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南之春(上)

 如诗天地 2021-12-29

新年的第一天,许下一个心愿:新的一年,继续奔赴诗和远方。旋即就来了一场短途旅行,五对夫妻,自驾赣州。

一行十人,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多年深厚的友情早已让我们形如一家人。一路上,趣闻不断,笑语不停,近七个小时的车程,也没有让我们感到疲倦。到了赣州,更是开怀畅饮,纵情欢歌,好不快活。有人说,旅行不在于去什么地方,而在于和什么人同行,深以为然。

翌日一早,开始了我们在赣州的旅程。赣州古代称“虔州”,也称“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她不仅山水秀丽,更因完好保存了自宋代沿袭至今的三千多米古城墙而闻名遐迩。古城墙已经成为赣州的一张“城市名片”,我们的第一站便来到了这里。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现存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城墙,如西安和南京的古城墙,还有北京的万里长城,都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后兴建的,唯独赣州的城墙是北宋的,是国内孤品宋城墙,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赣州也被誉为“江南宋城”。

漫步在古朴蜿蜒的城墙上,只见城外一江清流,远处山间烟云飘渺,房屋鳞次栉比;近处街坊古色古香,池塘残荷片片,犹如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之中。

赣州古城墙的一大建筑特色,就是在古城墙上有许多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赣州古城墙上的各代纪年铭文数量和种类之多在全国都很罕见,专家们称它为“宋城博物馆”。每一块砖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看似简单的城墙却宛如一部历史巨著。

如今城墙上长着许多绿色的青苔和蔓藤,古朴的灰砖之下绿意盈盈,既沧桑又生机盎然,走在这城墙上,看着那块块古砖,恍惚穿越到千年前的宋城。




城墙上很静,除了我们几乎没什么行人,喜欢这样人少清静的地方。这一刻,这里成了我们的天地:夫妻们秀着恩爱,女人们秀着柔媚,男人们秀着阳刚。我们感受着古城墙昨日的痕迹,古城墙也见证着我们今天的欢乐。

这是我成为走吧网吧铁后的第一次自驾出行,理所当然地把走吧网的旗帜带上了古城墙,说走就走,体验不一样的自驾旅行。

我的身后就是蒋经国旧居

经过蒋经国先生旧居。1939年3月至1945年2月,蒋先生在赣南任职,曾居住于此。城墙下,掩映在绿荫中的俄式小屋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岁月往事。

沿着古城墙自西向东就到了赣州著名古迹八境台。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故得名“八镜台”。八境台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由时任地方官的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瀚主持建造。

他离任后,将其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为后世模仿。八境台也成为中国八景文化的发源地,赣州古城的象征。

八境台原为木结构,历代屡有废兴,现今的八境台为八十年代改建而成,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共3层,高28米,斗拱飞檐,画梁朱柱,琉璃盖瓦,临江而立雄伟壮丽。


登台远眺,只见发源于武夷山脉的贡江与发源于南岭山脉的章江,宛如两条巨龙,环绕着赣州古城的东西两边,在八境台下的龟角尾合流为赣江。

从空中俯瞰,赣州古城犹如一只巨大的神龟浮游在水面之上,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因此,章、贡两江的交汇处就被称作“龟角尾”。

这里是千里赣江的起点,也是解读赣江的视点。左章江,右贡江,章贡二字组合起来,就是“赣”字。

凭栏,俯瞰,绿树苍茫,亭台对峙;炮城古旧,依然坚固。远望,三江汇流,神奇壮观。江水涌动,奔流不息;长天浩瀚,容纳一切。心胸似乎也格外开阔起来。

下八境台,沿城墙向南,就到了金门,门洞的墙上标记着赣州2002年特大秋汛洪痕(102.18M),历史悠久的古城墙,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

顺贡江继续南行,眼前出现了一座古浮桥。赣州古浮桥,学名叫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建春门浮桥。它始建于宋乾道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桥头是一个小型的水产品市场,新鲜的、晾晒的、腌制的、烟熏的、火焙的鱼获琳琅满目。浮桥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我们和当地人一样左看右瞧,东挑西选,讨价还价,满满的生活气息。

喜欢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地方,不经意就被吸引,不经意就久久驻足。什么都不用去想,随意地漫步,便是最舒适的体验。

或许,在游人眼中,浮桥是景点;而在当地人心中,浮桥是生活。风景可能会变化,会被人遗忘,但生活会延续,会成为烙印。

浮桥不算太长,大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是由33--35组(每组三只)约100只小木舟连接起来再用铁锚固定在江面上,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

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已沿用了800多年,构成了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观,成为赣州一道独有的风景线,被誉为赣州的一绝。

回望,城墙逶迤,江水长流,牵引着我的目光走进历史的镜像。任凭岁月更迭、风雨变换,这城墙始终守护着赣州古城;这江水一直养育着赣州人民。它们也一起见证着赣州的兴衰发展。

坐在浮桥上,看江水闪着细碎的金光,灿烂的阳光温暖得让人褪下了厚厚的冬装,冬日尚未远去,春天的脚步已近。不由在这温暖慵懒的氛围中沉醉。

从浮桥上返回,进建春门。赣州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太平军两次攻城,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六次攻城,都没有攻破,因而有“铁城赣州”之称。仰望高大雄伟的城楼,想当年,炮火纷飞;现如今,国泰民安。心中是满满的幸福感。

从建春门斜对面入小巷,左拐,就到了灶儿巷,又名“皂儿巷”,很特别的名字。清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的,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现在的“灶儿巷”。在巷口,抬头看到的题字仍旧延用了了“皂”字。

巷子不长,短短的200来米,却浓缩了赣州城的历史,宋石、明砖、清瓦记录着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昭示着旧日繁荣。一抹浓浓的古色韵味飘逸其间,让人仿佛走进千年宋城的旧景中。

幽长小巷,鹅卵石路面井然光洁,风火山墙错落有致。日影斜照,安静温馨,虽不繁华但却悠闲。每次来到这种古旧的老巷都会让我流连忘返,仿佛这里有我前世的记忆,陡生亲切与怀想。

出小巷,漫步在古城的街头,洁净舒适,宁静安详。找家餐馆,把在浮桥上买的火焙鱼给店家加工,放大把的辣椒和大蒜,好吃得不得了。

餐毕,去了郁孤台。郁孤台坐落于赣州市区北部的贺兰山顶(又名田螺岭),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是城区的制高点,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


拾级而上,迎面是辛弃疾的塑像,昂首挺立,长须飘飘。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登郁孤台远望,写下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千古绝句,借水怨山,抒发家国沦亡之痛。自此,郁孤台,以一种伟岸的姿态,一种怆然的神情,立于烟雨迷蒙的中国历史中。

郁孤台,与这位词人结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它因辛弃疾而名扬天下,辛弃疾又因它而英名长存。

离开郁孤台,我们前往通天岩。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因一岩洞顶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而得名。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通天岩石窟,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

进山门,过池塘,右侧有一尊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的塑像,沿山路向上,可见一僻静的洞窟,此为“观心岩”,是阳明先生收徒、开坛讲学之处。阳明先生是心学的创始人,其“心明便是天理”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后人题其讲学之处为"观心岩"。

如今洞窟附近的题诗、题记已斑驳湮灭,无从辨认,只有洞前阳明先生钟情的深谷依然草木繁茂。我等也姑且停下,感受阳明先生的心语。

沿阳明书洞前行,山腰有一岩层,因风化剥落形成独特的丹霞穿洞,夏季凉风习习,令人乐不思归,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忘归岩"。


忘归岩俗称东岩,因巨石横空,形若踞狮,又名狮岩。崖壁上有不少的摩崖石刻,“天际尘清,寒谷生春”既是富有禅意的偈语,也是忘归岩的风景写实。

幽谷下,我们盘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感受禅意。虽没有盛夏的凉风,却也是乐而忘归。

穿过岩洞,回望,便见崖壁上有罗汉像。原有的十八罗汉像,由于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原因,如今只剩下六尊,神态各异。

走林荫小道,便来到了蒋经国舞厅。蒋经国先生主政赣南时,每年盛夏均到通天岩避暑,这一砖木结构的仿苏式大厅,就是蒋经国先生当年所建,它是赣南最早的一间正规舞厅。

舞厅旁边的石碑上刻有“江南第一石窟”六个大字,这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秘书著名书法家袁清夷先生所题写。

过蒋经国舞厅,就到了龙虎岩。龙虎岩全称“龙树王金龙双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因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洞中有一尊龙树王造像,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右侧的金龙和左侧双虎是其护卫神。石像雕琢精细,形象生动。

龙虎岩是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多为宋人所刻。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另还有宋代降龙、伏虎两罗汉造像。看着那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见的石刻,不得不由衷地赞叹。

再往前行,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就到了石窟的核心景区“通天岩”。崖壁上三个红色的大字“通天岩”,为李大正所题,他是南宋著名的铸钱官员,以善长理财治赋著称。

在通天岩的崖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有些已经风化掉了,其中一尊龛刻观音造像十分珍贵,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

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壁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量、数量以及造像的尺度,及其规模都是很小的,但相对而言,它却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这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

紧挨着通天岩的是翠微岩。岩壁上及洞穴内,布满了摩崖题刻和龛像。这些佛像或坐或站,姿态各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我觉得这是通天岩石窟像中造型最美观的一组。

这组造像题材特异,刀法精炼,个性鲜明,除一尊弥勒造像外,其余皆为罗汉群像和单体罗汉像,共计八十二尊。最奇特的是,崖壁上除了佛像外,还雕凿了一只展翅奋飞的凤凰,仿佛在红似烈火的岩壁上演绎着“凤凰涅,浴火重生”的故事。

这里是通天岩摩崖雕刻的终曲,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再往前,就进入了通天岩现代石刻区。

红色丹岩上有一尊长23.66米的卧佛,姿态舒展而从容,表情柔和安详,似睡非睡,瑞气祥和。阳光照在佛像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忍不住羡慕佛家的超凡脱俗。

穿过千佛洞,就到了赣州市历史名人造像区。这些名人都在赣州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上起西汉,下至清代,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苏东坡、周敦颐、岳飞、辛弃疾、文天……众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我的眼帘,仿佛在向我讲述着赣州的历史沿革。

旁边有个叫“西岩寺”的小寺庙,依山而建,巨大的崖壁就是寺庙的屋顶和后墙,火红的丹岩与朱红的庙墙相映生辉,阳光从岩缝中洒落寺中,倒也是“别有洞天”。

通天岩景区的不足之处就是缺少指示牌,每到路口,我们都要纠结一阵往哪走。兜兜转转到了通天湖,它静静地镶嵌在山谷之间,碧水蓝天,翠影婆娑,这是通天岩的另一种色调。有了水,山便有了灵气。我们在湖边小憩、拍照,大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行程里也多了一抹自然的颜色。

绕着湖向上就到了十二生肖园。我们在园内找着各自的属相,模仿着留影,倒也趣味横生。

从通天胜境下山,我们结束了在赣州市的行程,驱车前往红色故里——于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