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蔡显良:“格高韵胜存人品,脚阔头空笑俗工”

 黄俊俭书法 2021-12-29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蔡显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深圳市书协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并被相关机构收藏。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在专业报刊和新闻媒体均有专题介绍。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提名奖、第三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四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首届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广东省书协“康有为奖”,并获广东省第十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暨南大学第三届本科教学校长奖等。主研《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元代书家考论》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书法史论麈谈》《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张敬修评传》等。

“格高韵胜存人品,脚阔头空笑俗工”

——蔡显良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截至目前,你在专业报刊上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近10部学术专著,对于书法专业研究和学术探讨可谓是潜精研思,请问:当前你的研究重心是什么?

蔡显良:自从在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门下攻读书法硕博士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论书诗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硕士论文《唐代论书诗研究》是论书诗断代研究的首篇文章。目前,我除继续进行论书诗的相关研究之外,主要精力是放在开展国家艺术学项目《元代书家考论》的研究上面。

黄俊俭:你认为书家的专业素养包含哪些方面?

蔡显良:我觉得书法家的专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书法传统的理解和书法美学的认知。二是加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全面修养。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最终化合成为书家超乎常人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诉求。通过气定神闲、庖丁解牛式的创作,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达到气韵生动的高超境界。不可否认的是,学养对于书法家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对于书法风格的生成也具有关键性影响。但是,书法专业技法是为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书法艺术的存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法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古人早就言之凿凿,言论不胜枚举,其实只要稍懂书法史的人,从古代魏晋以来反复举证并不断完善的书法笔法谱系这样一个事实,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谈到书法家的专业素养问题,就不得不谈到书法史上的一个著名论点——“书如其人”。从汉代扬雄说出“书为心画”,至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历代皆有不少铺衍,但集中得最多的一点即是将人品与书品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叙述和评价某人某书,基本上是取等列关系,即因人而废书或因人而贵书。后者主要有御书及名人书法,最多的是前一种现象。比如,赵子昂书法即被明清人批为媚书,而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苏黄米蔡”之“蔡”,常有人言本是蔡京,因为蔡京为奸臣,故更为蔡襄,当然这是以讹传讹,此处不赘。其实,所谓的奸臣、佞臣,如蔡京等人亦能够像颜真卿这样的忠烈一样写出水准极高的书法来,这是书史上不争的事实。


尽管此说的确偏颇,但人品与书品直接挂起钩来,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首先被高度强调并加以鼓吹,其背后有着儒家思想的强力支撑。唐代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欧阳修借题发挥,并借颜真卿这一忠臣书家形象的树立大力推介,从而奠定了这一思想在宋代书法审美观中的重要地位:“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


事实上,宋儒对于“字如其人”还有另一重要解读——觅雅去俗。黄庭坚云:“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故他认为书法与学问修养密切关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人品好,何尝不是一种完美:“格高韵胜存人品,脚阔头空笑俗工。”如此看来,宋人开出的一个治俗药方别无他法,唯有多读书。反对俗书的结果自然就是“书卷气”的强调,唯此书法才雅。所以,尽管并无其名,但以书卷气作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据,恰恰始于反俗求雅的宋代书坛。窃以为书法书卷气也是书家字外功夫在书法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书家通过不计工拙的书写由技进道,将经过学识修炼与文化熏陶的审美情感畅快地表达在纸上,从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清雅韵致与高妙境界。当代书法家沈尹默特别强调这一点:“中国古来是书家即学者,学者多能书。但也有只会写字而无学养的,这样的人,都不能称作书法家,只能称之为'写字匠’。”

黄俊俭:你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书法创作方面亦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你如何看待学术研究和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蔡显良:书法家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具有较好的书法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否则就是沈尹默所说的“写字匠”。研究与创作应该是书法家的一种综合素养,是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硬要打比方的话就像是骨骼与肌肤的关系,是硬币的一体两面,而非内里的物品与外在的包装这样的松散关系。书法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各种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书法写到最后,是写修养,写知识水平,其中自然包括对于书法技法的研习、对于书法史论的探究,以及对于书法审美的认知。近三十年书法繁荣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遗留下很大的问题,就是展览体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单纯写字者,而一些高校的学者在创作上未下大力气,导致创作能力偏低,致力于研究之人远比社会上的创作者数量少,从而导致其创作群体的偏小。这样就导致目前出现研究与创作脱钩,甚至有越发加剧的危险。


这里又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我们不能被古人“书法乃文人余事”的观点蒙蔽了双眼。虽然修齐治平的古人有此论调,比如黄道周云:“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但是,古人的日常书写工具就是毛笔,唐代科举亦以书法为科,故古代文人从小即认真习字练书,书法技法是伴随一身的技能,从不会懈怠,还会因为写不好字而羞赧,甚至影响仕途。比如,董其昌发奋学书的起因即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影响了考试排名,遂发奋用功自成名家。因此,不能认为有书法技法与审美之外的大学问,就一定能够写好字,就一定是书法家。在目前的很多文章中,只要一谈及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时,大多数均纠缠于文学修养一途,大谈特谈书法家要加强文学训练,要会吟诗作对,并常以不会作诗填词作为讥讽书家的一大利器,有时候还会将某些书家的诗词拎将出来好一顿嘲弄。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很少有书家敢出来迎战辩解的。而这也就给诸多不谙书法的大文化人或大学者提供了借机杀入书法圈的最佳挡箭牌,好像只要有文化、文学水准高,就能成为书法家,而且还是有书卷气的书法家,这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了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热兴起以来特有的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古代以儒立国,宋代更以文治国,古代大多数书法家首先就是文人,大多数是会诗词的文人,这恐怕是造成后世假象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是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创作在古代就是一门专门的技艺,古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不知为何到了现代社会却经常出现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写好古典诗词这样的奇怪论调。


“古人'读书万卷,下笔有神’,谓之诗有别肠,非关学问可乎?若夫挥毫弄墨,霞想云思,兴会标举,真宰上诉,则似有妙悟焉。然其所以悟者,亦有书卷之味,沉浸于胸,偶一操翰,汩乎其来,沛然而莫可御,不论诗文书画,望而知为读书人手笔。若胸无根柢,而徒得其迹象,虽悟而犹未悟也。”


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非常高妙地讲述了学问对于诗文书画这些文艺的重要性,读书才能开悟,才能有“书卷之味”。请注意,“诗文书画”在这里是平行关系,并列为四,读书才是四者之本,而不是互相之间有从属关系。王羲之《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但他更多的传世书法作品只是信札一类,有谁否认其书法成就?其实,跟书法艺术一样,在计算机技术盛行的今天,随着文言文和繁体字在当今社会中逐渐退出实用舞台,古典诗词也已经成为专门的文艺形式,需要专门的文学人才进行专门的创作。可以肯定地说,书法家就是书法家,而学会学好诗词创作不是必须,而只是锦上添花。

黄俊俭:你如何解读当前书坛书法创作的现状?

蔡显良:20世纪书法发展的态势是“碑派从容,帖学中兴”,新世纪以来,我觉得应是“帖学繁荣,百花齐放”。帖学愈来愈繁荣,已成为目前发展的主流,而其他的方面,比如碑派,以及在西方文艺思潮带动下出现的所谓现代派书法,则是“百花齐放”。当然,那些以书法为元素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杂耍行为与行为艺术,已经脱离了书法本体而步入了其他领域。


我认为,目前书坛有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盲目创新。其中,形式主义最为流行,其危害也最为隐蔽。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许多为书法而书法的作品。这类作品,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加思索,只注重形式,尤其不遗余力地注重作品的拼接、装裱的颜色、印章的乱用等,其实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书法需要回归到书法本身,要还原其原貌。以朴素无华的本来面目出现,照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照样能够创作出令人欣赏的书法作品。


而盲目创新则是为展览而展览,为获奖而获奖,他们不向传统认真学习,不向古人学习,而是向今人学习,向评委学习,向获奖作品学习。这种冒进主义、功利思想,最终只为了获奖,获得利益,然后为自己身上贴更多的标签。比如,曾为帖学中兴带来活力的“二王现象”,一开始是为帖学的繁荣做出贡献,到了后来,则与帖学渐行渐远,变成了互相抄袭、为获奖而创作的“伪二王现象”。一场书法展下来,如果把名字一盖,面貌完全雷同,实际上这都是名利思想在作怪。


“创新”两个字,应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脱离了本体原理的作品,可以叫其他的艺术,但不是创新。比如说,现在一种以书法为创作元素的当代行为艺术,把汉字的偏旁部首胡乱拼接起来,变成谁也不认识的天书。还有诸如“人体书法”“拖把书法”“嘴书”“脚书”“倒立书”之类的创作行为,都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只是把书法当成其中之一的元素进行借鉴与借用,可以叫它行为艺术。我们要理清思想,既要采取包容的心态允许其作为一种娱乐而存在,但绝不能按照书法艺术去欣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艺术的本质来讲,衡量艺术的最基本的标准,那就是“美”。

黄俊俭:作为深圳市书协秘书长,你认为协会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

蔡显良:由于深圳这一城市的特殊品格,深圳市书协于2019年9月换届以后,在新一届主席团的工作规划中,强调以先行示范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进传统书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探索富有时代精神、深圳特色的城市书法艺术。一是依据书法创作特色,立足品牌展览项目,以展促创,通过品牌展览锤炼精品创作。二是以“科学布局,精耕细作”思路,积极推进专业委员会建设,促进书法门类各展其长、相得益彰。三是坚持“以作品立身”理念,积极推动书法理论研究和专业创作。本人作为深圳市书协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将在主席团的整体谋划与引领推动下,为深圳书法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贡献绵薄之力。

蔡显良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9月15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