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约贵州,共赴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七)——青岩故事

 如诗天地 2021-12-29

 早晨,在西江千户苗寨和队友们分别,我和先生,还有玉姐,马青、小婧驱车回贵阳。到贵阳还了车,告别小婧,我们四人又乘公交前往青岩古镇。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青岩古镇,因为玉姐和马青订的客栈和我们的不在一个方向,便在古镇门口分了手。

 

在古镇的西门打电话给客栈,客栈的小妹很快就出来接了我们。到客栈安顿好,只觉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已是下午,还没吃午饭,出门,直奔客栈推荐的饭店。


到青岩,第一个要吃的就是猪蹄,也叫状元蹄,传说当年青岩古镇的考生赵以炯就是吃了母亲给他准备的卤水猪蹄之后高中状元的。吃了猪“蹄”,金榜“题”名,这样的好兆头,无怪之后家家户户代代相传,如今成了青岩最有名的一道美食。

青岩猪蹄,取十余种名贵中药入味,经文火温煨,精心卤制,吃时再辅以青岩特产的双花醋调制蘸汁,入口肥而不腻,糯香滋润,酸辣味美,倒真是名不虚传。

 

吃饱喝足了,开始慢慢逛古镇。古镇有四条主街,即东西明清街与南北明清街,呈十字交叉于古镇中心,全部由青石铺就。街两旁的老房子,古雅精美的造型,精雕刻花的门窗,朱红色的门板,灰青色的瓦片,浑然一体,古香古色。

 

古镇的商铺民居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所以这里的商铺民居都是重檐悬山式的。那双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着眼睛,起到遮风蔽雨的作用。

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在国内十分罕见。

沿古街从北往南,商肆林立,其间也有不少的古迹。最北端的龙泉寺是古镇最大的寺庙;过十字路口,是建于同治年间的赵公专祠,因青岩镇团务总理赵国澍护卫地方有功,清廷感其忠义可嘉,特降旨准许修建专祠,门上的“金汤”二字表明青岩古镇“固若金汤”

出内城门,可见一基督教堂,外墙沧桑,内墙清新,只是无法入内参观,但也吸引众人驻足拍照。

古街的南端便是青岩的标志——赵理伦百岁坊,它曾在电影《寻枪》中多次出镜。牌坊没有基槽,只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沧桑百年,岿然不动。

最夺目的是柱底的石狮,造型与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绝大多数的石狮是站狮、卧狮、蹲狮,而百岁坊的是下山狮,它们头在下,后脚壁立于柱上。虽然经过百余年的风侵雨蚀,石狮依然活灵活现,精妙无比。

这种创意独特的造型,工艺难度极高,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离百岁坊几步之遥就是古镇的南城门——定广门,通往广顺和定番的路就从这里开始,定广门也因此而得名。它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

青岩城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王荣城”,按布依语译成汉语就是“兵城”、“营盘”之意。可见,青岩在修建时主要是满足军事需要的。

公元1378年,朱元璋调度军队到此戍边防御并进行耕产,青岩古镇就这样以军事要塞与屯堡驿站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记录下600多年来朝野更替、土垣石墙的变迁。

青岩古镇四面环山,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与古城墙连为一体。登上城楼,只见高大挺拔的城垣,依山就势,在巍峨险要的山岭间蜿蜒开来。城墙上有敌楼、垛口、炮台,全用青色方块巨石筑成,青岩古镇就是因周边岩石青色而得名。

城墙外,碧水青山、花红树绿,与古民居相映生辉,一派祥和安宁景象。可曾知,600年间里,这里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

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六次攻打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聚民众坚守六个月未失守。石达开无奈,只好向赵国澍请和。从此,青岩古镇有了攻不破的石头城之称。

 

轻抚光滑的城墙,那层层叠叠的石头,好似年轮,记录着古老沧桑的歌,轻声吟唱。古城墙静静地伫立,年年如斯。依稀中,传来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和厮杀声,我的目光与那漫天的烽火硝烟交织在一起,一时间恍若时空交错。


出定广门,是一条古驿道,它曾是青岩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将贵州与两广直至北海等出海口连接起来,更是贵阳一个很重要的粮道。

想当年,这条古驿道上,应该有很多肩挑马驮的贩粮商人,成群结队的从定广门进入古镇。青岩古镇既通商贾,又具备军事功能,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条古驿道以前是没有梯坎的,后来在石达开的建议下改成了如今这样比较宽的阶梯,不能像一般的阶梯那样一步一个台阶,起步比较麻烦,走起来就不那么顺畅,减缓了行军的速度,增强了防御功能。

奇怪的是,石达开是攻城者,他怎么会为守城者出主意呢?原来,石达开久攻不下青岩,无奈请和后,赵国澍敬其神勇,就赠送了些粮食。石达开非常感激,便以其平生所学来为青岩出谋划策。

回望,古城墙雄伟壮观,气势恢弘。那青灰色的城墙历经百年的风雨和沙场浴血,依旧完好的保留了下来,静静地守候于此,讲述着青岩的故事。在这里,石头不仅仅是建筑那样简单,它是庇护一方的屏障,也包含着青岩人有关家园的所有记忆。

返回,进城门,走小巷,到了迎祥寺。据记载,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开山鼻祖赤松和尚在此落脚,故又被人冠以“黔山祖庙”之称。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还在寺旁建了一小阁,供奉道教斗姆神,所以,迎祥寺也俗称“斗姆阁”。佛道共奉,也是趣事一桩。

僻静角落里的迎祥寺,草木春深,禅门轻启,远道而来的过客,在此寻得一片幽寂。

 

天热,口渴,小店,歇脚。喝一杯古镇特有的酸梅汤,顿觉口舌生津,神清气爽。

 

青岩古镇并非修建在平地处,而是依山就势建造在一个山坡上。走上坡,就到了背街。小巷的入口是周恩来父亲曾经居住过的小院。

抗日战争时期,青岩古镇以其城池坚固,偏僻安全,成为我军稳固的后方基地,并掩护了大批革命家属。

 

背街,是青岩古镇最有特点的一条石巷,也是古镇最出名的地方。它是陆川导演、姜文主演的电影《寻枪》的取景地。电影中反复出现的这条深幽小巷,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绿荫掩映的背街,青石板的路面,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两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


 

青岩之所以被称为石头城,就是因为古镇的建筑材料大都是以石头为主。背街的院墙全都是青岩盛产的青灰色岩石,用生石灰加上糯米,打浆混合后,再加上一点桐油黏合而成的,非常的牢固。在数百年的岁月蹉跎后,依然风骨峥嵘,耸立不倒,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青岩曾经的几多往事。


 

喜欢小巷的转角, 没有走过去之前,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一个又一个未知等着我。我轻倚在小巷的转角处,无言,安然于这份静好。

 

背街的另一端,左边是慈云寺,右边是万寿宫,光影中,香烟袅袅,似有梵音传来,静默驻足,禅意存于心间,不限佛前。

 

出背街,就上了西街。西行,右拐,不远处,一天主堂赫然在目。这座天主堂是在当年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中被烧毁的“圣伯多禄大修院”的遗址上修建的。

此时,天主堂大门紧闭,不能入内。有人上前轻敲门扉,“吱呀”一声,门应声而开。门外的人想进去,门内的人问了声“今天是什么日子?”门外人怎么回答的我没记住,或许只有教中人才能听懂吧。答毕,闪身,入内,门闭。只在影视剧中看到过的对暗号接头的场景陡然出现在眼前,一时看得我目瞪口呆。

一路走来,发现在方圆只有三平方公里的青岩古镇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合一”,相安无事,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了,可见青岩这个小镇还是很具有包容性的。

天主堂前有一小荷塘改造的休闲景观,石桥木亭,柳树依依,碧水荡漾,花朵绽放,取名为半亩方塘。意出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倒也雅致清新。

 

前行,到了状元街的状元府,这里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它偏于一隅,不争不抢,不悲不喜,在岁月的洗礼中遇见书香。门前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

青岩古镇虽然面积不大,却有着4条主街,20条小巷,而且每一条街道和小巷之间都可以连通,兜兜转转,又到了北街。向南,十字路口左转,上东街,直行,就到了文昌阁。这里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或祭拜文昌帝君以求得功名禄位的地方。如今依旧有许多家长领着孩子来这里拜神,祈求学业顺利。

 

下台阶,穿过文化广场,一路向东,便见到了古镇的东城门。这一片是小镇居民主要的生活区,满眼的烟火气息。


小镇那古朴的青石板路、别致的屋檐、悠长的巷道、老旧的牌坊总能道出许多动人的历史往事。走走停停间,我邂逅着那些古老的传说,逝去的故事。

正当我从又被称作两湖会馆的寿福寺下来时,一条大狗从临街的屋内窜了出来,狂吠着冲向我,眼看着就要扑到跟前。小时候被狗咬过的我,对狗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顿时吓得花容失色。好在隔壁的阿婆闻声赶了出来,厉声呵退了恶狗。阿婆朝我歉意地笑了笑,说大概是我穿的红裙子招惹了狗。难不成狗也同牛一样?

惊魂未定的我转身就去吃东西压惊。青岩古镇除了沿袭了明清遗风下精致的建筑风格,也用几百年的时光熬制出了许多让人垂涎的美食,尤以小吃居多。虽然食材并不复杂特殊,却极有特色。

转眼间,糕粑稀饭、凉粉、酸萝卜、玫瑰冰粉、青岩豆腐就一一上了桌,极尽诱惑地撩拨着我的胃。见了吃的,先前的惊吓早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天色刚擦黑,古镇的商铺就早早关了门,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只有屋檐下几盏橘色的灯笼散发着淡淡的光,映照着寂静的街巷。

青石板泛着幽幽的光,就像一个个古色古香的琴键,行走其上,一曲光与影的变奏便汩汩流出。

青岩的夜,厚重而宁静,这与那些商肆热闹、灯火通明的古镇相比是大相径庭。于无声处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原始而自然的美。

 

一夜安睡,次日一早,直奔背街。想趁着早晨游人少再去走走这条古镇最具特色的小巷。到了背街,巷中果真无游人,只是巷口有几位摄友立着三角架在拍片。见我来了,他们喜出望外,邀我给他们当模特,我欣然应允。


于是,在寂静的小巷中,我来来回回地走着,在青岩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足迹。为了拍出不同的效果,摄友又去环卫工那里提了桶水来,泼在青石板路上,这样,我走过时就能拍出倒影。为了拍片,这些摄友也是费尽了心思。

谁知这样,他们还不满足,竟把旁观的我家先生也拖下了水。幽深小巷,款款漫步,执手相望,喁喁细语。原本,我们是去看风景中的故事,不曾想,却成了故事中的风景。

 

告别摄友,走向小巷的深处。每每这种时刻,我总会想起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想起那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岁月流转,此刻的我撑着七彩伞,不再有愁怨和惆怅。


 

避开游人来往的主街,穿行在条条小巷。触碰那古老的院墙,翠绿的藤蔓,想象它曾经的主人,怎样的姿态走过;百年前的青岩,是否今天的模样。

 

喜欢古镇那无人的小巷,一方清净、一抹纯粹,让人忘了尘世的时光。

用时间温一壶好酒,为游人洗去来时的浮尘。青岩600多年的尘封时光,犹如醇酒,窖藏经年,历久弥香。

小巷中,摆开了一长溜圆桌,不知哪户人家要办宴席。生活在古镇的人们,几百年来在这样的淡然时光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世间万变,任岁月蹉跎,依然不惊不扰地过着凡俗的日子。平平淡淡过日子,是古镇人家永恒的主题。

走过古镇的老街小巷,最后来到了北城门,这里是古代钦差下达皇帝圣旨的场所,也算是把古镇完整地走了一遍。

青岩古镇不大,小到你一天可以逛完。青岩古镇也不小,大到你无法一天把它的故事听完。

离开古镇之前,买了青岩的特产卤猪蹄、玫瑰糖和玫瑰酱,也把青岩的故事带回家。

 

回客栈,收拾行李,踏上归途。走在青石板路上,听着自己沙沙的脚步声,看着两旁错落的古民居,远处巍峨的古城墙,青岩的故事仿佛就在耳边娓娓道来,在眼前频频回放。

至此,我的贵州姊妹节行程全部结束,期待着下一次新的旅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