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两首经典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一首无人不知,一首鲜有人知

 qiangk4kzk8us4 2021-12-29

题画诗,顾名思义,就是在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者他人题写的诗。可以用来弥补画的不足之处,如清代方薰所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也可以是抒发画家或诗人情感,或者谈论艺术见地,这样,诗与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题画诗,如郑思肖的《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如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徐渭的《画牡丹》:毫端顷刻百花开,万事惟凭酒一杯。再如唐伯虎的《画山水》: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题画诗,均出自苏东坡之手,一首被选入课本,无人不知,一首流落书野,鲜有人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无人不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晚景》是苏东坡的朋友,惠崇所作名画,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这首便是苏东坡题写在“鸭戏图”上的诗。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疏落的竹林外,三两枝桃花在风中摇曳着身姿。红桃绿竹交相掩映,红绿相衬,春意盎然,给人以愉悦和美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的视觉由近及远,从江岸到江面。看江上春水荡漾,画面好像活了一般,原来是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之所以春江水变暖,鸭子会先知道,是因为鸭子长年生活在水中。所以也传递给我们一个道理: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见微而知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满地蒌蒿、嫩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这是画中有的景色。然而“河豚欲上”本是画面无的,乃是诗人联想而来,诗意之妙,由此可见。虚实结合,虚虚实实,假假真真,谁又能分得清哪是真景,哪是画境呢?

诗人苏东坡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他的这首题画诗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如今慧崇的画早已不传,但是,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鲜有人知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qī)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苏东坡已是朝廷的翰林学士,身居高位,人在玉堂深处。但是,他却感觉到自己离所追求的理想越来越远。

他将这种现实落差与心中真意写进一首诗里,题在了李世南的画作“秋景平远图”之上。

前两句“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既是生动描绘出画中所绘的深秋之景:野水参差露出涨痕,疏林歪倒露出霜根。

苏东坡在《后赤壁赋》有“断岸千尺,水落石出”之句乃是描写冬景,画中所画之景为深秋,故虽不是水落石出,却也是野水参差。

同时,此二句也可看作现实的真实写照,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五十三岁,年过半百,已知天命,此时的他,已没有了当初“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豪情。

更重要的是,多年来,他已经认识到王安石新法中的可取之处,因此,当司马光等人提出尽数废除新法的时候,他又毫不迟疑地站到了反对的一面。

既无法容忍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此时的苏东坡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朝廷。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诗人说,真想乘一叶扁舟回家,家在哪里呢?在那江南黄叶村。

让苏轼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句不仅为他自己带来莫大慰藉,也给后世无数文人画家又造出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江南黄叶村。

怎么样,苏东坡这两首题画诗,你喜欢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