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城曲》与《别董大》:七言绝句送别诗的双璧

 珍爱红楼梦 2021-12-29


作者:孙庆忠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歌发展到盛唐,迎来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唐诗以格律诗为代表,而格律诗尤以七言绝句为正宗。

在众多送别诗歌中,尤以王维的《渭城曲》和高适的《别董大》最为后人所称道,堪称七言绝句送别诗的双璧。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成诗年代相近;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送别体;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描写的都是依依不舍送别场景,且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深刻隽永,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均为不朽的千古绝唱。

仔细研读,这两首诗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创作特点与写作风格。

一、创作背景不同

《渭城曲》与《别董大》写作年代相近,以唐朝“安史之乱”为界,《别董大》成诗之前,《渭城曲》约成诗于其后。

《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三叠》。曾被编入乐府,广为传唱。北宋一代名相寇准词云:“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可见此诗影响甚广。

安西,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作为监护边境各民族的军事机构,管辖范围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

元二,原名元常,兄弟排行第二。诗人王维的好友。本次奉命出使安西,王维在渭城置酒为他送行。

《渭城曲》约成诗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至安史之乱(755年)爆发前后,期间王维经一代名相张九龄推荐入朝,出任右拾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名篇。

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此,好友元二奉旨出京,即将远赴塞北边关。王维心中不舍,置酒送别,席间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篇。

《别董大》是组诗作品,共两首。

董大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董庭兰,陇西人。音乐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兄弟排行第一,故称“董大”。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两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董庭兰早年是给事中房琯的门客。天宝六年(747年),已是吏部尚书的房琯主持改建温泉宫为华清宫,因受李适之、韦坚等人的牵连,贬为宜春郡太守,董大为此不得不离开长安,另寻出路。

这一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相会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后旋即分手,高适为此写下这两首诗送别。

二、写景视角不同

《渭城曲》与《别董大》一二句都是写景,但视角不同,寓意有别,意境各异。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通过送别地点的环境描写,生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与牵挂。明写景色,暗寓离别。

渭城即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渭城的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青青客舍,周遭柳树翠嫩一新。平日长安大路车马交驰、甚嚣尘上,而送别的时候,却朝雨初歇,喧嚣归寂,一派宁静恬淡的气息。

“浥”是润湿的意思,用词精巧,“画龙点睛”,仿佛岁月静好,天遂人愿。

“客舍”是羁旅者的住所,在此暗示旅行;“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朝雨”隐喻“希望”;“轻尘”“青青”“新”音韵轻柔明快,增强了读者的切身感受。

从清朗的雨后,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青翠的杨柳,从平日的喧嚣,到如今的恬静,从一日最早的晨,到一年最具希望的春,诗人有意选取这几个场景,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与环境,为送别烘托出明快的气氛。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对晦暗、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烘托出激情雄浑的离别场景,一扫离别诗缠绵忧怨的基调。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空显得更加晦暗。北风呼啸,雁阵惊寒,大雪纷纷扬扬。

“曛”是昏暗的意识,将自然之景与离别之意巧妙融合,既写自然之景,又喻心中之绪,具有点睛之妙。

“千里”极言广阔,给人一种空旷苍凉之感;“白日曛”用词精巧,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仿佛“山雨欲来”,灾难将临;“雁”是一种候鸟,传统文化“思念”的象征,兼具“居无定所,漂泊无依”之意,暗合送别;“纷纷”繁多而杂乱,极言“雪”之大而猛,心绪之杂与乱。

诗人以白描手法逼真地描绘了雪虐风饕、日曛雁寒的送别场景。黄云曛日、绵延千里是静,北风吹雁、雪花纷扬是动,动静结合,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自然环境描写与离别场景的渲染,烘托出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悲壮。

三、主题立意不同

《渭城曲》与《别董大》三四句都是写惜别,但切入点不同,立意有别,异曲同工。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四句劝酒,把送别推向高潮。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了这一杯美酒吧,西去出了阳关,就再也难遇到故旧亲朋了!

一个“更”字,是酒的叠加,也是感情的递进,让人更深刻体会到酒中蕴含的深情。

场景截取新颖、裁剪得当,立意深刻隽永。对如何设宴饯别、如何举杯话别以及启程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从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入手。

“更尽一杯”,不只是友谊的增进,更是延宕时光,感受友情的弥足珍贵;不只是依依惜别,更是对朋友前景的忧虑与关切。

诗经《鄘风·载驰》云“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西出阳关”虽是慷慨豪迈,但“一去紫台连朔漠”,“走马兰台类转蓬”。长途的跋涉朋友你可曾会舟车劳顿?人之罕至友人你是否会孤苦落寞?一切的一切,都在这更进一杯的“酒”中……

《别董大》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更是激励。

不要担心前途没有知己朋友,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的呢?

与元二的“西出阳关”不同,元二出使的安西,只是地理的遥远与人烟的荒无,带来的顶多是旅途的疲劳困顿和个人的形单影只。

而对于董大来讲,则是“人情”的荒芜与无助。“覆巢无完卵”,尚书既倒,依附的门客何去何从?这正是董大“愁”的原因。

说是离开,实际是“落魄归去”,与驱逐无异。这时的董大,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与人情冷暖的呵护。

作为挚友,诗人不但懂友人的怀才不遇、弹剑作歌,更理解他的落魄江湖、穷困窘蹙。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于是“莫愁”“知己”“天下”“识君”一系列词语喷薄而出,激情豪迈地鼓励友人满怀豪情,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渭城曲》是以“酒”为媒介,道出知己难求,“此地一为别”,日后须“珍重岁寒宜自保”;《别董大》是以话语来勉励,鼓励好友“腹有诗书气自华”,才高知己多,“足以慰风尘”。

总之,《渭城曲》与《别董大》音韵和谐,志意高远,各臻奇绝,代表了王维与高适的不同的创作风格,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与边塞诗歌的不同艺术特色。

主编:与心幽欢       珍爱红楼梦●珍爱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