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半跏思惟菩萨像

 Michael430 2021-12-29



《金申趣谈古代佛像》

  半跏思惟菩萨像是广泛流行于犍陀罗、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菩萨形的造像样式,他的姿势是右腿搭在于左腿上,右手支颐作思惟状。此种样式在佛教美术上最早可追溯到犍陀罗的佛教雕刻上。通常认为这是表现释迦成佛前,身为悉达太子时在苦思人生哲理乃至开悟的情形。

  例如著名的“树下观耕”、“订婚”、“决意出家”、等在犍陀罗石雕上被津津乐道加以表现,但思惟像主要出现在犍陀罗,在印度本土的佛教石雕上却极难得见到,从这点上似乎也可看出犍陀罗地区和印度本土因人种和文化背景不同所体现的佛教艺术形式上也截然亦趣(图1、2)。

Image

图1

Image

图2

  由于犍陀罗艺术深受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思惟形式的人像甚至应远溯自欧洲的雕刻。

  在公元前后数世纪欧洲的石棺和墓碑的雕刻上,那种以手支额,一腿屈拢,表现人类苦思与无奈甚至是悲痛的雕刻并不乏见。

  这件2世纪罗马时代的小型石雕墓碑(高约40厘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梯形带四角的外形甚至使人能联想起中国古代的方形单层塔,龛内一位美丽的少妇一手支额、一条腿并拢屈曲坐在椅子上,大概表现的是逝者生前的肖像,她似乎经历了相当巨大的痛苦。这类构图的雕刻在西方是惯用和习见的,在犍陀罗石雕上,则被借用来表现思惟菩萨像(图3)。

Image

图3

这种表现人类的深刻反思状的思惟像随着佛教的东传也出现在东亚佛教美术上,例如云冈第6窟“决意出家”中的悉达太子坐在妃子的床边,即作半跏思惟状。在石窟以及单尊石像上,更多的是表现悉达太子作半跏思惟状与面前蹲伏的爱马告别的情景。如郭元庆造思惟太子像(石造、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图4),又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石造、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现存日本)背面亦为同样构图,这些都是明确表现悉达太子的造像。可有发愿文为证,如北齐天保四年(553年,上海博物馆藏)比丘道常造思惟太子像的发愿文∶(图5)

Image

图4

Image

图5

  大齐天保四年······囗宋寺比丘道常,减割衣钵之资,敬造太子像一躯······。

  可知在这尊造像上半跏思惟像表现的是悉达太子像。

  但并非半跏思惟像专指悉达太子,也可以用来表现弥勒菩萨。如犍陀罗石雕上的半跏像往往和观音菩萨或弥勒菩萨有关。

  中国目前发现较早的半跏弥勒思惟像可见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壁上层的龛内,为5世纪初十六国的北凉所造(泥塑加彩)。从其所处的窟内高层位置以及龛左右各一棵对称的菩提树分析,应是表现弥勒菩萨将在龙华树下下生,修道思悟的形象。275窟中心柱南面上层北魏的思惟菩萨彩塑也应是弥勒菩萨(图6)。

Image

图6

  在一些石刻碑像上,常见在碑首正中位置开凿小龛,内中雕半跏菩萨像于树下作半跏思惟状,表现的即是弥勒菩萨。如北齐天保八年(557)比丘法阴造佛碑像(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藏)即是。

  又有北魏早期的金铜佛像,正面为观音手持莲蕾,背面为半跏思惟像坐于树下,这种观音和弥勒的组合也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可见于太和十三年(489年)阿行造金铜观音立像背光后的浮雕。(图7)

Image

  Image

图7

  北齐时曲阳地区流行雕刻半跏思惟像,石像的发愿文中多不具指某佛,而仅仅根据石质称为“玉像”或“白玉思惟像”,不知是太子像还是弥勒像,这种情况就需要具体分析而定。如东魏武定二年戎爱洛造白玉像(日本书道博物馆藏)⑥(图8)。铭文为∶

Image

图8

  武定二年太岁在甲子十月廾日请信士佛弟子戎爱洛、妻赵阿睹、 女慈仁,敬造白玉像一躯。上为皇帝陛下,下为亡父母、亡息善囗,普及法界众生,一时成道。

  这种思维像,到底是太子像还是弥勒菩萨像,因为没有铭文,不能确认,可以笼统地称为半跏思维菩萨像。

  碑文上除了可见太子像和弥勒像的以外、还有写成思惟龙树的、较为罕见。但绝对不可以理解为印度2、3世纪左右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菩萨,而是在曲阳地区的佛像雕刻上往往喜欢在佛像的背后雕刻枝干纠缠、蜿蜒如龙的双树,所以俗称为龙树。如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大理石台座(40×50厘米),据铭文曰∶

  惟大齐天保十年岁次己卯二月十五日像主比丘惠祖比丘智元像主□□吉毋人等敬造龙树思惟像一躯….

  Image

  Image


(图9)

  龙树思维像的问题已经有日本的学者松原三郎先生和国内的学者论证过了。(图9)

  唐代的密教系统的如意轮观音菩萨也喜欢做成思维像,藏传佛教的金铜像也可见到如意轮观音,但坐姿都是一腿屈盘,一腿支起的游戏坐姿。

  半跏思惟像从十六国到北齐、北周的石窟和单尊像上一直流行制作,进入隋唐后逐渐消失。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在4-6世纪也先后接受了佛教,新罗虽然接受佛教最晚,但由于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国力强盛,与中国的交往此时也最频繁,所以新罗时代的佛教文物最为丰富。

  古新罗佛教艺术大体以公元600年为中心,可分为前后二期考查,大致与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分期相对应。特别是前期的真兴王时代(539-575)到真平王时代(579-631)治世时,可说是新罗佛教美术的重要过渡期,此期新罗雕刻在吸收外来样式而形成了基盘,接近7世纪中叶,其内容开始逐渐充实起来⑦。

  三国新罗时代的半跏思惟像的代表作可举出属于安东玉洞出土的铜弥勒菩萨像,(庆州博物馆藏),又有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金铜半跏弥勒菩萨像(高80厘米,国宝78号)据传为安东或荣州传来,惜无出土地(图10)。此外还有旧传新罗旧都庆州南五陵废寺址出土的金铜半跏弥勒像(高93.5厘米,旧德寿宫美术馆藏,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国宝83号)特别是后二尊,形体高大,制作精美,是半跏思惟像的代表作(图11)。

Image

(图10)  Image

(图11)  Image

 (图12)

 由于日本的佛教也公认是经朝鲜半岛的百济而传入的,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和《元兴寺伽兰缘起并流记资财帐》的记载,钦明天皇七年(538)从朝鲜传入了太子像,太子像应该即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前在菩提树下瞑想的半跏思惟菩萨形式⑧。

  日本奈良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旧传名为如意轮观音,是飞鸟时代(7世纪中)所造的,像高87.9厘米,为楠木所雕,与日本广隆寺的半跏思维像堪称雕刻史上的双璧。此像上身袒露,没有项链、臂钏等饰物,发髻为两个球形,像儿童的发式很为可爱,下着大裙。由于整体造型极为简洁朴素,特别是上身无任何饰物,被认为可能是铸造佛像的木型。此像与韩国新罗的半跏思惟像(国宝78号)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只不过都是半跏思惟形(图12)。

  最有意味的是三国新罗时代的金铜弥勒半跏像(7世纪半,国宝83号)头戴三山式宝冠,上身袒,仅戴项圈,下着大裙。其面型丰腴,眉毛修长,鼻子和嘴很小巧,眼低敛,细腻地表达了菩萨思惟的情态。整个躯体丰满圆润,造型样式可追溯到中国北齐曲阳地区的造像风格,尤其是上身素袒,没有饰物,体驱圆满的造型,是北齐时远承印度萨尔那特式余风的体现。下垂的大裙纹褶曲折往复,很为生动流畅,富有写实味道,是新罗时代半跏思惟像的登峰造极之作。此尊像因没有明确出土地点和铭文,故到底是太子像还是弥勒像不能邃断,但由于与日本广隆寺的半跏思惟弥勒像造型极为相似,所以也被称为思惟弥勒像。

Image

  (图13)

      日本京都广隆寺(旧称蜂冈寺)的半跏思惟弥勒像,(高123.5厘米,木造,国宝)传为圣德太子赐给秦河胜作为蜂冈寺的本尊弥勒,据《广隆寺资财交替实录帐》中记有“金色弥勒菩萨一躯,居高二尺八寸,所谓太子本愿御形”,此像被认为与记载是吻合的。但飞鸟时代的木雕佛像多用楠木,而此像用赤松雕造的,且历来传说此像来自朝鲜,因此,这尊像从是从朝鲜传入日本的可信程度更高(图13)。

  从造型上看,尽管现存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半跏菩萨的为铜铸,广隆寺的半跏菩萨是木雕,但二者肯定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特别是都戴有同样的三山式宝冠,丰颐圆润的面型,饱满匀称的体驱,都如出一人之手。惟一不太相同的是大裙的纹褶排列似不尽同,此外韩国的半跏像基本直接以裙脚直接置地面,而广隆寺像的底座为二层覆莲瓣,这些局部的不同之处在雕塑作品上也应是极合理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右小腿膝下部分有组纹褶而形成一个向左侧突出的尖拱形,这在两尊像上都存在且加以着重表现。

  这块裙上的余褶早在犍陀罗的石雕上即出现了,只不过是写实性的自然搭垂下的大衣的一部分,在中国的造像上也常常有意无意加以表现,例如前述敦煌275窟的半跏弥勒像和云冈第10窟后室东壁上的半跏思惟像上都可见到。但这块布褶在北齐时被突出加以表现,成为半跏菩萨像上不可缺少的服饰细节。例如北齐天保四年(553)比丘道常造思惟太子像和北齐天保十年(559)谢氏造半跏思惟像都能看到这种表现形式⑨。

  在日本和韩国的半跏思维像上这块纹褶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刻意加以突出表现,工匠们似乎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处理,有的犹如一片仰着的荷叶形,仅起到装饰作用,失去了纹褶的意义(图14)。

Image

(图14)

  总之半跏思惟菩萨像形成于犍陀罗石雕上,其后广泛流行于东亚佛教美术圈,那右腿搭在于左腿,右手支颐的形式已经成为定型,其细部不管怎样变化,右膝下向外突出成一坐垫状布褶的是每尊半跏像必不可少的。这块布褶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写实性,但在日本和朝鲜更加向着装饰性发展,变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

  [1]此件为笔者在考察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时所摄

  [2]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平成7年

  [3]宫治昭《涅槃と弥勒の图像学》东京古籍出版1991年

  ④⑤⑥⑨金申编著《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⑦黄寿永“新罗の仏像雕刻-金铜像と石像”载《韩国古代文化展图》1983年东京

  ⑧田村圆澄《古代朝鲜仏教と日本仏教》  

  (本文转自微信:佛教建筑)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