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一场最终帮助日本决定到底在未来的战略是“北上”还是“南下”的战争!1942年12月7日,日本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水率领六艘航母偷袭了美国远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日本人以损失29架战机、5艘袖珍潜艇和64人伤亡的代价换取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共六艘战列舰被击伤/沉(四艘被击沉)、八艘巡洋舰/驱逐舰被破坏、188架停放在机场内的战机被击毁、2403名美国人丧生、1178人受伤的战绩。经此一战,不但美国人的“下巴”被惊掉了,全世界都被日本的这一疯狂举动给震惊了!对于日本这种不宣而战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的卑劣行径在当时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得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兴奋”程度甚至不亚于山本五十六,因为在他看来,日本的飞机、航母要远比自己的嘴皮子管用太多了。在此之前丘吉尔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说服美国参战,不过效果非常不理想,而日本人的这一偷袭行动正好助丘吉尔一臂之力!美国在第二天就宣布对日宣战,不久之后对德宣战。而“愁”的人自然是希特勒了,虽然没有资料显示这位第三帝国掌权人骂过“日本人像猪一样愚蠢”,可无端招惹了这样一个实力强悍的对手,对于正在欧洲打得如火如荼的德国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那么日本为何要不远万里去招惹一个比自己实力强大数倍的对手呢?而且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日本部分将领在偷袭珍珠港之前其实已经预见到了日本绝对不会在日美战争中取得胜利,即使连平手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但他们还是做了这件根本没有结果的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是受到了一次战争的影响,这场战争直接促使日本下定了决心执行“南下”策略,它就是诺门罕战役。要了解诺门罕战役,咱们必须要从头说起!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谓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虽名为参战国,但实际上这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只付出了千余人的代价,可换取的利益却是空前的。当时德国在亚洲的大部分殖民地皆被日本所接管,战后该国同时也在地缘政治中获得了公认的大国地位,可谓是“盛极一时”!另外,在战争刚刚结束时由于欧洲国家元气大伤,日本本国经济并未受损,因此它获得了大量来自于西方的订单,丝织品、船舶及其他商品被大量出口,经济一度极为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临时的,在先后经历了1920年和1930年的两次经济大萧条之后,日本的经济倒退了十年。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日本开始打起了中国的主意,伪满洲国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然而这块三倍于日本国土面积的伪满洲国仍然不能满足日本的胃口,驻扎在此地的关东军依旧在不断挑事,希望可以进军华北,扩大势力范围。当时作为侵华主力的日本关东军基本处于一种政府管不了的状态,对首相若槻礼次郎的命令完全无视,其信奉的思想大多都是受陆军中将、关东军参谋长石原莞尔的“世界末日战争理论”和“满洲土地无主论”的影响;石原莞尔认为:日本在未来必将会同美国打一场以空战为核心的最终战争,所以这时的日本必须要拓展出足够承受这场战争的国力。而若想获取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力,那必须要先抢朝鲜、后取满洲、再图中国,然后攻占苏(远东地区)、蒙,将这四个国家(地区)变为的殖民地之后,日本才有可能在持久战中与美国抗衡;此后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朝鲜的侵略行动各位应该了解了,这里就不叙述了。苏联用“钢铁重锤”给日本好好上了一课苏联方面,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日本就曾派遣大量(7万多人)军队驻扎在贝加尔湖附近以支持沙俄政权,直到1922年左右;而到了苏联时代,日本对于该国体制更加敌视,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后苏联和日本之间的小冲突也是接连不断;1938年苏、日之间的首次大规模较量,哈桑湖战役打响。日本以三个师团的兵力进攻了哈桑湖以西的沙草峰和张鼓峰地区,而苏联方面也毫不示弱,随即出动1.5万人、近300辆坦克和250架战机与日本展开决战。在苏联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面前,日本最终败北,在日本驻苏联大使强烈要求之下,哈桑湖战役结束。这是一次试探性行动,日本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在远东地区苏联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不过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被完虐了。但这一次的失利并未让日本放弃进攻苏联和蒙古国的决心,哈桑湖战役的失败被认为是准备不足。于是在1939年5月的诺门罕,第二次苏日较量开始,其作战区域为外蒙古地区,进攻蒙古国的目的类似于当年的朝鲜,日本想借此为跳板进攻苏联,从而实施陆军推崇的“北进”计划;日本首先在中蒙边境地区挑事,两军(日本和蒙古国)于5月10日开始交火,不过日本并未占到什么便宜,负责“寻衅滋事”的先头部队中有20%的士兵被打死;有了“由头”之后,日本开始向诺门罕地区持续增兵,与此同时苏军也在向此地集结大量的飞机、重炮、坦克等装备,大战一触即发;事实上,在这次冲突发生前一个月,关东军作战参谋辻政信制作了《苏日边界冲突解决概要》,并通知了整个关东军。其大概内容是牢牢确立边界线,一旦发生冲突,无论兵力多少,都要以武力取胜;所以当日本与苏、蒙联军在诺门罕地区发生大规模冲突时,就超越了边界冲突的范畴。但是实际上日本政府并未下达过类似的命令,在对冲突的指示中陆军本部不允许对对手阵地进行空袭,也不允许扩大战争规模,可关东军选择了无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日本关东军再次失控(当然,所谓的失控也是在日本政府的默许下进行的)。由关东军发动的诺门罕战役其实就是之前9.18事件的翻版,目空一切的日本关东军早已习惯了“以下犯上、先斩后奏”的行为方式,而苏联用“重锤”给这支野心比日本政府还要大的关东军好好上了一课。仅凭关东军自己,在无后援的情况下,诺门罕战役中日本的兵力仅为苏、蒙联军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加上苏联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大规模参战,日本被打的丢盔弃甲,此役有1.7万人伤亡,其主力第23师团有三成兵力被消灭。事后,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引咎辞职、前线总指挥小笠原自杀、参谋长冈本德三被炸断一只脚,多数关东军高级军官被转移至预备队。德国在“背后捅刀子”在苏、日酣战之时,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有了这份条约的存在,不管真假,表面上来看一直同苏联对立的德国突然和苏联联手了,这让日本措手不及。因为在三年前日本和德国共同签署了反共产国际条约,德国现如今这番操作着实让日本摸不到头脑。说好“共同进退”的,你却背叛了我,日本自然一时难以接受。为此,时任日本首相的平沼喜一郎因此事辞职,不久后,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战场上被苏联完虐、国际上被盟友从背后“捅了一刀”,日本经此一战之后对于所谓的“北进”策略完全丧失了信心!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日本在此战之后再也没有了进攻苏联的欲望,即使德国发来邀请,日本也只是敷衍了事,一直在观望。与此同时,海军主导的“南下”策略开始兴起!由于日本之前犯下了累累恶行,加之在1940年日、德、意三国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趁德国在欧洲春风得意之时,日本把魔爪伸向了法属印度支那地区,但其种种行为让美国极为不满,所以石油被断供了。没了石油啥也玩不转,为了打开东南亚的局面,日本必须要把美国这个障碍解决掉,那该如何行动呢?彻底消灭、完全抹杀美国是不可能的,因此日本海军将首要目标瞄准了太平洋舰队,日本的目的非常明确,只要瘫痪太平洋舰队一到两年的时间让其在东南亚地区站稳脚跟即可,而后再去同美国求和,以期达到“既成事实”的目的。事实上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对于日本来说所面临的对手都非常棘手,美国不好惹、苏联也不是吃素的,挑战哪一方的胜率都不高(或者说完全没有胜算)。而有了诺门罕的前车之鉴,日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于是美国就成为了不二的选择,打掉太平洋舰队,可以为该国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战略。换言之,如果进攻苏联,苏联分分钟越过边境线直接就可以把日本打回“老家”了,时间差也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