上“翁”。实际上,在乡下,人们称呼他们为“烧炭阿哥”。

图片

木炭的用途很多。在乡下,人们用来煮茶、烧酒、熬药熬粥,在春雨霏霏的季节,人们还用木炭炙烤潮湿的衣服。在冬天特别寒冷的日子,也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老人,提着被称为“火囱”的竹篮子穿街过巷。篮子里面的陶钵盛着燃烧着的火炭,老人用它来烤火取暖。

  我一直在疑惑,木炭到底是怎样烧出来的?“卖炭阿哥”们告诉我,木炭是窑洞里烧出来的。这我固然知道。在老家村口路边,就有一个废弃的窑洞。小时候每次上学经过这黑洞洞的窑洞口,心里就直发毛。要是单独一人经过,一定会在离窑洞十几米的时候先停下来,做好快速奔跑的准备,然后跑步冲过这个窑口,以免山鬼从里面跑出来抓人。

图片

曾经和一些高年级胆大的同学一起,到村口的窑洞去探险。窑口约有1米多高,宽度才可容一人进出。炭窑里面的空间倒也不小,有三到四平方米左右。窑的顶部是伞形的构造,窑顶设有天窗,侧旁还开有三个小小的排烟口。窑洞的地上长满了藓类植物,也还可以看到当年残留的黑黑的木炭的痕迹。阳光透过天窗照进来,光柱落到地面上,使郁郁葱葱的藓类植物勃发出别样的生机。一棵不大的蕨类植物,则把枝条延伸出了洞口,像是把守着窑洞的卫兵。因为是正午,窑洞里面并不阴暗,所以也不觉得怎么怕人。

图片

我一个80多岁的邻居锦叔,就曾经是一个“卖炭翁”。不久前回老家,跟他一起喝茶聊天,话题很自然就说到他烧炭的往事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锦叔曾在大埔县枫朗古村一个叫溪上的地方烧炭。当时,他才十八岁,在参加修建丰顺东留至潮州凤凰的公路之后,就来到这里烧炭,一烧就是三年。

说到烧炭,锦叔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说,烧炭,首先是选址建窑。一般会选择相对平坦而近水的地方,这样便于堆放原材料和成品,也便于取水混泥浆封闭窑口。

炭窑靠着山坡而建,并根据季节风向情况来考虑烧火口朝向。烧火口设置在窑口侧面,大约1.2尺见方的尺寸。窑的底部还需要预留通风口。窑顶设有天窗,窑顶侧面开设三个排烟口。窑的大小则根据人力情况而定。大的窑一次可以产出2000斤左右木炭,需要由四个人来完成;小的窑,产量在400到500斤左右,单人就可以完成。

烧一条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先把砍下来树木直接装入窑中,无需晒干。树木竖着摆放,堆满窑穴,用石头夹泥把窑口封住,然后用干燥的树叶和树枝来烧,要连烧三天,一开始冒出浓浓的黑烟,以后转为青烟,在开始转为白烟时,就要全面封窑,将烧火口、排烟口全部封死,不让冷空气进入,让树木在高温的窑中碳化。封窑三天之后,才打开天窗,让木炭慢慢冷却,然后出窑装筐。

图片

烧炭最关键的是看火色。如果封窑早了,烧出来的炭,就会出现没有碳化的炭头,影响火炭的质量;如果封窑迟了,烧出来的炭也变成灰了,造成损失,烧炭就要亏本。因此,有经验的烧炭者,都会把握火候,要保留2寸炭头。如果炭头过长,就要锯掉。

烧炭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要常年在山上扎营劳作,吃住都在临时搭建的寮棚里, 一待往往就是一年。

烧炭一般都是合伙制。几个人合伙,买一座山,然后开窑烧炭。所需资金,可以先从供销社借款。烧一座窑,通常是四个人合作。将山上的树买下来以后,就选址筑窑,动手砍树。再制作“背叉”,将砍下的树搬到窑洞边堆放好。“背叉”设计也是很科学的,既方便放置树木,也方便在挑运时中途歇息。

待木头足够一座窑数量时,就开始装窑点火。烧好的木炭,用竹子编织的炭笼来装运。一担木炭约80斤重,2000斤的大窑,可装30担木炭。

图片

有时候,烧好的木炭装了笼,还会着火。特别是一些空心树,必须要劈开来烧,以防止“翻火”。所以,烧炭,对树木的品种也是有要求的,石光树最好,还有就是龙牙树、包衣树等。这些树比较密实厚重,烧出来的木炭质量高,重量也重。

木炭要挑到附近的供销社收购站出售,每担售价3块钱。每个上午,一个人可以跑三个来回。后来,开了公路,就可以用人力三轮车来运输了,方便了很多。

回忆当年烧炭情景,锦叔似乎回到当年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回到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他眼睛里闪耀出特殊而生动的光芒。

据他回忆,当时一起烧炭的,有亦土、可兵、拱平、雨平、华淡等人。亦土、可兵来自小溪村;拱平、雨平来自松柏岽人;华淡则来自小胜村。如今,这些人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有些已经离开了人世。

图片

岁月悠悠,如今木炭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却是一个时代深刻的记忆。而“烧炭阿哥”的那种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则至今仍能彰显出生命的力量,激发着人们不断奋斗的生活激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