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归纳表

 学中医书馆 2021-12-29

寒 热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发热惡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惡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

当解表

发热惡寒

7.病有发热惡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惡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數七、阴數六故也。

太阳中风

当解表

啬啬惡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惡寒,淅淅惡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

桂枝汤

淅淅惡风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

桂枝汤

发热惡风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惡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

桂枝汤

发热惡寒热多寒少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狀,发热惡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中风

桂麻各半汤

发热惡寒热多寒少

27.太阳病,发热惡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

桂二越婢一汤

发热惡风

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惡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伤寒

麻黄汤

发热惡寒

3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龍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惡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

大青龍汤

发热惡风

100.伤寒四五日,身热、惡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表邪未罢

小柴胡汤

发热啬啬惡寒

111.伤寒发热,啬啬惡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火邪伤肺

刺期门

发热惡寒

137.太阳病,脉浮而动數,浮则为风,數则为热,动则为痛,數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數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表邪未罢

当解表

发热惡寒

146.妇人中风,发热惡寒,经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表邪

当解表

惡寒发热

147.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狀,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表邪入血室

小柴胡汤

发热

微惡寒

149.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惡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表邪

柴胡桂枝汤

发热惡寒

155.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復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表邪

当解表

发热惡寒

191.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惡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表邪

当解表

发热惡寒

210.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表邪未解

当解表

发热惡寒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復惡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表邪未解

五苓散

发热惡寒

387.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太阴霍亂

四逆汤

杂病

发热惡寒

2.3.1太阳中暍,发热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惡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數下之,则淋甚。

暍病

当清热

发热惡寒

2.3.2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暍邪在表

白虎加人參汤

寒热

12.3.4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肺藏留饮

苓桂朮甘汤

惡寒发热

15.2.1谷瘅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瘅,茵陈汤主之。

谷瘅

茵陈蒿汤

发热惡寒

15.2.2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惡寒,此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狀,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女勞瘅

硝石矾石散

发热惡寒

20.2.2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

妊娠子藏开

附子汤

发热惡寒

21.2.6产后风,续之數十日不解,头微痛,惡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太阳表病

桂枝汤

往來寒热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往來寒热

97.伤寒五六日中风,往來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半表里病主症

小柴胡汤

往來寒热

98.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來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半表里病

小柴胡汤

往來寒热

139.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復往來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热结在里

大柴胡汤

往來寒热

147.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狀,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

往來寒热

150.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復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來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半表里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

往來寒热

265.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來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半表里病

小柴胡汤

杂病

往來寒热

4.1.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疟母

鳖甲煎丸

疟多寒

4.1.4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牡疟

蜀漆散

惡 寒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惡寒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惡寒。

风寒在表太阳主症

当解表

惡寒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惡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伤寒

当解表

惡寒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狀,发热惡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罢

桂麻各半汤

惡寒

166.伤寒大下后,復发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連泻心汤。

表邪未罢

桂枝汤

惡寒

184.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惡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惡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惡热也。

表邪未罢

当解表

惡寒

381.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发热也。

表邪未罢

桂枝汤

微惡寒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表邪未罢

桂枝汤

惡风寒

99.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惡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表邪未罢

当解表

惡风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惡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中风

桂枝加葛根汤

惡风

3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惡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中风

葛根汤

足下惡风

112.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惡风、大便鞕,小便当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胃阳不降

当和胃

时时惡风

170.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惡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暑热伤表

白虎加人參汤

背微惡寒

171.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暑热伤表

白虎加人參汤

惡风不欲去衣

177.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惡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寒湿在里

甘草附子汤

杂病

惡寒

2.2.3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邪在表

当汗不可下

惡寒

2.3.2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暍病热在表

白虎加人參汤

心中惡寒

5.1.3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中风

侯氏黑散

时时振寒

7.1.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數,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數,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數虚者为肺痿,數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類?师曰:寸口脉微而數,微则为风,數则为热;微则汗出,數则惡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肺气不宣

肺痈

振寒

7.2.8咳而胸满,振寒脉數,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肺痈虚症

桔梗汤

啬啬惡寒

10.1.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惡寒也。

肝寒疝

当温之

惡寒

10.3.4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惡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阳明寒疝

大乌头煎

背寒如掌大

12.3.1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心下有留饮

当温散

惡寒

14.2.3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惡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过汗阳虚

当扶阳

惡寒

14.3.4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卫阳不宣

当宣阳

身冷

14.7.1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金鉴》作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勞;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惡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阳气不宣

当宣阳

惡寒

阳气虚

当宣阳

洒浙惡寒

18.1.1諸浮數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疮疡初起

当发散

惡寒

18.2.2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復惡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數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肠痈

大黄牡丹皮汤

惡寒

20.3.3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惡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肺气闭

葵子茯苓散

少腹惡寒

22.3.1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諸经水断绝。至有歷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兩胁疼痛,与藏相連;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數无疮,肌若鱼鱗,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狀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異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寒凝下焦

当温散

惡风

2.2.9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惡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表虚风水

防己黄芪汤

惡风

14.1.2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惡风。

风水

当表散

惡风

14.2.1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癩,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惡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惡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表虚

当固表

惡风

14.6.1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惡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表虚风水

防己黄耆汤

惡风

14.6.2风水惡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表实风水

越婢汤

不惡寒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不惡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惡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寒邪化热

太阳温热

不惡寒

47.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表症已罢

邪传阳明

不惡寒

69.发汗后惡寒者,虚故也;不惡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表邪已罢

调胃承气汤

不惡寒不欲衣

124.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胃阴虚

当益阴

不惡寒

154.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表邪已罢

可攻下

不惡寒

18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热也。

阳明胃燥表邪已罢

当清热

不惡寒

199.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胃阴虚

不可攻

不惡寒

210.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胃阳实

可攻

不惡寒

21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惡寒,独语如見鬼狀;若剧者,发则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胃阳实

大承气汤

不惡寒

22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惡寒反惡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汤主之。

表邪已罢

当清里

不惡寒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復惡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表邪已罢

属阳明

欲去衣被

287.少阴病,惡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阳回

症可治

身反不惡寒

31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阳虚妒阳

通脉四逆汤

杂病

不惡寒

2.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痉。

表热甚

柔痉

身 凉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身凉

146.妇人中风,发热惡寒,经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热入血室

刺期门小柴胡汤

厥 冷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手足厥冷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烦、微惡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復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復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阳虚

甘草干姜汤

手足冷

15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復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復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表阳虚

当扶阳

手足厥冷

199.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中焦阳虚

不可攻

手足厥冷

22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阳亡

不可下

手足厥冷

292.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阴盛格阳

不可汗

手足厥冷

293.少阴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阴盛格阳

不治

四逆

294.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阴盛格阳

不治

四逆

296.少阴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阴盛阳虚

死症

手足厥逆

307.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阳虚

吴茱萸汤

手足厥逆

313.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豬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阳虚将亡

四逆加胆汤

手足厥逆

315.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阳虚阴盛

通脉四逆汤

手足寒

322.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隔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阴格阳亡

四逆汤

手足厥逆

341.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阴格阳亡

病危

手足厥冷

342.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阳亡

死症

厥逆

343.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少阴阳亡

死症

厥不止

344.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阴格阳亡

死症

厥逆

347.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太阳亡阳

难治

手足厥逆

348.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少阳亡阳

可灸

厥逆

351.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汤主之。

太阴阳亡

四逆汤

厥冷

352.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少阴阳亡

四逆汤

手足厥冷

360.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君火将亡

死症

手足微厥

36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肾阳虚弱

当回阳

手足厥冷

366.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亡阳

死症

厥冷

368.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阳虚

通脉四逆汤

厥冷

375.呕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热,見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阳虚

四逆汤

手足厥冷

387.吐利汗出,发热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阳虚

四逆汤

厥逆

389.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豬胆汁汤主之。

阳亡阴竭

通脉四逆加胆汤

手足寒

303.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伤寒

附子汤

四逆

316.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厥阴下利

四逆散

四逆厥

328.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厥阴病

不可下

厥逆

329.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厥阴邪盛

病日进

厥逆

330.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復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復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厥阴病

厥胜剧

厥逆

331.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復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寒胜

病剧

厥逆

333.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爛赤。

寒胜

病难治

厥逆

335.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阴阳不交

病难治

厥逆

336.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復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復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藏厥

病难治

厥逆

337.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蚘厥

乌梅丸

指头寒厥

338.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血热厥

当凉血

厥逆

339.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血寒厥

当温血

厥逆

346.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血虚厥

不可下

厥逆

34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阳明热厥

白虎汤

手足厥寒

350.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厥阴成厥

当归四逆汤

厥逆

353.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胸中表邪

瓜蒂散

厥冷

354.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心下水饮

茯苓甘草汤

手足厥寒

355.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邪结血分

麻黄升麻汤

杂病

手足逆寒

6.2.9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阳虚气勞

宜扶阳

手足厥逆

12.9.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汤主之。

青龍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狀,因復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復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而更復渴,冲气復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復内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肾阳伤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手足寒

17.5.1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阳亡

死症

其足逆冷

14.4.5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肾阳虚

水病

手足逆冷

14.7.1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金鉴》作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勞;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惡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卫阳虚

宜扶阳

厥逆

21.2.1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復。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血虚

当温血

手足厥冷

10.3.4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惡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阳明寒疝

大乌头煎

手足逆冷

10.3.6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太阳寒疝

抵当乌头桂枝汤

手足厥逆

17.4.3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胃寒哕逆

橘皮汤

手足逆冷

2.3.1太阳中暍,发热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惡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數下之,则淋甚。

中暍

当清暑

胫冷

5.2.4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歷节也。

寒湿伤卫

歷节

厥逆

10.3.3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厥

赤丸

手足温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手足温

155.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復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阳未亡

易愈

手足自温

189.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太阴湿邪

当和中

手足温

229.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旺阴虚

栀子豉汤

手足自温

276.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湿邪

桂枝加芍药汤

手足反温

285.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阳回

病欲愈

手足温

286.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外阳回

可治

手足不逆冷

290.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阳回

可治

手足温

366.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阳回

病生

发 热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发热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惡寒,淅淅惡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表虚中风

桂枝汤

翕翕发热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表虚中风

桂枝去桂加苓朮汤

发热

5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復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表虚中风

桂枝汤

发热

9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表虚中风

桂枝汤

身大热欲衣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真寒假热

治宜温热

发热

8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表阳虚

真武汤

发热

9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里阳虚

四逆汤

发热

351.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汤主之。

里阳亡

四逆汤

发热

381.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发热也。

里阳虚

四逆汤

发热

385.霍亂,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里阳虚

五苓理中

发热

17.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識此,勿令误也。

表实伤寒

当发汗

发热

3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龍汤主之。

太阴伤寒

小青龍汤

发热

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汤主之。

太阴伤寒

小青龍汤

发热

4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伤寒

麻黄汤

发热

4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伤寒

麻黄汤

发热

115.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太阴伤寒

当发汗

反发热

299.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伤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

后发热

329.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厥阴伤寒

病易治

发热

330.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來出而復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復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數,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厥阴伤寒

病易治

后发热

332.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厥阴伤寒

病易治

发热

333.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爛赤。

厥阴伤寒

不可汗

发热多

340.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復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厥阴伤寒

病易治或便血

发热

343.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厥阴伤寒

死症

发热

344.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厥阴伤寒

死症

发热

345.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厥阴伤寒

死症

发热

347.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厥阴伤寒

死症

发热

170.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惡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暑伤表里

白虎加人參汤

发热

172.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暑热在里

白虎加人參汤

发热

22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惡寒反惡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汤主之。

暑热在里

白虎加人參汤

发热

148.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來,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見鬼狀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邪入血室

不可下用小柴

发热

152.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復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表里病

小柴胡汤

发热

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少阳火邪

小柴胡汤

发热

377.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半表里邪

小柴胡汤

发热

393.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半表里邪

小柴胡汤

发热

167.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营实结痞

大柴胡汤

发热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瘀热在里

茵陈蒿汤

发热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惡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温病

宜清热

发热

55.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胃阳实

承气汤

但发热

69.发汗后惡寒者,虚故也;不惡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胃阳实

调胃承气汤

发热

18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热也。

胃阳实

当下之

发热

187.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胃阳实

当下之

翕翕发热

194.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狀,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胃阳实

当下之

发热

211.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胃阳实

小承气汤

发热

21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惡寒,独语如見鬼狀;若剧者,发则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胃阳实

大承气汤

发热

22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惡寒反惡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汤主之。

胃阳实

豬苓汤

发热

228.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胃阳实

宜清热

蒸蒸发热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胃阳实

调胃承气汤

发热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胃阳实

大承气汤

发热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數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胃阳实

大承气汤

发热

290.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里热过盛

少阴阳回

一身手足尽热

291.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表热过盛

膀胱有热

微热

70.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三焦阳实

五苓散

微热

97.伤寒五六日中风,往來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风寒伤肺

小柴胡汤

微热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胃有燥屎

大承气汤

微热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胃阳伤髓

大承气汤

微热

338.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厥阴伤寒

病将愈或入血分

微热

358.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邪将退

病自愈

微热

359.下利脉數,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復紧,为未解。

病转轻

当自愈

微热

36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肾阳虚弱

当扶阳

微热

375.呕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热,見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阳将亡

四逆汤

身无大热

60.下之后,復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里阳虚

干姜附子汤

身无大热

139.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復往來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水结在里

大陷胸汤

身无大热

164.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热结在里

麻杏甘膏汤

身无大热

172.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

暑结在里

白虎加人參汤

身无大热

267.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阳邪入阴

治属少阴

杂病

发热

2.1.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惡寒者,名曰刚痉。

表实热

刚痉

发热

2.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痉。

表虚热

柔痉

发热

2.1.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热结在脑

难治

身热

2.1.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惡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惡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热结在脑

痉病

头热

热结在脑

痉病

发热

2.2.2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邪

当利湿

发热

2.2.6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邪

当微汗

发热

2.3.1太阳中暍,发热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惡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數下之,则淋甚。

暍病

当清暑

发热

2.3.3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暍病

一物瓜蒂汤

发热

3.1.8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

百合滑石散

但热

4.1.3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温疟

白虎加桂枝汤

发热

10.2.1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數,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肺气不宣

厚朴七物汤

发热

10.3.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少阳寒疝

大黄附子汤

发热

11.3.3心伤者,其人勞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心伤

当养神

发热

14.1.6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黄汗

当清利

发热

14.6.7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狀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

耆芍桂酒汤

发热

15.1.12师曰:病黄瘅,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兩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湿热在里

黄瘅

发热

18.1.1諸浮數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身内生疮

当外托

发热

21.3.1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葉汤主之。

上焦有热

竹葉汤

微热

13.1.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消渴

五苓散

无大热

14.6.2风水惡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风水表实

越婢汤

手足热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足心热

112.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惡风、大便鞕,小便当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胃热下流

当清利

杂病

手足热

4.1.3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温疟

白虎加桂枝汤

手足烦热

6.2.11虚勞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脾勞

小建中汤

手足中热

15.1.5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瘅,腹如水狀不治。

房勞过度

女勞瘅

足下热

15.1.8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饮酒过度

酒瘅

足下热

15.2.2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惡寒,此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狀,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女勞瘅

硝石矾石散

手掌烦热

22.3.2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血瘀经带

温经汤

心中热

15.1.8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饮酒过度

酒瘅

心中热

15.1.10酒瘅,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饮酒过度

酒瘅

肚热

15.1.12师曰:病黄瘅,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兩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湿热在里

黄瘅

局部发热

18.1.1諸浮數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身生疮痈作脓

外症

时时发热

18.2.2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復惡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數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肠痈

大黄牡丹汤

暮即发热

22.3.2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血瘀经带

温经汤

身如有热

16.1.11病者如热狀,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血热成瘀

当下之

翕翕发热

11.4.1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脾中风

当清利

翕翕发热

11.3.1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风

当清利

潮 热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日晡所潮热

106.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火邪入阳明

柴胡加芒硝汤

日晡所潮热

140.太阳病,重发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热结在里

大陷胸汤

潮热

203.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胃阳实

当调胃

潮热

210.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胃阳实

可攻里

潮热

211.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胃阳实

大承气汤

潮热

215.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惡寒,独语如見鬼狀;若剧者,发则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胃阳实

大承气汤

潮热

217.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胃阳实

小承气汤

潮热

218.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胃阳实

大承气汤

潮热

223.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胃阳实

大承气汤

潮热

23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胃阳实

小柴胡汤

潮热

232.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燥病

当清热

日晡潮热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狀,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化燥

大承气汤

杂病

日晡所潮热

2.2.8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

麻杏薏甘汤

日晡发热

21.2.5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惡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胃燥热

大承气汤

惡 热

症 狀症 狀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惡热

18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热也。

阳明胃燥实热

当清热

惡热

184.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惡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惡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惡热也。

阳明胃燥实热

当清热

惡热

224.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惡寒反惡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汤主之。

阳明胃实

白虎加人參汤

灼 热

症 狀

条 文

病 机

治则/经方

伤寒

身灼热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惡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实症

不可汗下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