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朱利访谈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访谈 

书家简介

朱利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沈阳市书协副主席,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学校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出版《书法教程》《大学书法》《新编书法教程》《书法临帖与创作》等多部教材和专著。

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展览中获奖2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20余次。

“当你放下功利时,真正的兴趣就出现了”

——朱利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作为高校教师,你怎样看待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朱 利:辽宁省教育厅成立了“辽宁省学校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这都说明国家很重视美育教育。我在教育一线已经30多年了,我认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既能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美育更多地在于“育”,“育”的衍义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就书法来说,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快餐,是长期点滴的育化人,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黄俊俭:你认为学校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

朱 利:作为书法教育者,我们要有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初心是写好字,没有功名利禄。写好字才能更好地教书。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大量实践,找出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再指导学生。学生作品的质量,是检验教学的效果之一。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精进。这是责任。站在神圣的讲台,通过引导和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这是一种责任,我们必须担起来,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黄俊俭:你主讲的大学慕课《书法课堂》,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获得“国家精品课”“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还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运行,请你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朱 利:1999年,我承担了东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的书法教学任务,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2010年,我开始做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我开始做大学慕课《书法课堂》,课程跟传统的课程一样,每讲在10分钟左右,面向海内外高校的学生、社会上的老百姓。喜好书法的大众都可以学习,随时随地学。课程不受时空的影响和约束,可以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开课,每学期10周课,受众2万多人,全国许多高校也在应用。这是高教出版社“爱课程平台”和东北大学,以及许多领导、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目前,线上运行已经8个学期了,参加学习人数13万多人,获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的“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100评选展播活动”三等奖。

黄俊俭:你认为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要求?

朱 利:教师教学和专业书家不同,教师要各体兼能,博而广,能示范,并能给出相对权威的理论指导。


教师理论方面要多做研究,看书查阅资料,甚至纵观古今,把适合学生水平的内容筛选出来,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教法进行实施。比如学行书,写《圣教序》不上手的,可以先写墨迹本《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或《王铎临〈圣教序〉》,再回来写《圣教序》,自然会“透过刀锋看笔锋”,比反复解读更有趣味。学习章法,落款位置是难点,与理工科的学生可以谈黄金分割率0.618的黄金效果,三分之二位置开始落款,他就会马上理解。先有思维后有语言,语言说得再清楚,也有人不明白,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方法说一件事,效果就不一样了。


在实践方面,比如参加书法展览,从形式、内容、材质,到调整作品,这也是学习实践思考的经历,总结入展或落选的原因,更是宝贵的经验。把这些实践体会应用到教学上,既不偏离艺术轨道,又能帮助同学们逾越一个又一个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黄俊俭:说到实践,你曾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中入展20余次,请借此谈谈你的个人书法创作。

朱 利:第一是学习。我始终坚持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向古人学,向前辈学,向同辈大家学。我经常参加一些学习班,学理论学实践,越学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越想去学。


第二是勤练。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勤练。平均每天拿出4至6个小时的时间去练习,定量、定帖、定时,沉进去,在状态里延伸。


我是书法实践者,还是书法教育者,要经常思考一些问题,个人创作更需要思考,我不愿意跟风,写作品也是一样。我写我自己、写古人,大量临帖,不离古人,然后创作,反复调整作品。在临帖中找出艺术规律,在古帖中找出在创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答案。


第三是心态。马克·吐温说:“永远要像你不需要金钱那样地工作,永远要像你不曾被伤害过那样地爱,永远要像没有人在注视你那样地跳舞,当你放下功利时,真正的兴趣就出现了。”


艺术是纯粹的,功利考虑多了,字就不纯粹了。不同状态下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都是一种思考和创新。

黄俊俭:能谈谈你今后的打算吗?

朱 利:一是追求精神的满足。人在不同阶段,要进行复盘和解构,要思考不同的问题,我还是喜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满足精神需要方面。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好书,写好字,是我喜欢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二是感恩。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支持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感谢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三是调整好心态。好的心态才有好的状态,发挥自己的强项,把自己能做的尽量发挥到极致。对于自身的弱项短板,要尽量地去提高。

朱利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6月1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