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桀还是为舜,只在一念之间,‘己所不欲’是‘良知’,‘勿施于人’是‘致良知’

 读原著 2021-12-29
    孩子毕业后,一开始作为一名普通职员,工作期间,他一团和气,自己工作得尽心,同事也跟他相处得融洽,敬重他,喜爱他。然而,一年后,当孩子升到中层管理位置的时候,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方面他得陇望蜀,想继续向上爬的野心过度膨胀,对上逢迎,巴结,讨好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另一方面,他完全被资本家收编,对下面的人苛刻无比,无止境的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下面员工对他早失了敬重。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他工作上非常努力,维护资本家利益的立场无比坚定,却依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提拔,甚至还亲耳听到上面的老大有一次在茶余饭后跟公司人事部的人得瑟道:“你们果然好眼力,帮我找到了一个如此有能耐的走狗,此等尽职尽责,唯命是从,执行力卓绝的忠诚角色简直是万里挑一,一定要好好榨干其价值,先稳住,到我们公司上市前再俟机找理由将其一脚踢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员工对他怨声载道,以前的一些朋友也与他一刀两断。

     他苦恼不已,几近抑郁,最后还是父亲站出来,及时点醒他道:“孩子,你已经完全失了本心了,假如不及时正本清源的话,真的很危险。

    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的《大学》中那句'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吗?如果厌恶上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你就不要对下面的人做同样的行为。王阳明先生对此直接道:“'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换一句说,'己所不欲’是'良知’,'勿施于人’即为'致良知’。接人应物时能感知别人行为和物来的不义,言行时能倾听到自心的本不愿意,问题发生时能领悟到'行有不得’的原因不在别人而在自己身上时,那是你的良知在发动,良知天生即能'知得过、不及处’。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罔顾良知,依着私欲去为所欲为,或助纣为虐 ,或以私废义,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有一种做法是,顺着良知的发动,依仁义行,知行合一的致良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致良知也即喜怒哀乐未发时即为中,'发而皆中节’,这样才能有致中和,身心安然,福寿两全。可惜你选择了前者。
 
    人不是说不能取,只是取有取的原则:'进取不忘其初’,'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瑞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你此刻的处境显然就是'怠胜敬’,'欲胜义’,再不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则必有殃灾。

      趁现在化解还来得及,'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唯有如此,方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个世上,你始终要明白的一个成理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倾其世。’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