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怎么能打孩子,你的心也太狠了——养娃记0160

 中年恶爸 2021-12-29
昨天带娃有点匆忙, 今天继续

01 棍棒底下出孝子

俗话谚语在流传过程中,一直会有变味的问题。想对应的,还有,慈母多败儿,不一而足。
这句话的渊源,没有查到特别切实的资料。一个说法是从韩非子“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演化而来。也有其他的来源。
我的理解,这说明,它的群众基础很好,同时,也有很多的自我演绎。各取所需,任意打扮。在农耕时代,产生的诸多制度,习俗核心的原因,维持的目的,是相对来说,性价比是比较高的。
孝顺是无条件的服从,遵循古制的意思,就是在族长很老的时候,也能服从,大家为什么要遵从,因为都有老的时候。今天我努力维持的,是将来我自己的地位。如果有人拂逆今天的族长,将来也就是拂逆我。
所有这些制度,约定俗成的一切,都是让这套东西合法化,更重要是合理。棍棒底下出孝子,核心在于孝子,而不是棍棒

现在一定比古代文明吗?并不见得。只是时代变了,具体来说,技术发展带来了很多关系改变了。再去遵从,根基没有了。

02 抛开剂量谈疗效就是耍流氓

很多时候,棍棒底下出孝子,都会有意无意把棍棒想得非常血腥。
什么意思呢,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定是非常暴力的,不由分说,一棍子下去,鲜血淋漓,孩子跪地求饶,怎么样都不肯放手,打得奄奄一息的。
施暴者一定都没有爱心,不管什么事,都是一顿打来解决,完全不分青红皂白。
这是很多“教育专家”脑部的状况,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数据做支撑,通常来说,这种想象力和网上颇有争议的,素食主义,小动物组织是差不多的。
抛开剂量谈疗效,找一些支持自己观点的特例,依此推出一个结论,然后去涵盖所有的情况。
于是会造成的局面是,动也动不得,甚至说都不能说,因为,还有身心健康的问题。
大部分情况下,所谓棍棒底下,并不是非常恐怖的存在。

03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有一种说法,棍棒的副作用是孩子会从积极对抗,愤怒,消极抵抗,到最后的放弃。最后变成维护这套机制的人。孩子也会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
由此推理出非常严重的状况。
不管什么样的状况,都可以往棍棒靠,还有PUA的身影若隐若现的陪伴左右。
实际上,最近几十年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推崇快乐教育,推崇爱的教育。我们会发现,其实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是万能的。每一种理念都有自身优劣点。
很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是从许多个案中提炼出理论,反过来用更多的个案来验证这个理论,完善这个理论。
这个时候就会无奈的发现,有特例。
在理论体系里面,孩子只是一段文字,一个符号。而在家长这里,是唯一,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04 噤若寒蝉

相对来说,现在zz正确的观点,就是应该怕老婆,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视频会获得很大的流量反馈。
这样的状况,比棍棒底下出孝子要更进一步,演化下来的结果,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是一样的。也是“斯德哥尔摩”这个词泛化使用的典型。
在各种教育理念围绕的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完全式微,边缘化了。
父母如果有一些教育理念,这个时候,显然是要被批判的。
我们很容易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说两句重的,心里深深自责一下,马上就又说几句哄开心的话。
打一下,内疚好久,马上想办法哄他,道歉,愧疚……。
孩子也弄得无所适从,于是,一个发展方向,孩子变得变本加厉了。

05 该不该打?

有人说,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棒教。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是有区别的,同时,不同事是有不同处理方法的。
我们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前面两等,经过幼儿园,小学的前面阶段,基本上是可以看出来的。即使看不出来,一定要爱的教育,相信他能最后开花结果,也没关系,只是该有的一些机会窗口关上了而已。
如果自律不足,说了也不听,将来不危害社会,也得是造成累赘的,咱是得动手了。动动嘴皮子的“专家”,可不会给我们兜底孩子的未来,家长至少得给孩子留口饭吃。不至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很遗憾的是,很多“专家”面对的都是前面2等,在面对三等的时候,怕是也束手无策了。也就是所谓哈士奇和牧羊犬的区别。他们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牧羊犬更快更好,而我们要解决的是哈士奇上路的问题

06 怎么打

既然是一种教育手法。首先得有个教育目标。打的目的是什么得清楚。
打这种方式,始终秉承的理念是,“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原因在于,它之所以起效,奇效,一定是有明确,且单一诉求的。这样才能真正可以。
什么意思呢,如果天天打,等于是没打,变成常规手法,它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确实也没啥必要了。
既然是打,一定是不伤害身体为前提,但是一定是非常痛才行,传统上,最好的地方是屁股,容易起效果,也相对比较好把握度,不要让孩子受伤。
所有打之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诉求,也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打。
所以这个过程中,目标一定是很明确的,切忌这个过程中,思路发散,东一出西一出,鸡飞蛋打,什么目标都没达成。浪费了一次机会。
收拾残局。这个很重要,是否能达成目标,很重要是看这里了。事后一定要安抚,但是不是当时,隔天或者过几天,不能借第三方,一定要自己,找个机会,和孩子好好沟通这个事。
为什么打,最好让他自己总结,然后一起商量,以后怎么避免。让孩子有表达的机会,才能舒缓情绪。

07 打打看

  • 不要翻旧账。

    翻旧账会让人失去改善的动力。孩子当然也是一样,如果看不到希望,或者孩子会觉得我怎么做,你都会去翻旧账,甚至会翻小学时候,幼儿园时候的糗事,孩子只会逃离。懒得说,即使你都对,也很有可能失去对话的机会了。

  • 最好不要临时起意

    这个见仁见智,个人是建议最好不要临时起意,突然打,还是很吓人的。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家长本身没有准备好,容易造成目标偏离。

  • 目标要聚焦

    东一出西一出,容易是目标失去焦点。一次打解决一个问题就很不错了,不要期望一次打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层出不穷的问题。这次撒谎的问题,就说撒谎的问题。不要人身攻击说别的去。

  • 最好单独

    救兵太多,会影响效果。也让孩子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另外需要给他一个独立思考,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其实打这个事,需要有个相对有权威的一方出面,但是另外那方不能插手,插手基本上也弄不成。这个和三体里面颇有争议的程心类似,程心心软搭上的,可是整个地球,所有的生命。

  • 事后要安抚

    这个是重点,打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有些事不能做。放任孩子的后果是很可怕的。为什么电影要分级,原因就在于,成人之前,孩子的很多想法没有定型,他所接受的很多东西,会有很深的影响。

    所以要安抚,但是不是当场就安抚,需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时间。一般隔个2-3天,要和孩子对这个事有深入的探讨过程,或者更久一点。

    以前为什么可以打,很大的原因是有很多情绪排解的渠道。

  • 不能经常打


08 会造成孩子不自信

这个是很多人担心的,实际上,打和不自修并不是直接关联的,只是我们可以简单的推导出这个结论,但是,中间的沟壑还是很深的。或者说造成亲情的隔阂等等。
首先要明确,打并不是血腥恐怖的,只是很多教育手法中的一种,还有配合很多其他的做法。才能真正起效。
我们很怕的是,用一种标准的做法去带孩子,陪伴孩子。
简单说就是照书养。如果真的能做到,照书养倒也罢了。
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具备照书养的基础。很多时候也只是一个碎片化的信息,里面甚至很多矛盾的内容。照什么书呢?并不清晰明确。
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我们自己的想法也是动态的过程。
始终是有这样的发心,同时也应该有决心和勇气,让孩子承受一些应该承受的东西。也让自己承受一些东西。爱的方式,爱的形式,并不唯一。
孩子的成长很复杂,当然很多事都很复杂。我们更不应该简单化的去看。A行为一定会造成B结果。但是我们一定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深入体会,去了解,才能更好的适应孩子的成长过程。


09 错题整理第25天

    今天很认真的整理了一些错题。希望能坚持下来,早读完成的还不错。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中学阶段,叛逆的萌芽已经越发明显,许多看起来无法接受的缺点,拖沓,拖拉,信心不足,情绪管理不善,丢三落四,凡此种种,一应俱全。我似乎慢慢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不管如何,还是希望尝试着记录这段经历,聊以慰藉,抚慰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