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晋风云(一)——太原印象

 如诗天地 2021-12-29

我究竟是有多喜欢旅行?和儿子从泰国回来只在家停留了一天,就又和好友飞到了山西太原。



一早的航班,下了飞机坐车到酒店,差不多正好是午餐时间。酒店的对面就是太原人气排名第一的郝刚刚
羊杂割店。

羊杂割是山西的一种小吃,本地人也简称羊杂,即把各种羊下水切成细长条状,加入粉条和肉汤一起煮。灶上,一大铁锅羊杂割翻滚着,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一人来一碗羊杂,外加一个饼。汤浓、色白、肉嫩、味鲜、粉韧、饼酥,从舌尖一直暖到胃里,吃的那叫一个爽快。

餐后,前往晋祠。都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我第一次到太原转车时因时间不够没去成,这次特意补上。

晋祠位于太原市郊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西周,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而祠堂因位于晋水源头,故又名晋祠,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


晋祠离市区有点远,乘了两趟公交,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下车步行不远即看到一座四柱三门重檐、上铺绿色琉璃瓦仿庑殿顶的牌楼,正中匾额题“晋祠胜境”,蓝天下显得格外古雅、醒目。


穿过牌楼,就是晋祠公园的大门,大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中开三扇大门,屋顶黄琉璃瓦,脊上并无装饰,显得威严庄重。正中大门上“晋祠”匾额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御笔所书。



园内,有一名为“龙兴晋阳”的李世民及其群臣的青铜群雕,太原在晋水之北,水之北谓阳,因而太原古时便叫“晋阳”。这组雕塑讲述着李世民的戎马一生,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



环顾四周,洁白的杏花、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连翘、翠绿的柳枝争妍斗艳,好一派明媚春光。



沿主路前行,就到了晋祠。晋祠公园是免费的,进入晋祠需购门票。晋祠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红墙灰瓦,面阔三间,下辟三个红色券门,大门旁两尊石狮蹲坐威严肃穆。正中檐下挂黑底金字行书匾额,上题“晋祠”二字,笔锋刚劲有力,飘洒隽逸,为陈毅元帅1959年到晋祠视察时所留墨宝。

提起皇家园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晋祠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祠内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将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晋祠的整体格局基本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沿轴线从东往西,走过古戏台,就看到一座明代石桥,桥长6米,宽3米,东西各有石阶数级,相传四月初四仙人在桥上约会,故得名“会仙桥。桥下一条小渠,碧水涟涟,清澈见底,传说是2000 多年前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瑶所开,故称智伯渠。



跨过智伯渠,对面是一平台,台四角各有一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铁人大小与真人相仿,姿态英武,栩栩如生。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且工艺精湛,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金人台的西面是一座造型别致、结构精美、雕刻玲珑的牌坊。坊额正中匾上有两个鎏金大字“对越”,笔力遒劲,宛如游龙,出自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之手。“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

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求得一“添砖加瓦”之签。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仅有,惟独缺少牌坊,于是便建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此匾为晋祠增色不少,后人将它列为“晋祠三名匾”之一。



对越坊的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内的那口大钟两米多高,外径一米有余,重达
9999斤,人称九九钟。每每看到钟鼓楼我就会想起“晨钟暮鼓”一词。


晋祠有“三宝” 和“三绝”,是每一个来晋祠的人都不可错过的景观。穿过对越坊,就看到了第一宝:献殿。它建于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的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架一层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雄壮敞亮。


晋祠的“三宝”是连在一起的,出了献殿就是第二宝:鱼沼飞梁。在古代方形水池叫沼,圆形的叫池,游鱼历历可数,故名鱼沼。鱼沼之上架十字形桥,东西平坦,南北下斜如翼,如大鹏展翅,故称“飞梁”。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当今世界上立交桥的原始雏形。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言“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位于晋祠中轴线之末端的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俯鱼沼飞梁,气势雄伟,庄严古朴,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

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前檐飞翘的殿角与飞梁的两翼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殿的雄伟和飞梁的奇巧。



殿前檐廊下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尊塑像,高大健壮,铠甲戎装,气宇轩昂,神态坚毅,蕴含着一种威武不屈的力量。相传他们就是民间俗称的“哼哈二将”。



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殿前廊柱上的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生云起,虽已近千年,仍气势逼人。

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殿堂宽大疏朗,有梁无柱是一大看点。我惊叹于偌大的殿堂中没有一根立柱,也对这高超的工艺,古人的智慧钦佩不已。

整座圣母殿规模宏大、庄重而华丽,其建筑形制规格和营造方式,堪称我国宋代建筑的典范。

雄伟壮丽的圣母殿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成为了晋祠的标志性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


以圣母殿为中心,很容易找到“三绝”。三绝之一的宋代彩色泥塑就在圣母殿里。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华贵,42侍从分列两侧。



这些彩均按照真人比例塑造而成,衣着艳丽,形象逼真,手中各有所奉。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

最为叫绝的是其中一尊侍女塑像,表情是半面欢喜半面忧愁,让人看后心情也不禁五味杂陈。梅兰芳大师曾对这尊侍女塑像大加赞赏,并在像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她的动作和内心。



两侧的宦官塑像生动形象,他们那不敢直视圣母,但余光又不敢离开,侧耳躬身、随时听候调遣的形态真是活灵活现。

这些塑像是宋代宫廷生活的典型人物造型,是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是宋代彩塑的顶级作品,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绝”中的另一绝就是圣母殿北侧的周柏。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干粗壮,苍翠如故,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传说,在建晋祠的时候,人们在悬瓮山上发现了两株连理翠柏,认为这是天赐神木 ,随即移植到祠内圣母殿两侧,北侧雅号“龙头柏”,南侧雅号“凤尾柏”。因为是连理双柏 ,又是同年移植,人亦称之为“齐年柏”。

两株古柏,枝繁叶茂,遥遥相对,如一对饱经风霜的夫妻,坚贞不移,相爱厮守;又如龙凤呈祥,默默地守护着圣母大殿。此后,每当祭祀唐叔虞时,同样要在齐年柏之前设坛祭礼,尊为“护祠神木 



后来凤柏被人砍伐,龙头柏思念死去的凤尾柏,便渐渐地向着凤尾柏的方向倒去。就在龙头柏倒成离地 45 度时,在它的旁边有一株小柏破土而出,稳稳地支撑住欲倒的龙头柏,人们称它为撑天柏。都说,那是凤尾柏留下的儿子,让它好好地照料和陪伴父亲。

驻足,仰望,历经 3000 年风霜雨雪的齐年古柏,至今依然充满无限生机,它是晋祠山水之中最有灵气的生命,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年轻的男女定情后,常常会相随来到古柏下许愿彼此相爱相守,长长久久。



在周柏的东面有一座八角攒尖顶亭,建于北齐天宝年间,亭中有一泉,名善利泉,取义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晋祠“三绝上”中的最后一绝就是与善利泉南北对称、位于圣母殿南侧的难老泉。晋祠内的三个名泉从北往南依次为:善利泉、鱼沼泉、难老泉,三泉汇集成晋水。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中便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它不仅指出了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而且还表明难老泉水破天荒以来便开始涌注奔流于人间了。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内一竖匾题“难老”,一横匾题“晋阳第一泉”。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下石洞三窟,水母端坐于瓮形座上,神态自若。楼上供水母神像与侍女像共九尊。其中侍女鱼尾人形,既像美女,又似游鱼,故称东方“鱼美人”。

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住在晋祠附近,嫁后遭婆婆虐待,每天都要到远方去挑水,且挑回的水只要前桶饮用。一天,一位向柳氏讨水饮马的老人送给她一条金丝马鞭,告诉她将马鞭放在瓮中,一提鞭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婆婆发现,趁柳氏不在家时把马鞭提出水瓮,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氏闻讯赶来,坐到瓮上,水流变缓,成了难老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并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常年祭祀香火不断。



泉水汩汩流出,掬一捧入口沁人心脾。静候水边,看碧波荡漾中鱼儿追逐撒欢,水底的草蔓在阳光的映照下如锦似缎。不禁就想起李白的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碧”。

晋祠除了“三宝”和“三绝”,还有众多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葱郁的林木掩映下,清澈的泉水蜿蜒穿流于殿宇、楼阁之间。人工建筑依托自然环境而建,交融一体。



经过供奉药王、仓公和扁鹊三位古代医药专家的三圣祠,走过有晋祠八景之名“双桥挂雪”的挂雪桥,看过有一主亭两耳亭,形如白鹤展翅的白鹤亭,诵过胜瀛楼灵动的楹联“ 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赏过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走进了晋溪书院。

晋溪书院始建于1526年,为明代四朝功臣王琼创建。初名晋溪园,为其私人别墅,后人改名为“晋溪书院”,成为讲文习武之地。



后院的子乔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是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祠堂坐西向东,面阔五间,门上高悬“子乔祠”匾额,殿内塑王子乔坐像,墙上绘子乔公生平壁画。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南北配殿陈列着王氏历代名人画像。



在子乔祠透过一个简单的姓氏,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而这种渊源不断的姓氏文化,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晋溪书院古朴典雅,与晋祠古建筑群浑然一体。坐在石凳上,看阳光洒满庭院,绿树勃发生机,澹泊雅洁,肃穆清幽,只觉温暖而亲切,静谧而美好。


从晋溪书院出来,正对面是董寿平美术馆。董寿平,山西洪洞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书画大师,其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馆内收藏陈列着董先生捐赠的书画作品200余幅,整个馆区茂林修竹,高雅平和,与董老之精品相得益彰。


一路走,一路看,来到了最南部的十方奉圣禅寺。相传这里原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后来,尉迟敬德将别墅捐献出来,改建成了寺庙。唐太宗知道后,亲笔写了一块“十方奉圣禅寺”的大匾派人送了过来,于是这座寺庙便得名“奉圣寺”。


在奉圣寺北边的浮屠院内有一座楼阁式砖塔,高38米,八角七级,每级四门。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16年再次重修。塔下地宫内藏有舍利,根据佛教的说法,舍利本身不但可以随意拾取,而且是不断增加的,即所谓的“生生不竭”,故此塔取名为“舍利生生塔”。

游走晋祠,感受着它的独特与多样性。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古建爱好者可以领略建筑的奇巧风采;艺术爱好者可以欣赏精彩绝伦的宋代彩塑;社会史学者可在众多庙宇中,透视古代的民间社会;书法爱好者可以品鉴现存的第一块行书碑——唐太宗李世民御书的《晋祠铭》,不同的人在这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晋祠背靠悬瓮山,祠内泉水环绕,古树满园,百余座亭台楼阁与山水融为一体,绿水碧波绕回廊,红墙碧瓦映树影,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相映生辉,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正所谓“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从晋祠回到市区已是傍晚,便去逛柳巷。此柳巷非彼柳巷,柳巷是太原最古老的街巷,传说明朝初年大将常遇春攻打太原时遇险,被一个柳姓女子相救,后来将这里命名为“柳巷”。这里是太原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



柳巷拥有众多的老字号,特意去了清和园想吃特色美食“头脑”,却被告知只有上午才出售,便去了百年老店六味斋。



六味斋是创始于清乾隆三年的中华老字号,食客盈门,络绎不绝。我们吃了铁锅焖面和莜面栲栳栳,它家的酱肉就再也吃不下了。

出六味斋,已是华灯初上。虽然肚子已经很饱了,可我还想去吃一样东西,那就是上次到太原没来得及去吃的老鼠窟汤圆。



老鼠窟汤圆创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因馅大皮薄、雪白软糯、香甜适口、味道突出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此名由于摊位摆在老鼠窟巷口而渐渐被人们叫开,一直延续至今,成了太原家喻户晓的品牌。



吃完汤圆,一路走着回酒店。漫步在夜色中的柳巷,不禁就想起了李商隐的那句“花径逶迤柳巷深”。这一天,在太原,游了晋祠,品了美食,得偿所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