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泊尔,Namaste(七)——加德满都的风铃

 如诗天地 2021-12-29

从纳加阔特下山,我们来到了巴德岗。巴德岗是尼泊尔的文化中心,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以东14公里。在十二至十五世纪时,它曾是尼泊尔的首都。它是尼泊尔最具魅力并维持中世纪面貌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就算整个尼泊尔都毁灭了,只要巴德岗尚存,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这句极致的赞誉,出自英国著名旅行家鲍威尔之口。


巴德岗的城市之心是方形的杜巴广场,在尼泊尔艺术、文化发展最鼎盛的马拉王朝,国王的三个儿子各自为政,分别在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他们为了争夺神的宠爱,在各自的王国比赛似的修筑寺庙,所以我们能在今天的三座城市中分别看到三个几乎相同的杜巴广场。杜巴,在尼泊尔语中就是“王宫”的意思。




走进杜巴广场,满目红色的寺庙。受2015年地震的影响,一些寺庙已坍塌,还有一些用木桩在寺庙外倾斜支撑,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部分寺庙搭着脚手架,正接受着各个国家的援建。

地震虽然震毁了神的庙宇,但却震不毁想要和神接近的心灵。即使是不完整的寺庙,在尼泊尔人心中,它的地位也不曾改变,这里依旧是他们的聚集地,他们或坐或靠或依或躺,描绘着一幅幅以古老建筑为背景的生活场景。

一个小男孩用中文和我打着招呼,问我是从哪里来,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看样子他还知道中国不少的城市。我夸他中文说得好,他有点羞涩地笑着回答“一般般了”。我和他拍了张照,他跟在我后面“姐姐、姐姐”不停地叫着,嘴巴像是抹了蜜。

在杜巴广场上看到一扇金碧辉煌的门,在众多红色建筑中,格外地醒目。门框、门头及顶部的装饰均为铜质镀金,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尼泊尔铜雕金饰艺术的代表作。这是旧王宫庭院的正门,因其金光闪闪被称之为“金门”或“黄金门”。

金门的门口有两名军人守卫,没有想像中的威严与冷漠,反而很爽快地接受了我们合影的请求,亲切得就像是邻家的大哥。

紧毗金门,是著名的55窗宫,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宫殿,因其飞檐下有五十五扇黑漆檀香木雕花窗而闻名,也成为这座宫殿的名称由来。

55窗宫每扇窗户的窗棂上都雕有造型各异的艺术形象,极为精美,檀香木的木色经过长长的岁月后,泛着沉香,透着朴实又内敛的美。

传说在古老的尼泊尔传统中,妇女不能独自上街,只能通过自家阳台或窗户观赏室外情景。马拉国王执政时为他的妻妾们兴建了这座宫殿,55个老婆,55扇窗。如今,伊人已逝,唯留下这古旧却精致的建筑艺术遗产。

走进金门,看到地面上堆放着建筑的残垣,被地震所破坏,等待着被修复。这些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世界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被天灾所破坏,除了可惜,更是心痛。

走在王宫里,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千年的时光仿佛完美地凝结在那些红砖房屋和精美的神像、木雕上,让人每走一步都禁不住环顾四周。

王宫里,一些地方不能进入,也不能拍照。我们到了王宫的庭院,院中有一个露天的浴池,这是国王洗澡的地方。在尼泊尔,露天沐浴是传统,至今也随处可见。

浴池的一侧有一尊蛇像,那应该是印度神话中的那伽蛇神,那伽是富饶和保护神的象征。不知谁在蛇像上挂了一串黄色的花环,印度教在举行宗教活动的时候,会用到这种黄菊花,我想是有祈福的意义在里面吧。

从王宫出来,我们到了帕苏帕提庙,这座神庙的特别之处就是门楣,屋檐上有许多性爱木雕。据说,在尼泊尔有很多僧侣,他们独身又禁欲,再加上疾病和战争,导致人口基数下降,为了鼓励生育,这些性爱木雕就出现在了庙宇上。

神庙上雕刻着以各种姿势交欢的男女,雕像人物的脸上都是纯真的自然流露,安然、恬淡、和谐、愉悦,让你感觉不到丝毫的淫荡与放纵。这些性爱木雕表现的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赤裸裸的肉欲。艺术是美的,庙是庄严神圣的,谁又能说性不美、不庄严神圣呢?尼泊尔人在这里把艺术和宗教两种形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说起来,尼泊尔的性爱木雕是让我们与古老的自己赤诚相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让我们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多角度地感受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

穿过小巷,就到了陶马迪广场。广场不大,尼泊尔旅游标志之一的尼亚塔波拉神庙高高地耸立在广场上。尼亚塔波拉是五层的意思,所以尼亚塔波拉神庙又称“五层塔”。它由五层基座与五层塔檐组成,拨地而起30米,不仅代表着纽瓦丽建筑的最高水准,也是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寺庙,这令它在不太宽阔的场地里显得巍峨而磅礴。

神庙建于1702年,供奉的是印度教的密宗女神希提拉克希米,又称“吉祥天女”。她是毗湿奴的妻子,主管财富。女神的雕像隐藏于寺庙之内,闲杂人等一概不可一睹芳容。但她的108个风格迥异的模样被雕刻在了塔檐下的木柱上,华丽地支撑着这座庞大的建筑。


尼亚塔波拉神庙最有名的当属五层基座上的五对巨大石刻,每层一对,左右对称。由下而上依次是金刚力士、大象、狮子、鹰和女神。金刚力士拥有常人十倍的力量,从它向上每一层石刻的神物均以十倍的神力递增。这座尼泊尔最高的神庙居然在数次地震中均未受到大的损伤,或许是受了诸多神力的叠加保护吧。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尼亚塔波拉神庙四周悬挂着535只风铃。尼泊尔人相信,当535只风铃同时响起时,会给人带来好运。我忽然很期待这时候能刮一阵大风,让这535只风铃同时响起来。


爬上高高的五层塔,看到几个小伙在神庙下晒太阳。在尼泊尔的任何一个寺庙,都会有三五成群的尼泊尔人,坐在寺庙的塔基上,发呆、聊天、晒太阳,看周围的市井百态,这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走过去和小伙子们拍照,他们都很热情。通天聊天得知他们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陈老师恰好是会计专业的老师,言谈之间更是多了几分亲切。

陶马迪广场古老残破却很生活化,除了游客也有很多的当地人,甚至还有菜市场,成群的鸽子四处觅食,流浪狗晒着太阳满足地酣睡。也许古城本来就该如此,完全圈起来作为景点收钱的话,它便永远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古城,人们可以看到它,记录它,却永远无法和它产生交融与对话,开放一些,包容一些,才能让一砖一木因为人情而更加温暖。建筑是死的,有了人,才有了生命。


尼泊尔军刀是非常有名的,它是尼泊尔的国刀,在世界前十著名军刀中排行第九。男人们大都喜欢此类物品,亚牧带着同伴去选购军刀,我坐在刀具店门口晒了会太阳,看他们左挑右选,一时半会还不会结束,就四处去溜达。




走在巴德岗古城,那古朴的红砖,精美的木雕,林立的神庙仿佛在述说尘封的历史,让我穿越到了中世纪。这里似乎依旧停留在千年前,缓缓悠悠,完全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千百年来,岁月已经刻在了巴德岗的每一块石头上,永不消褪,同样不变的还有人们对神明的虔诚。




这里有一种久违的宁静,一种淡定的生活方式,没有令人反感的商业化,也不像一些古城的过份冷清,巴德冈的气息恰到好处。这是一座生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充满朝气的孩子,穿着纱丽的女子,刻着皱纹的老人,还有那些有着繁复雕刻的房屋,我以为是文物,轻轻推开门,却是一户普通的人家,对我抱以友善的微笑,不经意间,已感受到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和内心的纯净。

等我溜达完一圈,同伴的军刀也买好了。亚牧带着我们左拐右转几条小巷,就到了陶器广场。陶器之都是巴德岗拥有的另一个称号,制陶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巴德岗依然有许多陶工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各式陶器。男女老幼将制陶的工艺传承了上千年。

不大的广场上,那些色彩形状各异的陶器整整齐齐排列成一个个方阵,甚是壮观,形成广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年迈的工匠小心地翻动着那一个个陶器,以便让它们均匀受光、干燥,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烘烤的特有气味。我看到陶器以储水罐为主,是尼泊尔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里的艺术之美源于生活。

捧着那陶罐,手中留下的是真实的触感和痕迹。这一刻,古老的工艺,古老的生活,就在眼前,在身边,魅力无限。

在陶器广场旁吃过中餐,我们便准备离开巴德岗。在杜巴广场上遇到一群小学生,他们很活泼,也很热情,一个个抢着和我打招呼,争着在镜头前留影。

尼泊尔虽然贫穷,但不穷教育,全民享受免费教育,学校有校车,学生穿正规校服,干净整洁。从小学开始都是双语教学,所以英文的普及率比中国高很多。

出了杜巴广场的大门,便见亚牧端着一盘酸奶请我们吃。去巴德岗之前,我知道杜巴广场附近有一种用陶碗装的酸奶很好吃,就请亚牧在游览结束后带我去,没想到他不声不响就买来了,真是个细心体贴的人。


这种酸奶是用巴德岗制作的陶碗盛装的,味道很好,别人吃一碗,我吃了两碗还不过瘾。吃完后,把陶碗千里迢迢带回家,也是一个纪念。

去停车场的路上,看到一个卖帽子的小摊上有一款编织帽,轻巧柔软,很是喜欢。卖帽子的大叔很有耐心地帮我们挑选,满脸纯朴的笑容都让我不忍心还价。200卢比(折合人民币13-14元),四个女生一人买了一顶。


尼泊尔大多数人信奉印度教,但也有部分人人是信奉佛教的。我们下一站要去的就是博达哈大佛塔,它是尼泊尔的的地标建筑,坐落于加德满都东北方向约10公里处。

博达哈大佛塔是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也是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据说该塔藏有古佛迦叶佛的舍利,已有1200多年历史。

博达哈大佛塔拥有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给人以宽大为怀的感觉。在白色的穹顶之上有一座金色的方形塔,四面都绘有巨大的佛眼,表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之意。佛眼下方像问号的图案是尼泊尔的数字1,象征着一体和谐,众生平等。方塔之上是十三层尖塔,象征着通向涅的十三个阶段。尖塔之上是华盖,华盖之上是尖顶。

整座佛塔象征着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基座代表土;穹顶代表水;尖塔代表火;华盖代表气;极顶代表天。

佛塔四周五彩经幡随风飞扬,经幡的五种颜色,同样象征着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红色为火蓝色为天白色为云绿色为水黄色为地。藏人称经幡为风马旗,上面印着佛经,保佑众生。中有一马,乘风而上,直达天国。

环绕佛塔的外墙上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内悬经轮,经轮里侧,共有108尊打坐的佛像。朝圣者一面念着经文一面转动着经轮,听说要念一千遍才能修得一份功德。 

博大哈佛塔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无数的信徒和僧侣来此朝拜,转经祈福。眼前,是虔诚叩拜的信徒;鼻尖,是浓浓酥油的味道;耳旁,是喃喃的诵经声。感觉自己像是到了拉萨。

入乡随俗,我也跟着人群,绕佛塔顺时针转了三圈。无论从哪个角度仰望,都能看到那深邃的佛眼,望穿人心,时时给予人们光明的警醒,也给予人们信仰的力量。

在有信仰的国度,生灵也都和平共处。在博达哈大佛塔四周,聚集着成千上万只鸽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的游人和香客给这些生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食粮,生灵也因此而得以繁衍生息。

鸽群中,站立着一位身着橙色僧袍托钵化缘的僧人。任来来往往的行人从他身边而过,凭起起落落的鸽子在他头上飞翔,他都纹丝不动。被岁月雕刻的脸庞写满了沧桑和淡然,也显示出他一路走过的坚毅和执着。

佛塔外圈有许多出售藏式宗教用品、手工艺品的店铺。在一家小店,我看到了一样有趣的器皿。那是一种叫唱歌碗的修行钵,又称为佛音碗或转经碗,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法器,.由一个紫铜钵及一个手工桃木的柄组成。

当手持桃木柄顺着碗的外沿圆周轻擦,碗便会随着木柄的擦动而引起轻微振动发出悦耳的共鸣之声,碗内的水也开始沸腾,形成细密的水花,像跳芭蕾舞一样跳起来,精彩又神奇。藏地佛教信众认为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佛音,每天转动一次就能保全家的平安。

我看得心痒痒的,忍不住想去试试。店主很好,手把手教我操作。慢慢地,佛音响起来了,它唤醒我们心中的佛性,让我们时刻与佛同在。

离开博达哈大佛塔,我们去了泰米尔区,这里是加德满都老城的地标,浓缩了尼泊尔的人文风情,没有豪华的建筑,只有时间的印记。

这里同时也是国外游客的聚集地。大部分的背包客都选择在这里入住,因为这里非常的便捷,几乎可以找到旅行者所需要的所有旅游资源。

狭小而拥挤的小道,错综交织,两边是密密麻麻的店铺,没有奢华的招牌,门面都显得有些破旧,因为中国游客多, 一些店铺也用上了中文标签,看上去有些熟悉与亲切。

陈老师的同学托她买一种尼泊尔产的天然染发粉,亚牧带着我和陈老师问了很多家店铺,都没有卖。到后来,连我们自己都失去信心了,亚牧还是不厌其烦地一家一家去打听,真的令人很感动。最后,我们没买到想要的东西,其他的同伴倒是买了很多金刚菩提佛珠。

逛完街,去吃尼餐,餐间还有尼泊尔歌舞表演,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

餐后去了酒店,仍是我们第一晚到加德满都住的那家。餐厅后的草坪上也仍在举行婚礼。我和陈老师一到草坪,就被跳舞的人们邀请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那就跳吧。在跳舞中感受喜悦与欢乐,在跳舞中感受幸福与甜蜜。

这一天,加德满都给我的印象就像汪峰的那首《加德满都的风铃》:那串加德满都的风铃/它不在这里 /它无处可寻/可它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

注:Namaste,尼泊尔语,意为“你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