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风

 植物游记樊蓉 2021-12-30
写在前面

说起柴胡,前胡,防风,大家的感觉就是基源混乱,看到原植物,也还是会有些一头雾水。

伞形科植物长得比较像,鉴别起来比较困难,几千年过去,大家看到他们,还是会觉得迷糊。

伞形科还特别有个性,长在不同的地方,长得还不一样,野生和家种的性状差异也大,我们对古籍中的防风做一个学习。

药典上的防风
01
原文

【基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性状】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含量测定】含升麻素苷(C22H28O11)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C22H28O10)的总量不得少于0.24%。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用法与用量】 5~10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02
思考

防风里面的成分是否对风疹瘙痒,破伤风等的相关细菌病毒有杀灭作用呢?

祛风解表,防风为什么主要作用于体表呢?是因为里面的辛在身体里面喜欢往外冲吗?还是辛的成分与体表的结构更相似相溶呢?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防风原生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处于比较湿冷的地方呢?野生的是不是喜欢长在风口呢?它会不会也常常被大自然的风吹呢?

防风的防是预防,还是治疗风呢?如果是预防,那和大风子,寻骨风,秤钩风等带风的药治疗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植物志中的防风
01
原文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来自于伞形科,防风属。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粗壮,根头处被有纤维状叶残基及明显的环纹。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区。生长于草原、丘陵、多砾石山坡。

根供药用,为东北地区著名药材之一。有发汗、祛痰、驱风、发表、镇痛的功效,用于治感冒、头痛、周身关节痛、神经痛等症。

02
市场防风

野生防风S.divaricata按产区分为

口防风(主产河北、山西及相邻内蒙古中部地区)、

关防风(又称北防风,主产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西北防风(主产甘肃、宁夏及相邻内蒙古地区),

各地防风栽培品统称家防风。

古籍中的防风
01
防风

《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味苦,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名医别录》记载:“味辛,无毒。主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叶主治中风热汗出。”

《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李时珍言:“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

陶弘景最早记载“蚯蚓头者为好”,防风众多品种中有明显或较明显“蚯蚓头”特征的仅防风S.divaricata野生品中的口防风、关防风及部分华山前胡P.ledebourielloides。

而栽培种及其他近缘种“蚯蚓头”均不明显或无。

其他与防风相关的资料
01
标准

《中国药典》规定防风为S.divaricata的干燥根。

《四川省中药材标准》规定“川防风”为竹节前胡P. dielsianum ,松叶西风芹S. yunnanense 或竹叶西风芹S. mairei的干燥根及根茎,前者习称“竹节防风”后者习称“西防风”。

《河南省中药材标准》规定“水防风”为伞形科宽萼岩风Libanotis laticalycina的干燥根。

《陕西省药材标准》规定“陕防风”为华山前胡P. ledebourielloides的干燥根。

《甘肃中药材标准》规定“小防风”为伞形科葛缕子Carum carvi 的干燥根。

02
药用部位

《名医别录》载防风“叶,主治中风热汗出”。

《药性论》载“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

《新修本草》载“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古代其他防风
01
杏叶防风

《滇南本草图谱》谓“杏叶防风一物,今滇南官药肆、草药摊贩均收之。

多由乡妇于春冬之际,将未抽花茎之植物采掘成筐,背负入市求售,其名其物乡人几无不知者。”

产云南、四川、广西,为云南药用防风之一。

02
竹叶防风

“竹叶防风”产滇中最奇,治病神速,原植物为竹叶西风芹S. mairei。

产云南全省各地,四川(凉山和西昌)、贵州(兴仁)、广西(隆林)也有。

该植物的根及根茎在《四川省中药材标准》中作川防风,也称西防风,在《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作云防风。

03
绣球防风

“绣球防风”味苦、淡,平,主治杨梅结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原植物为唇形科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产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广西西部。

04
滨防风

《本草纲目》:“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生于山石之间。二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为珊瑚菜。其根粗丑,其子亦可种。

今有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植物根经加工后药用,即商品药材“北沙参”,日本某些地区将我国产的商品药材北沙参,称作“滨防风”使用。

相关图片
01
防风

市场上的防风,符合药典性状的为野生防风,另外一种为栽培防风,市场也称为水防风。两者市场价格相差10倍,含量都能符合药典,但性状不同。

02
欧防风

在云南做野菜用,当地叫欧当归,超链接:欧防风用途

03
绣球防风

唇形科的植物,但有防风之名,在云南山里面很容易看见。超链接:绣球防风的介绍

04
杏叶防风

云南山里面也常见,但用的不多,相关资料也比较少,我们前面介绍杏叶防风时,介绍了伞形科药材的特点。超链接:伞形科的药材

05
川防风

在毕节一药市遇见的,药贩子把他当做前胡,还告诉我是含量不合格的前胡。结合断面,有小伙伴认为是川防风,暂作为川防风处理。超链接:1:前胡相关的中成药。2:前胡的鉴别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经典名方中防风的本草考证 王艺涵 赵佳琛 翁倩倩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蔡秋杰 李兵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