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水乡车水声的留恋

 xghuang163 2021-12-30

(12江南水乡车水声的留恋   

乡村里的那些事儿

江南农村是鱼米之乡,常熟更是独占鳌头。农村是水网地区,河塘遍布,水源充足,池塘养鱼得天独厚。同时,创造了种水稻的优越条件。水稻呀水稻,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农村俗话: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由于历史的原因,水利设施条件差,生产工具落后。从前,农业生产一半靠天吃饭,一半靠农民的蛮力劳作。旧社会稻田的灌溉,是通过一种落后的水车农具把河里的水提灌到水稻田里来。水车是一种大型的农具。据说发明水车历史悠久,叫“龙骨车”,又称“翻斗车”,简称水车。水车分人力和畜力二种。当时有水稻田的家庭,是必备的农具。有条件的畜力“赶水”,无条件的依靠人力脚踏车水。人力车水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农活。车水和赶水,都是农村独特的风土人情景象。后来,机械灌溉替代了人力脚踏车水和畜力“赶水”

**人力水车组件与大小

人力水车有手摇的和脚踏的两种,脚踏的水车又分坐式和立式;坐式水车听老一辈说过曾有用过,因使用不惯而失传了。常見的广泛运用的是立式脚踏水车。我小时候就見到水车农具,是木制的。由木架、车主轴、两个大小木轮、主轴两边安装车拐(车榔头)、车骨(龙骨)、车叶板(斗板)、木槽中间隔开,分上下两层、轴座(架主轴的机座)和车杠等部件组成。水车的大小类型,以水车的车榔头的数量和上车车水的人数来区分。三人轴、五人轴、七人轴等。

轻便手摇车和三人轴脚踏水车,车身短,使用和移动方便。一般的用于水稻田与河塘高低落差较短、较平坦水田块。水田与河源落差大,提升河水的力度也大,就要用车糟长的五人、七人轴了,人少踏不动。人力车水,是早年农村灌溉水稻田的一项农事,也叫踏水。穷人家水田少,备的小型水车,移动灵活。富户田多,备的较大型水车,固定位置,顺带邦灌邻户小块水稻田。

**水车的架设

将水车木槽,一头架在田头的河岸上,一头伸向河塘水中,放在水中的木架上,木架可以根据水位涨落而上下调节。单片斗扳(车叶板)由车骨连椄成串,贯穿在车槽里,分成上下两层,形成好似自行车的链子。斗板的大小必须与木槽吻合,不能缝隙大了。一头(上头)穿在车主轴中间的车轮状的大木轮上;另一头穿在“吃”水车糟端安装的小木轮上。车主轴(又称主梁)左右安装脚蹬的榔头(木拐),车轴的两端架在轴机座槽里,调整到能使主轴润滑转动。两边轴机座安有约一米高的木架,木架的上端横着一根木杠,比主轴肖长一点,用于车水时人伏在木杠上。

**人力车水和考水

人爬在木杠上,或扶着木杠,双脚象走路般踩动木榔头,车轴转动木轮跟着转动,木轮带动龙骨,龙骨垃动斗板,从水糟的下面层刮水向上提,放水后的斗板从上层往下转,一圈一圈地转动,活像一条蠕动的大蜈蚣,那入水的斗板依次入水,极象一群鸭子扑扑地钻入水中,斗板吃水进槽,它利用齿轮原理,便绕着两头大小木轮沿着车槽,由装在木链上的斗板将水刮入车槽,入水的斗坂片便源源不断的将水提抽升到高处上来,清清的河水就这样汩汩流进水田,滋润着干涸的田地。于是,人们开始忙碌,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在水田里犂地、耘平地、弯腰挿秧,充滿了生机蓬勃的一派繁忙景象。

在当时还是各户单干的年代,各家的水稻田分散,东一块西一块。既互相连椄,又互相交叉而连成一片。农田收成可以说是农家的命根子。

车水农具不足,又分固定和移动两种。大型车水农具和牛力赶水的农具,一般都固定点,灌溉大片水田。小型车水农具,拆装方便,移动灵活。根椐那里水田缺水就安装到那里去。当时车水,单户人力不足,通常要各户按水稻田亩数派出人员车水。

所以有意无意地把大伙梱梆在一起,一定要互相协作,已成为农民的习惯。车水把人的感情融汇在一起。车水时不分男女,些大姑娘大嫂子的加入,形成男女搭配,必需男女搭配,不是什么有意异性效应,而是各户劳力所至,共同车水。还有碰到水车斗扳在水端卡住,或下水调整车架,必定男的下水操作。车水时大伙谈天说地讲笑,唠闲嗑家常话,确可以大大地减少车水的辛劳而增添些情趣,增进了户与户之间的和睦相处,增強了乡邻之间的情感。

车水时一般也要记个数,或者称记槽。所谓一槽,就是在车叶的任何一节梆上布条作标记,转一圈为一个数(一槽)。一般情况下,有车水的人,每人手里拿着若干树条,一圈其中一人丢一支树条,待车水人手里的树条丢光了为一轮。这一土法计数,为了合理地垵田亩调整劳力的分配。  

解放前,小时候,我车过水, 车水是很有趣的农活。踩水车很吃力,要掌握好技巧,一起踩车的人配合要协同默契。人家会车水的,手扶在车杠上,眼望前面,有说有笑,脚踏双拐,,一步一步地踏拐,好似步行跑楼梯,自然自如。我初次车水,人扒在车杠子上,两只眼睛盯着脚下,吃力地脚踏车拐,越怕踩空越踩空,一不小心,于是两脚踩滑了,或踩到地下,或荡空了吊在车杠上,象荡秋千一样。人们戏称为“吊田鸡。既好玩又吃过不少苦头,不是脚趾被车拐碰痛,就是木榔头碰痛了脚小腿面。那段劳动生活,使我至今不能忘怀。

有时看到熟人路过水车前,就特地加快车速,踏起跑车来,使水珠溅得很高很远,把过路人的衣衫弄潮(湿),车水的人和路人一起轰笑。这种打闹玩耍笑的情景,也算是苦中作乐。

丁家的外沿塘的水稻田,即靠“大塘河,后改张家港河”主流河边的水稻田,紧靠河边,河水和稻田就一尺来高低。有时发大水,河水高过稻田。平常用另一种 人力灌溉的方式,称“拷水”。 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用粗绳一头缚于木桶(糞桶)两边耳孔,一头缚于木桶底边,两人面对面站立,两人双手各执一绳,把桶放入河水,两人一致使力一提,将河水舀入田间。达到灌溉水田的目的。

我家“长七亩” 的稻田与水源高低距离悬殊,采用接力车水。一部水车不过长,要在田岸与河水源中间下沿的距离,挖一个坑池水。分二步法传水:第一步用人力车水,将河水溉到中距的水池内第二步用架起的牛车“赶水”,将水池的水灌溉到水稻田。

**畜力“赶水” 。即用水牛推(牽)车。

畜力推水,俗称牛“赶水”, 一般固定位置。较长的车糟水车,人力之所不为,要使用牛力赶水。

用牛推水车时,专有牛盘,也称车盘。车盘是中间空的园形状,外形木坂宽约一市尺,厚约三市寸。车盘是中心竖一根木头当轴心,轴心顶端有 10根或14根木条连着车盘,车盘离地面约二尺高的园形。固(车)盘内边沿与轴心的半泾约一米二左右,园(车)盘的外边沿凿着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木齿轮凹,木齿轮凹卡在水车主轴上的齿轮,牵动水车主轴上的齿轮,使水车槽内的斗板转动。

车主轴安装与人力水车安装相同,安装在轴机座上,似同脚踏主轴安装。车轴两边没有木拐,一边安装与车盘木齿轮相匹配的木齿轮圈。牵上水牛,套上行头,戴上竹掩眼,掩眼上端封闭下端留空,脚穿牛护鞋,赶着牛沿着水车盘转圈,像推石磨似地朝前走。水牛拉着车园盘跑,车牵动盘连着车心转,车盘的齿轮牵动了水车轴齿轮圈转,水车的叶板沿着车槽上层一直伸向河中心,吃水后从车槽下层划水向上。就这样“吱嘎吱嘎”地一圈圈、一轮轮、一板板地把河水提上岸,这是牛赶水灌溉水稻田。

通常灌溉田亩多的牛赶车点,要建造个园顶的茅草亭,统称牛车蓬。我家“长七亩”的牛车篷,用8根二米高的石柱子,撑着一个八面通风的像傘型的圆溜溜的八角亭篷,四周八面不用砌墙。用稻草盖顶,既严实又不会漏水。碰到干旱气候的年头,没日没夜地赶水,真是人苦牛累!

那样的牛车篷,在江南水乡到处可見,平时行路人走累了,在里面息息脚,夏天炎热,干农活的人,也是休息的好去处场所。

有的牛赶车点,没有车蓬,一般是灌溉田亩少,只要利用早晩或夜间赶水,就可以保持水稻用水的需要。

凡是牛赶水的固定点,都是赶一大片水稻田。这一大片水稻田是很多户人家,大家有协作关系。有的出牛,牛也有几户合养;有的出水车,水车也有几家合买共同管理的;有的维修牛车蓬的;还有其它换工方式。总之,听村里老人都讲:解放前邻里乡亲互相大协作,有物(工具、牛)出物,有力(劳动)出力。大家互相体凉,不会斤斤计较。我常听母亲讲过,当年大家庭时,条件好,父亲掌家(祖父去世早),村里半数以上老辈人受过好处,受到过邦助。解放后都是分阶汲闹的,搞得六亲不认。

**机械灌溉

后来,解放后吧,机械灌溉替代人力车水和畜力“赶水” 。我最初见到的抽水机,是一部柴油机,安装在木船上,套上皮带,带动水泵,水泵连接黑铁皮管,一头固定的放在水里吸水,另一头的出水管,是一节一节的铁管,能灵活拆装,接多接少管子,視伸向稻田岸上的距离。当发出悦耳的柴油机声后,轮盘就自动运转起来,皮带带动水泵,水泵开始转动,从河里吸的水,经过水泵将水往上推。这个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会爬在八寸还是一尺的直泾铁管口上看,出水的时候很好看,看到管子里的水一点一点的向上涌,那水像黑铁皮管里的白舌头,一寸一寸向上升,出管口了先吐一吐,再伸出一段,最后才满管带点族“弧”转喷涌而出,随之,水就会哗哗地流出来。柴油机船是流动灌溉,俗称“打水”,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

电网的发展,乡下再也看不到水车的踪影,人力和畜力灌溉早已绝迹,机械灌溉也被淘汰,农田灌溉实现了电力化,取而代之的是电力灌溉,水管一丢,只要一推上闸刀,哗哗的河水,就流向千家万户的农田。

如今,村里水稻田变成宅基地,不少河塘填平,盖上了住宅,变成了居民区,商业场、学校和工厂。龙骨水车、牛赶水、牛车篷,统统留在纸片上,可以挂在博物馆里。也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跟着将来埋到土里。都成了历史,不记忘记它存在过,为后人做出的贡献。当下的年轻人,对老一辈农民的苦处已难以理解了。隋着水田无影,就是柴油机船、电力配置灌溉都不见了。在村里再也听不到“吱嘎吱嘎” 的车水声和抽水机的轰隆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