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郑州72岁奶奶到成都轩爸走红,如何陪伴自闭症孩子走向成功且有价值?

 昵称3cnM8 2021-12-29

近日,一则《成都“爸爸辞职带自闭症儿子卖玩具”视频引1.5亿次围观》的新闻再度引发普通人广泛关注自闭症群体。

据四川在线报道,12月25日,44岁的干强正在青岛做公益分享,讲述他患有自闭症、脑瘫、癫痫、地中海贫血等病症的儿子轩轩,在家人陪伴下成长为快乐少年的故事。这对父子卖玩具的视频于12月13日在新浪微博“出圈”,相关话题收获上亿阅读量。

对于这对父子来说,自闭症圈内其实并不陌生,爸爸被称为“轩爸”,他陪伴自闭症儿子轩轩的故事一度成为星圈的楷模和典范。

从2008年1月6日,全名为干宇轩的轩轩出生,到如今的轩轩长成1米63高的少年,在长达近14年的时间里,轩爸付出了如很多自闭症家庭一样的艰辛与努力,还有很多笑容背后的学习和支撑自闭症孩子一起完成了一次逆袭,最终走向了成功。

虽然,对于典型的自闭症儿童来说,这种成功并不是如普通人甚至是智商等各方面有天赋的孩子一样,成功成为人上人,可是,翻看轩爸陪伴轩轩所走过的14年历程,就会发现一个浅显而普通但是又需要考验父母坚韧意志力和学习力的努力。

不是每个自闭症患儿父母都能够带领孩子走出阴霾,甚至走向成功,成功从来都不是随便说说的,尤其是对于自闭症家庭来说。

哪怕一些父母总喜欢找理由说,他们家的孩子能成功,其实并不是典型的自闭症,是当初误诊的,或者他们是高智商的阿斯伯格自闭症,所以能够学习好,学习更多社会技能,从而走上社会,实现价值。

但是,说这些话的父母,其实都犯了一个典型的错误——红绿灯效应——人们把那种认为规则总是限制自己,对自己不利而对别人有利的心态。

这种效应在自闭症患儿以及家庭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和突出。

同样是焦虑,有些父母就能够做到忘记焦虑,不断学习,最终带领孩子走出阴霾。而有些父母看似也在陪伴孩子,其实顶多就是接送孩子康复训练,自己却从来不会去主动学习和深度陪伴自闭症孩子一起成长。

最终的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

都说普通社会人对待自闭症孩子有偏见,但是从根源和内心深处来说,自闭症患儿父母对孩子的偏见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首先认定了自闭症孩子就是终生无法康复,甚至无法达到普通人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学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选择被各种宣传下定论的需要机构,医院的康复训练才能实现认知,语言等各种所谓正常人的行为。

其次,一些父母偏见地认为,与其自己学习之后教孩子费心费力费时,还不如只付出金钱让机构的老师和医院的康复科医生来教孩子,自己解放了,从而一了百了。每天只会发一些感动自己的心灵鸡汤,却对孩子的进步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总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其他孩子的长处,拿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其他孩子的优点。

久而久之,父母内心的偏见就给自己的孩子下了定论,你看机构老师和医生都教不好自闭症孩子,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也认命了。谁让我摊上这么一个孩子呢!

于是,社会其他的偏见并没有伤害到自己的孩子,父母自己的偏见反而将自己的孩子定在了所谓的“耻辱柱”上。任由一年又一年的康复训练,毫无效果和进步,却总又幻想孩子有一天能够突然开窍,甚至成功。

虽然,轩爸的成功有一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也需要承认轩轩本身的天赋,可是,作为自闭症患儿父母,不是更应该看到轩爸十余年的学习和付出吗?

同样的还有自闭症圈内有名的“虎爸”陪伴自闭症儿子陈兴融勇夺全国特奥游泳金牌、“牛爸”学习丹佛模式带领自闭症儿子进入普校获得多项荣誉、“汉普爸爸”陪伴自闭症儿子汉普从重度自闭症到如今学会基本生活自理和认知……

还有最近新闻报道的“郑州72岁奶奶,15年如一日陪读自闭症孙子并助其成功就业”。都是父母甚至最亲的亲人对自闭症孩子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努力换来的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结局了。

如今,轩轩情绪失控的时刻也越来越少,生活自理能力也渐渐提高,简单的买菜择菜和晾衣服不在话下,干强也带孩子攀岩、游泳,在跆拳道馆进行康复训练。

今年11月开始,轩轩尝试独立上学。

带孩子卖玩具的视频“出圈”后,干强也在积极分享故事帮助更多孩子,目前他已在福州、厦门、青岛、成都、重庆等地的学校和特殊机构无偿分享经历,还挽救了一个试图完结生命的自闭症单亲家庭。

正如轩爸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微笑是挂在脸上最常见的表情——看见生人微笑,弹琴时微笑,卖出玩具会微笑,吃到最爱的回锅肉时也会微笑。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笑容背后是家庭长达十余年的付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