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铸金炼课』中国美术学院2021年研究生金课展——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

 朝歌淇水悠悠 2021-12-28

图片

 ·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金课展“铸金炼课”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

◎展   期:2020年4月8日-2021年6月初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馆  

“铸金炼课”,已历三载。2019年初组织全校冬季教学检查时,学校率先开启了“金课”建设序幕,组织举办了“铸金炼课——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五案展”,并于当年评选表彰了首批“哲匠金课奖”。2020年学校组织举办了“铸金炼课——本科金课三十二案展”,表彰了第二批“哲匠金课奖”,出版了首批研究生金课教材。
今年4月8日,第三届“铸金炼课——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九案展”悄然启幕,熟悉的“铸金炼课展”,笃定展示常态化的教学业绩,聚焦课程建设成果本身。
肇源于“冬查夏展”,丰富于“春研秋赛”,三年来,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展第一次实现交替轮回,一条以“铸金炼课展-哲匠金课奖-国美金教材”为路径的“国美金课”建设模式在摸索中已然成形,从机制上夯实了国美教学特色质量文化的内涵。
人才培养是根,课程教学为本。第三届“铸金炼课”展集中推出的十九门课程,是各教学单位在深化研究生课程建设中长期培育的结果,亦是课程负责人长期精心打磨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的质感和水平,体现了知识积累的厚度与传承创新的锐度。铸金炼课展本身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现场,是一场知识探究同行者的相会。
大幕已启,金课延续!铸金磨砺,其气奕奕!
2021年登场的这19门研究生课程是: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意笔写生、具象表现素描、现实性版画创作、空间影像叙事、东方物性——雕塑材料研究与应用、造型材料工艺研究、《文心雕龙》精读精讲、历史与艺术史经典著作导读、文化人类学与神话学、绘画认知理论与实践之经典解析、动画创作、城乡营造原理与实践、综合性系统设计、文化品牌策略与设计、地方文化资源活化与品牌实验、场景系统设计策略、老龄化背景下的智能硬件交互设计、“助·学·研”三位一体课程。

图片

课程名称: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

课程类型:专业素养必修课

授课对象:硕士、博士研究生

课程主持人:沈乐平

课程团队:沈浩、陈大中、曹锦炎

图片

课程简述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侧重以个人风格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是顺应新时代篆刻艺术发展之要求、传承与延续中国美术学院篆刻教育思想而开展的针对书法专业硕博研究生,于印学史论研究及篆刻创作实践方面兼“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之课程:一方面继承老一辈教育家之经验与成果,另一方面则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当下美术教育的现状,使之融汇成层次性的教学思想、赋予其立体化的教学内涵。

以篆刻创作和印学理论研究为课程核心主体,结合文字学、金石学、考据学、版本学诸交叉学科,由此,培养既具有艺术创作能力、又兼备理论研究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图片

课程沿革与思想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书法篆刻专业以来,经过了几代人的精心耕耘,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其中,篆刻教学一直是书法专业学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书法专业设立之初,便开设有篆刻、印学理论、古文字、金石学等较为完整的课程群,并由沙孟海、诸乐三等名家大师亲自授课。
近年来,在延续和发展传统篆刻教学的基础上,新时代的篆刻教学亦日臻完善与成熟——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首次招收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方向之硕士研究生,是为国内首例;2016年,将篆刻材料学研究纳入课程体系,亦为领先之举;同时,针对硕博开设专门的如古文字学等必修课程,对交叉学科的系统性研究学习,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融通学科优势,通过数年之积累,效果显而易见。
本课程以穷源竟流为理念,以印学史观为线索,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三要素贯穿篆刻实践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系统、全面的印学、金石学理论为学生创作实践的源头、激发灵感的思考,讲求融通、深化认知、提升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展现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作品、丰富学术品味与内涵。
  • 厘清学科脉络
  • 优化学科组构
  • 打通学科壁垒
  • 强化学科核心

图片

问题与措施

       1、问题
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尚显不足。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尚不够全面、合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多学科交叉教学尚有较大空间。

2、措施
从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完成作业的状态改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由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掌握方法论。同时,教学形式上,亦相应由教师单纯指导具体技法,逐步转变、侧重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专题性学术讨论。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由单一以创作作品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向创作和理论并重的综合性、立体化、分层考量的评价体系。
适当提高相关史论课程比重,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
有步骤、分阶段地开设文字学、金石学、版本学、考据学、目录学、材料学等等相关学科的必(选)课程。
图片
程结构与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呈递进关系展开,由“面——点——面”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主观性思考与探索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在训练中逐步形成自我审美意识和个人创作语言。

第一阶段

研究方向:历代经典篆隶书、篆刻的深入观察与表现

关键词:实临、意临、演绎

本阶段的教学以“广博”为基础,学习对象包含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不同的研究生有着不同的技法基础和研究程度。本阶段针对不同基础的研究生,选择相应的训练手段。通过实临继续夯实篆书、篆刻技法的基础;通过意临逐步培养学生在临摹过程中取舍和表达能力;通过演绎提升学生思考和融合能力。

第二阶段

研究方向:风格的选择与运用

关键词:风格 选择 印从书出

本阶段的教学以“专精”为基础,在熟练掌握不同篆刻风格技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寻找适合自身的风格和表现手段。在学习选择一到两个风格为主,以此为中心展开学习。除了对于技法的熟练掌握外,一方面要梳理此类风格的演变过程,做到“穷源竟流”;另一方面要结合与此风格同时期的篆隶书,进一步体会印从书出的观点。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鼓励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有明显学古面貌的创作风格。

第三阶段

研究方向:个人创作语言的探索

关键词:入古 出新

本阶段的学习将指导学生在“专精”的基础上重新进入“广博”的取法状态。这阶段的广泛取法与第一阶段教学的区别在于学习的选择性,即重点引导学生在历代篆刻作品中寻找与自我选择的风格相契合的点并融入自身的创作。第二阶段教学过程中的风格选择是自我篆刻创作的基础,这阶段教学的重点则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创作语言的丰富,从单一的模仿逐步开始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创作语言,并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我审美意识。

*理论教学:印学理论研究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篆刻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篆刻教学的特色与传统。在本次课程中,对于印学史、印学理论、文字学、金石学、材料学的课程贯穿始终,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印学研究理念,以理论指导创作,并在此过程中寻找相应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专题研究。


图片

课程成果

1、首届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高帅、王光辉、周逸阳、金恩楠、任策、杨子腾、胡俊峰、孙熠琮等获最高奖。
2、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立项资助:金恩楠篆刻组印《一带一路的历史风雅》。
3、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金恩楠、郑力胜入展。
4、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冯立、金恩楠入展。
5、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贺维豪、黄霁颜、金恩楠、林立、王光辉入展。
6、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华怡、黄霁颜入展。
7、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计翔宇、梁诗月、任策、王光辉、王子豪、叶荟、张钟心入展。
8钱江雅韵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金恩楠、杨牧原获一等奖(最高奖),林立、刘洋获三等奖,邓君浩、黄雅文获优秀奖。
9、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100周年浙江省篆刻大展,贺维豪、金恩楠、冯立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10陆维钊奖第八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冯立、金恩楠获优秀作品奖。
11吴昌硕奖第四届浙江省篆刻大展,贺维豪获吴昌硕奖(最高奖),宋开智获一等奖,高帅获二等奖,冯立、金恩楠获三等奖。
12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金恩楠获吴昌硕奖(最高奖),冯立获一等奖,林立、栾体坤获二等奖,张燕立、杨任伟获三等奖。
13、浙江省第七届陆维钊奖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恩楠获金奖(书法)铜奖(篆刻),冯立获银奖(篆刻),栾体坤铜奖(篆刻)。
14、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石连坤、谢俊峰、陈昊月论文入选。
15、第六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邓君浩、郑力胜、周逸阳论文入选。
16、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李明桓、冯立、杨子腾入展。
17、金恩楠获第一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英华奖
18、由沈乐平教授主编,领衔研究生团队编写的《大家小书·篆刻篇》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发行,并于2020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再版发行。
19、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胡裔涛入展。
20、冯立《汉代写、刻手间的关联》《刀法传笔法》《陈巨来元朱文印宗法问题》发表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刊号ISSN1003-1782 
金恩楠《治印要在于合古》发表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刊号ISSN1003-1782

图片

教学成果

课程教材

图片

教案与示范

图片

古文字课程

图片

金石学研究

图片

篆刻材料学研究

图片

课堂笔记

图片

学生作品

图片

个案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老师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曹锦炎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浩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乐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大中


图片

学生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