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善晋美(三)——有一个地方叫天官王府

 如诗天地 2021-12-29

去天官王府原不在行程计划中,是客栈的大婶向我们推荐的。导航一查,离皇城相府也就3公里,于是从皇城相府出来后就直奔那里。


天官王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我很好奇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天官王府。一个古堡总是和一个名人或一个家族联系在一起,说到天官王府,必然要说到王国光。

王国光,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在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吏部为首,六部又都有各自的别称,分别为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书被称作天官,所以后人将以王国光家族为代表的上庄村大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统称为“天官王府”。

这里是我国目前唯一汇集元、明、清、民国四朝民居于一身的景区。共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官宅民居四十余处,涵盖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国民居第一村”和“中华民居博物馆”之美称。


走进村里, 一座气势巍峨的大跨度拱形门楼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永宁闸。它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主拱跨度达7.6米,为中国古代乡村砖拱式门楼之最。

永宁闸红墙碧瓦,古雅庄重。闸上的永宁阁,供奉着关圣帝君。闸门上题刻“钟秀”匾额,暗喻天官王府“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上庄古村“山环水绕、气聚风藏”。

永宁闸集宗教、风水、水利和防御功能于一体,对保护天官王府的安全至关重要。当地人用“每遇战乱,一闸无忧”来形容。


闸下的石板路为古代进村的唯一通道,古时为庄河河道,有水时为河,无水时为街,故名“河街”。这条路也是明清两代陕西、晋南客商北上泽州、太原的必经之路,当时这条路上商贾云集,从而也带动了上庄本地工商业的发展,成就了一批巨商富户。这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先民,更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发家致富之后,开学馆、办私塾,开辟了一代文风。仅明清两代,河街上就走出了一百多位进士、举人和贡监生员。王国光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王国光的府邸天官府位于河街南侧,二层门楼飞檐挑角,古朴庄严,门洞上方镶嵌的青石匾额上书“冢宰第”三个大字。“冢宰”是吏部尚书的别称,“第”就是府第、宅第,是封建社会对官员居所的敬称。

王国光,明嘉靖甲辰科进士。万历五年,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升光禄大夫,官居正一品,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王国光步入官场,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从事政治活动达四十余年,对明王朝的“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所编制的《万历会计录》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的依据,成为了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明史》对他有“掌邦计时,多所建白”的高度评价。


经过道,来到二门,这是一座威严壮观的木牌楼,牌楼之上,层层斗拱,简洁大方;垂花木雕,美轮美奂。额枋上镌刻“天官上卿”四个大字,在古代,“上卿”是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的特殊待遇,相当于宰相的位置。牌楼基座用巨大的抱鼓石前后相拥,石鼓上面又饰以如意云朵,象征着王氏一门吉祥如意。当地流传“摸摸如意、万事如意,摸摸石鼓、辈辈享福”的民谣。高达一尺五寸的门槛,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迈进牌楼,迎面又是一道大门,门楼上题“尚书”二字,这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王国光升任户部尚书后,万历皇帝钦命山西巡抚朱笈题写,由阳城县知县李栋所立。天官府一府三门,威严至极,真是“官大门槛高,府院深似海”。


天王府为典型的“棋盘四院”格局,这是中国古建筑的极具代表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仍保存完好,可见当时的工艺之精湛和用材之讲究了。


达尊堂,是主人王国光当年会客的地方。“达尊”二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意思是说:天下有三种人能达到受人尊崇的地位,一是职位高的人,二是高龄的人,三是德高望重的人。王国光时任户部尚书,官至一品高位,当时年已62岁,所以族人修建“达尊堂”以示荣耀。


正厅门柱上悬挂着万历首辅张居正所题“位登弼辅三台朗,职总喉舌七宿煌”的楹联,意思就是说:自从王国光作为重要的辅政大臣上任以来,整饬吏治,施行改革,使各个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风气大为改观,朝廷上下一片肃然之气,显得井井有条,就连天上的“东方七宿”也呈现出祥瑞气象。这是老友张居正对王国光主政户、吏二部尚书期间与自己同心一意,共同推行“万历新政”政绩的高度肯定。

厅内采用了只有官宅才可以使用的斜砖铺地方式,在当地流传的官家标准是“麒麟上墙狮把门,斜砖墁地白粉墙”。这在民居中是不常见的,充分显示了主人地位的高贵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墙上工笔壁画线条流畅,绘制精美,为明代壁画珍品。

王国光虽然为人才华横溢,仕途也算显达,但并非一帆风顺,综观其一生,也是一波三折,多经磨难,充满了戏剧性。全凭他城府老辣,机敏练达,审时度势,巧加运作,才一次次化险为夷,保全了性命和名节。


厅内群组蜡像就再现了王国光“智骗巡抚”场景。当年,王国光因施行改革触犯了当朝权贵,万历皇帝听信谗言,将王国光贬回乡后,仍不放心,命山西巡抚对其进行暗访。一天,巡抚来到府上,王国光以柿子、茶水招待。见王国光大口吃着柿子,巡抚拿起柿子也咬了一口,哪知又苦又涩。王国光见状忙把自己的那盘柿子和巡抚的调换了一下,接着仍然谈笑风生,大口吃柿子,巡抚又咬一个,结果还是苦涩难忍。巡抚回去后向皇帝汇报说,王国光被贬居家期间,不但对皇帝的处分没有任何的怨言,而且布衣素食,非常能吃苦。皇帝听了十分的放心和满意,遂命王国光官复原职。

殊不知,这是王国光略施小计,自己那盘柿子上面一个甜的,下面四个涩的,而巡抚大人的恰恰相反,上面一个涩的,下面四个甜的。换来换去,王国光吃的都是甜的,这个故事体现了王国光的聪明智慧。


穿过过厅,就进入了后宅听泉居,“听泉”二字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起居室外悬挂王国光手书楹联“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来鸟不惊”。整幅楹联不仅书法超群、对仗工整,体现了王国光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文化素养,而且也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对天官王府清幽环境的赞美之情。

听泉居一改传统主房高,侧房低的建筑惯例,主房低而侧房高,因这种建筑风格很像古装戏中状元夸官游街时戴的帽子,两边高楼好似状元花,所以当地人将它称为“状元插花楼”。王国光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智慧超群,之所以他的居室采取这样的建筑风格,一是在告诫后人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其次也体现了主人祈求后世子孙文运昌盛的美好愿望。插花楼建筑风格是王国光在建筑史上的首创。


天官王府的每一座院落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经过一座名为教胄府的院子,这里原为明代侯门教胄王淑曾的私宅,1946年至1949年期间,太岳军区被服厂驻扎这里长达四年之久,给前方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为革命事业创造了不朽的业绩,是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重要革命活动场所之一。


当年被服厂驻扎这里,不仅得益于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黄栌可以作为天然染料,还因为这里有一眼源源不断的清泉,为染布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眼泉原来水量特大,泉眼往上喷涌,好似热水开锅,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滚水泉”。

回到河街上,街两侧皆是明清两代的古宅,官宅豪华,民居典雅,大小错落,鳞次栉比,布列有序,别具风格。


河街北面的沿街院,因沿古河街而建故得名,也叫别驾院。是王国光次子,万历壬午科举人、官至别驾的王兆河于万历年间建造的府第。这座院子于清顺治年间,传给了王国光的重孙,医术高明的王家后人王祚启,他在这座院子开设诊所,济世行医,享誉一方。王祚启同时还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他是清康熙帝师,文渊阁大学士,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岳父大人。陈廷敬的外祖母是王国光的孙女,他本人又娶王国光玄孙女为妻。所以在当地这里还有“相府别苑”之称。


王国光堂弟王道的司徒第院内至今在还保留明代古腊梅一株,为主人王道当年亲手所植,有华北“腊梅王”之称。每到冬季,满树黄花争奇斗艳,数十米之外尚能闻到阵阵清香。

清咸丰八年(1858年),阳城知县王莲溪曾组织全县文人雅士在此院以梅树为题饮酒赋诗,一共得诗数百首,王知县在逐一评定后,将其中佳作二百余首编辑为《梅花诗社同吟集》,在文坛一时传为佳话。

这株腊梅,跨越时代,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直走到了今天。它见证着天官王府曾经的辉煌,也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在乡试大考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为亚元。明成化九年,上庄王氏六世祖王遵高中甲午科(1434)亚元,成为上庄村乃至润城镇明代“发科”第一人。但是王遵在高中亚元之后,却无心做官,他隐居在家,带领他的儿子王冕设帐授徒,为家乡培育贤才。在他们的悉心教授下,庄河沿岸人才辈出。正是由于王遵先贤的不懈努力,才拉开了天官王府文化繁盛多达两个多世纪的大幕,从而影响和带动了明清时期整个沁河文化的崛起。

亚元府就是深受师恩而考中进士的杨枢、李豸、王国光、李可久、王淑陵等五人共同为其老师王遵、王冕父子捐资而建,又名“五凤楼”。如今斯人已去,但看到他居住过的这幢宅子,依旧会怦然心动,他好似一盏指路的明灯,仍带领人们在知识的长河中徜徉。


青砖瓦舍的“进士第”坐落于河街南岸高台上,是天官王府第二位进士,王国光的侄子,官至湖广布政司左参政,二品大员王淑陵的早期住所。王淑陵也是明代一位工程建造专家,他在工部任职期间曾参与了万历皇帝定陵的建造工程。


进士第门楼精巧简洁,在门内额板上至今仍保留着巡抚钦差胡钥所题的“进士”木匾一块。门上砖制斗拱、滴水、檐口布局严谨、线条美观,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建筑工艺。


王氏宗祠位于天官王府东南西北四座庙宇之间的十字交汇点上,现只空余一座牌坊,巍峨耸立,祠堂已飞灰湮灭。



牌坊后面就是王国光的祖居“钦嘉楼”,因万历皇帝亲赐“国士尚书”、“钦若嘉业”匾额悬挂于祖宅而得名。


参政府是天官王府现存格局最为完整的一处官宅,它的主人王徵俊,是王国光的侄孙,于明天启乙丑科(1625)高中进士,官至“亚中大夫山东右参政”,为朝廷三品大员,所以他的官宅叫做“参政府”。


参政府的主院褒忠堂,大厅规模宏大,用材考究,是主人当年会客的地方。大厅檐廊全用高大的八棱石柱作为支撑,并在明间采用双斗拱做法,这样高规格的官宅世间罕见,有“民间太和殿”的美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雕一饰,都在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与显赫。


相比之下,王俊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王国光和王淑陵,这是因为明末朝政衰败,国势危急,王俊临危受命,曾接替明朝大将袁崇焕镇守宁远和前屯,在那里大败清军,战功卓著。为对王俊以示褒奖,崇祯皇帝下旨,特赐帑金用以治第(拨出国库银两为王俊建造府邸),并赐名“褒忠堂”。


耳房窗台下有地道入口,利用室外灶台巧妙伪装通风口,进入地道可直达参政府后院和村外,并与村内多处水井相通,形成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是冷兵器时代天官王府防御设施的典型代表。


走出参政府,也就走出了明朝的历史。天官王府的宅院跨入了清代,有清康熙年间武举人王永彰的“武举第”,清乡贡进士、直隶州州判王家宾的“树德居”。

到了清末,随着大清王朝政治腐败,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王家后人也渐渐被卷入了历史的深渊,从此日趋没落。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历史,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行走在天官王府明清两代的建筑群中,就如同穿越在明清两代的历史长廊,有着许多的感慨。



我们走出明清的历史长廊,去领略具有民国风情、集中西方建筑文化于一身的樊家庄园。樊家庄园是经营有盐店、当铺、钱庄等生意的清末富商、书香世家樊玉麟所建造的宅院。民国年间,樊玉麟次子、毕业于山西法政专门学校的樊次枫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在樊家庄园大门上方遍布雕刻精美的木雕作品,最上层的中间为凤头斗拱,两侧斗拱上有木雕麒麟各一只,是“凤鸣麟出”的意思,暗喻樊家将有贤人出现,额枋内的宝瓶图案和上方的象头木雕形成了又一吉祥图案“太平有象”。二层额枋中间的木雕八仙腾空驾浪,活灵活现,将八仙过海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八仙正中稳坐一骑鹤仙人张天师,名曰“八仙护驾,天师镇宅”。最下层中展开的书卷内有精美的福禄寿三星木雕,寓义“书中还有福禄寿”。门额上方“樊圃”二字遒劲有力。


大门两侧,一对石狮端卧左右,为樊圃平添几分豪气。从大门一眼望进去,里面两道门,一方一圆,不仅造型美观,还在视觉上造成了非常幽深的感觉。这几道门中包含着“不依规矩,难成方圆”的做人道理,樊家如此匠心独运,不愧为书香门第。


走入大门,迎面可见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它把我国传统的月亮门与西洋欧式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中西合璧的精品,这和樊府主人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外宾接待工作,受西方文化影响不无关系。


在月亮门上方有砖雕门额,上刻“竹径”二字,让人不由联想到当年这里茂林修竹的景象。“竹径”还有另外一层含意,就是说出入这儿的人都应像竹子那样为学有虚心,为人有气节。在门楼顶端,有葫芦和寿桃,暗喻平安吉祥、福寿绵长。樊家庄园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于一身,这在当时的建筑中是很罕见的。


进入主人的住所慕陶居,迎面是一彩色砖雕照壁,壁心为“丹凤朝阳”图案,丹凤朝阳典故出自《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将凤凰比喻为贤才,朝阳比喻为好时机,后来就用丹凤朝阳来比喻贤才遇时而起。这里的凤凰虽凤头缺失,但仍不失灵动,是民国时期砖雕的代表之作。

仪门上的“履中蹈和”四字,表明了院落主人做人做事“中庸和谐”的思想理念,这也是主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这种思想和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樊家庄园的旁边就是樊氏宗祠。穿门而过,沿院内甬道可直通二门,二门建于高台之上,两边分别题有忠、孝二字,中间垂花门上题有“绳祖武”三个字,绳字在这里是延续的意思,武指脚步,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继承先人的思想,延续祖先的脚步。穿过二门是宗祠的大厅,这里供奉着樊氏祖先的牌位。

不知不觉就在天官王府转悠了大半天,遗憾的是,因为大雨,被誉为中国民居活化石的元代民居和山上的炉峰院都没去成。尽管如此,我依然领略到了天官王府的古朴典雅和当年的繁荣盛况。

一个藏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竟包容了几个世纪和多个朝代的历史遗存,出现了这么多的文化名人,可见“天官王府”名不虚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恰如其分。我国著名作家、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参观这里后,曾亲笔题词“前世之宝,后世宝之”。


和摩肩接踵的皇城相府不同,天王官府人少清静,仿佛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地用它的沧桑感和历史感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徜徉其中,令人产生一种“一日穿越四朝,恍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仿佛又回到了天官王府钟灵毓秀、文运才思、恬静淡然的年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