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9.1,这部大师之作揭秘两性关系!

 Daweb_YN 2021-12-29
提到英格玛·伯格曼,

相信大多数影迷都不陌生。

这位曾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大师,是唯一一位既名列“圣三位一体”又名列“三大作者”的电影导演。

他以《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与细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创造了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

同时,伯格曼在戏剧领域中同样是造诣非浅的艺术家。

他在戏剧舞台上活跃了五十余载,创作了七十余部重要的戏剧作品。

他曾说:“戏剧是忠贞的妻子,而电影则是刺激而骄奢的情人”、“戏剧永远是我的脊椎,我的支柱”。

从这样的比喻显然不难看出,伯格曼是拥有极其丰富的情感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的一生有过五个妻子,九个孩子和史诗般数量的情人。

今天慢生活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

正是他借由电影讲述自己感悟、甚至浓缩着他一段广为人知情史的作品——

《婚姻生活》

这部电影原本分成多集在瑞典电视台播出。

在荧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有人将当年北欧离婚率的上升归咎于该片的上映。

而后,伯格曼亲自将这六集电视电影剪接在一起。

创作出一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以及戏剧版本,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电影版《婚姻故事》。

该片虽是艺术电影大师的作品,但它并不会令普通观众感到晦涩难解。

正如王小帅在评价《婚姻情境》时曾说过的那样:

中早期伯格曼影像的那些晦涩完全消失了,回到像电视剧、情景剧一样的环境里去。但是故事看进去以后,内心的那种恐惧、那种压抑同样是非常强大的。

创作这部作品时,英格玛·伯格曼在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丽芙·乌曼刚刚分手。

丽芙·乌曼是挪威人,出生于二战前夕的日本。

父亲和祖父先后在战争中死去,她的童年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恐惧和悲伤,也养成了她在封闭的浴室里寻求安宁的习惯。

她与伯格曼相识于一九六五年夏天,法罗岛。

彼时英格玛·伯格曼,四十七岁,丽芙·乌曼,二十七岁。

他们在岛上拍摄《假面》——那部公认的伯格曼的最神秘的电影。

当时丽芙·乌曼是个已婚女人,丈夫是个精神病医生。

英格玛·伯格曼则结过四次婚,有七个子女。

从一开始,《假面》的另一个女主角,比比·安德森就试图告诉丽芙:

远离这个男人。

因为十年前的夏天,她和丽芙一样,曾经堕入伯格曼的情网。

然而爱情还是发生了。

英格玛·伯格曼与丽芙·乌曼一起在岛上生活了五年,两人携手孕育共12部电影。

她逐渐发现他任性又自负。

他也容易害怕,他年纪大了,他的头发稀疏了,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减弱她对他的尊敬。

她知道这就是爱情。

英格玛·伯格曼后来谈到:

“我们从来没有在法律上结过婚,但我在远离尘埃的法罗岛上造那座房子,是打算和丽芙永远厮守的。”

“其实,我甚至忘了问丽芙愿不愿意,我后来也没有问过她。

1977年,丽芙出版她的自传,我才了解了一些她当时的想法。

当年,她应特鲁尔之邀去主演《移民》,从此再没有回来。”

分手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谁也没有去说破它,大家都假装丽芙不过到挪威旅行一趟。

她收拾了自己的衣服,然后,她离开了法罗岛。

英格玛需要一个更从容和更包容的女人。

他们分手后不久,丽芙·乌曼应邀出演他的《喊叫与耳语》,在摄制组,伯格曼很快便和另一个女演员英格莉·冯·罗森堕入爱河。

英格莉成了伯格曼的第五任妻子。

丽芙·乌曼的女儿琳很喜欢英格莉,她喜欢去法罗岛和伯格曼、英格莉一起过暑假。

而在与丽芙分手后,1973年的伯格曼,刚刚55岁,人到中年,经历了四次婚姻,在法罗岛上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早已拍出了《第七封印》、《野草莓》这样的佳作,刚刚经历了《呼喊与耳语》的亏空。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用极少的投资,和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在法罗岛上搭设布景。

拍出了一部观众人数甚至高过他之前任何一部电影的电视剧《婚姻场景》。

伯格曼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

“《婚姻场景》只拍了四个月,却像是用了一辈子。”

“我之所以创作了这部电影,是因为想整理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思绪。”

影片关于一对夫妻的故事。

这对夫妇律师玛丽安与精神学教授约翰结婚十几年,一直相亲相爱,养育着两个女儿,生活幸福美满。

一日,这对完美夫妇接受了一家报纸的采访,在镜头面前向大众讲述他们是怎么保有这段完美婚姻。

面对镜头,两人似乎有一些做作和言不由衷。

玛丽安的眼神游移不定,约翰的肢体僵硬,两人的配合也不是那么默契。

一晚,他们与一对夫妇朋友皮特与卡特里娜共进晚餐。

一开始,这对奢华夫妇谈论着各自的生意,以及对玛丽安和约翰完美婚姻的羡慕之情。

随着酒精的作用,他们完全不顾仪态,开始展露真实状态,互相攻击互相伤害,最终决裂离去。

又一日,玛丽安接到一个离婚案件,她照例询问这位50多岁的老妇人为什么想要离婚?

老妇人的家庭很和谐,也没有第三者出现,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很不好,她觉得自己丧失了爱的能力。

听到老妇人的诉说,玛丽安突然很慌张,她感觉到一丝不安。

直到有一天,外出归家的约翰突然向玛丽安坦白,他爱上了一位叫宝拉的女子。

宝拉不漂亮,也没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只是一个崇拜他的学生。

但是,约翰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躁动的生命活力。

宝拉会沮丧、会放纵、会说走就走、会为所欲为。

这种自由的力量触动了约翰,让他开始想要摆脱这个困着他的家庭和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的妻子,还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约翰感觉自己被玛丽安控制,像被囚禁一样,他开始宣泄被压抑多年的不满。

无论玛丽安怎么挽救,如何祈求,约翰还是绝情地离去。

无能为力的玛丽安试图打电话给他们共同的朋友,想让他们帮忙劝回约翰。

结果却发现原来所有的朋友都知道约翰出轨的事情,而只有她被蒙在鼓里。

挂上电话的玛丽安,开始反思过去十年。

她选择了婚姻,收藏起奔放的自我,为丈夫和家庭奉献了完全的自己。

久而久之,她就把自己给忘了,对身边的一切开始无感,变成了一个木头人。

她想起自己的少女时代:

青春正好,阳光明媚。

那时她的眼中有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对爱情是好奇,对婚姻生活是渴求,她相信自己可以安排好生活所有的事情。

约翰走了半年之后,突然回来了。

面对玛丽安的自若和美好,约翰感到不可思议,对这个半年前他急于摆脱的妻子重新展开追求。

还爱着约翰的玛丽安却希望约翰是因为真正理解她才想要回心转意,她试图给约翰朗读日记袒露自我,却发现这个男人早已醉醺醺地睡去了。

她想他们之间也许从来没有过爱情。

因为相爱意味着愿意理解对方,珍视对方,愿意花时间倾听对方。

玛丽安渴望被人理解,而约翰只在乎自己的感官,也许这正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生理上的差别。

他们最终以离婚收场。之后各自成立了新的家庭。

很久之后,他们又重逢了。

他们已经不是一个战场的对手了,过去的相爱相杀相离令他们能够对彼此更加宽容。

两人决定去熟悉的小木屋共度一个周末。

到达凌乱的木屋,他们打算一起收拾干净。

在整理的过程中,玛丽亚注视着约翰的背影,他此刻像一个少年,吹着口哨,雀跃地在劳作。

而她发现尽管经历过婚姻生活的折磨,她一直爱着的却是这个不经世事、快乐自由的少年。

是责任、道德、生活将他们从少男和少女变成一对相互厌恶的夫妻。

他们开始相互拥抱,缠绵不休,追忆往昔爱的时光。

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采用室内剧的形式拍摄,所以对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表现角色的思想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而且起到塑造故事的背景和揭示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作用。

电影中真正出镜的人只有几个,但是存在于对白中的人物众多。

包括他们的家族成员、朋友、同事、医生、情人和他们后来各自生活的伴侣。

对白犀利洗练,一旦投入进去三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电影隐含了一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成长的问题。

这个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在离婚之后,重新偷食他们的爱情,变成了两个孩子,心态如初恋的少男少女一样轻快。

男主角给朋友打电话时说自己正在与一个十八岁的金发少女一起。

而女主角则是看到男主角边伺侯壁炉边吹口哨时感动的落泪。

似乎只有重新变得天真的人才能重新享受到爱情的纯洁。

这部作品在电视上播出之后,伯格曼俨然成了一位婚姻专家,收到大量有关观众来信咨询他们的婚姻问题。

这件事让伯格曼感到很有趣,因为乔汉离家出走那一幕就照搬了他自己的生活。

而在与丽芙的那段感情经历过去三十余年后,

2005年,伯格曼拍摄了一部《萨拉邦德》作为对影迷,特别是对当年喜爱《婚姻场景》的影迷的报答。

这部《萨拉邦德》正是《婚姻场景》的续集。

在这部续集中,

《婚姻场景》里已经分别了30年的男女主人公,

在一种特殊的依恋中在晚年相伴度过了最后的日子。

当丽芙·乌曼在片头对着照片看着镜头,

讲述着他和丈夫的依依不舍,和他想回到老年的这位伴侣身边时,

我们仿佛听到了镜头后的伯格曼的心声。

晚年的伯格曼对于人生和婚姻生活的感悟已经有所不同。

他期待着相互信任的人的回归,也相信,30年的感情,就算分分离离也总可以有所归属。

婚姻生活的复杂,有别离,有猜忌,也有心有灵犀的相聚与重逢。


两年以后,伯格曼在其隐居并且拍摄了《婚姻场景》和《萨拉邦德》的法罗岛上平静的去世,而《萨拉邦德》也成为了他真正的遗作。


“爱,一生只会发生一次。

婚姻是爱情诞生到死亡的历程。

他们渴望爱情,经历爱情,被爱情伤害,再也不敢去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