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代教育之殇:男童误吞电池老人不敢说,终致食管腐蚀

 优家教育 2021-12-29

文丨 优宝

前几日,河南郑州有一位2岁多的幼童冬冬(化名),在和爷爷奶奶玩耍中,误吞了一块硬币大小的纽扣电池。
 
两位老人有些担心,但想到电池也不大,而且看起来十分圆润,便觉得应该会随着孩子的排泄拉出来。


冬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把孩子交托给家里的老人照顾。

 
想起儿子叮嘱自己的那些话,两位老人怕被埋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便也没有将此事告诉孩子父母。
 
没想到这一拖竟成了大患。
 
晚上,身在外地的妈妈下班后和冬冬用手机视频聊天,奶奶看着孩子一整天都没把电池拉出来,便按捺不住和妈妈提起了这事。
 
结果妈妈一听就急了,让奶奶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经过检查后医生脸色沉重:“问题很严重,孩子得马上转院!快!”


原来冬冬的胃部粘膜已经被电池腐蚀,多处溃疡,一番手术抢救后,电池被取了出来,原本光滑明亮的表面已经变黑了。

 
每年都会出现不少关于孩子误食异物的新闻,而结果也只有两种——及时就医者有惊无险,余者则都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痕,乃至生命。


你可以说是老人太糊涂,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

 
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随着每一代人的老去,我们也终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老人有三怕
 
试想一下,当你有了子女后,到了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你最担心什么?
 
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的父母,抛去了那些个零零碎碎的想法,他们最怕的还是给我添麻烦。
 
原因很简单,老妈家兄妹4人,每周轮流去姥姥家给老人帮忙,虽然只是做顿饭,收拾下屋子,但已经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姥姥姥爷身体还很硬朗,平时能自己做饭洗碗,可终究岁数摆在那里,隔三差五的身体总会出点毛病,在平常人不觉得是问题的问题上,老人们也总是力所不及。

于是老妈想到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便越发感慨以后大概只能靠自己了。
 
她们那代人有4个亲兄弟姐妹,面对2个老人尚且劳心费力(爷爷奶奶走得早),而自己的孩子以后却是2个人去面对4个老人,她在为我担心。
 
就像她经常催促我赶紧解决婚姻大事,让她尽快抱上孙子,倒不是她有多渴望隔代人,只是她觉得自己现在还带得动,多少还能帮衬我们一些。
 
但我知道她其实也是一身的病,血糖血脂全都严重超标,精神也因为过早的退休而变得有些抑郁,只是这些她都不说,去医院也从来不告诉我。
 
我想大多数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或许他们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许那些方式让你有些接受不能,但背后都是对子女的爱与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因此他们第二怕的就是被子女数落。
 
曾经他们是教育者,用或温和、或火爆、或合理、或不合理的方式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但当他们开始与社会脱节,与时代脱轨,子女们便慢慢占据了家庭的话语权。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职场,面对曾经的下属,如今已经变成了自己的上司。
 
没人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不论你是用或温和、或火爆、或合理、或不合理的方式去与老人沟通,都会发现,老人很难说通。
 
你以为这就是隔代教育的代沟,但也可能只是他们不愿承认自己因为老了所以错了,不愿因为丢了面子而对曾经的被教育者低头认错。


我想年纪越大越会害怕变化,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自己却越来越难以理解,生活每掀起一次波澜,心神便会跟着折腾一番,疲惫感与日剧增。
 
很多人的心,或许早在年龄之前便已经开始老了,而等到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生活早已进入了一成不变的平淡。
 
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得过且过,有些事情能不说便不说,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怕给孩子添麻烦,二怕被孩子数落,三怕生活起波澜。
 
正是这三怕,造成了大多数隔代教育的矛盾,也让很多生活琐碎的小事被激化为一场面红耳赤的争吵,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婆媳关系的影响。
 
更更不用说,大多数家庭矛盾本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
 

代管还是带管?
 
同事家的孩子就是交给父母带的,因为他和老婆平日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周末还要加班,所以只能拜托父母带孩子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却发现他家孩子变得非常胆小,哪怕是让孩子一个人下楼倒个垃圾,孩子都不敢,害怕会被陌生人拐走。
 
因为这个事,同事批评了孩子好几次,但每次刚批评,他的父母就出面阻拦,甚至还认为孩子这样是警惕性高的表现,也是好事。
 
后来同事就把这件事说给了大家听,觉得当初让父母帮助带孩子,可能是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孩子现在和小时候太不一样了,但又有爷爷奶奶做挡箭牌,所以打不得、骂不得。


同事家的这种情况现在还是挺常见的,这也多亏了他观察能力比较强,否则一般人发现孩子变了的时候,通常孩子的性子已经定型了。
 
迫于生活压力,让老人帮忙带带孩子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出在本该是“代”管的老人,最后却变成了“带”管。
 
既然父母把大多数亲子时间都留给了老人,那么便要明白一个重要他人的概念,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打个比方,一个孩子站在中间,有好几个大人同时拉他,孩子最终走向谁,那个人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就是指对孩子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人。
 
当家人的育儿理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竞争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怎样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呢?
 
做一个有趣的好玩的,会陪孩子玩的大人,当我们能够陪孩子玩,他开心了放松了,自然而然也就被我们影响了。


说起来,从小我也是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的,我总是比同龄人更愿意亲近长辈。
 
逢年过节堂哥堂姐们早早便从饭桌上下去,跑到别的屋玩耍,而我却喜欢赖在饭桌上,听那些叔叔大爷侃大山,直到现在也依然如此。
 
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我是个吃货,但另一方面却是觉得他们说得那些生活琐事真的很有趣,就像听故事一样。
 
从小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真的影响深远。
 
父母可以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但一定要成为最能影响他的那个重要之人。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