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这么厉害,那他的父母又给了他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呢?

 夏说明星名人 2021-12-30

说名人的一切事

说一切名人的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314日出生于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

1955418日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出生时父亲32,母亲21岁。

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在他22岁时去世,享年54岁。

爱因斯坦出生时就是先天的扁平足、汗脚及腿部静脉曲张,后来因此而免服兵役。

他出生一年后,就随全家迁居到了慕尼黑。

父亲在中学时代曾经显露出数学方面的天赋,而由于家境贫寒,其父母无力供给学费,他最终没有进入大学去深造。

中学毕业后,几个家境富裕的亲戚资助他在乌尔姆城中开办了一家制造和销售羽绒床垫的小工厂,可是赫尔曼·爱因斯坦并不善于经商,工厂效益不佳。

在爱因斯坦出生约一年后,父亲卖掉了羽绒厂和住宅,举家迁往慕尼黑,到大城市谋求发展。在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弟弟雅各布合伙开办了一家安装煤气和自来水管道的小企业,起初生意兴隆。

不久,兄弟两人又开办了一家电子技术工厂,制造发电机、电弧灯以及可供本市各供电和照明系统用的测量仪器。可好景不长,工厂很快在竞争中被淘汰,濒临破产。

1894年,在爱因斯坦15岁时,父亲不得不带领全家离开慕尼黑,前往意大利谋生。

但在慕尼黑,爱因斯坦从2岁长到15岁,几乎有14年的时间都在这个城市,父母经常带他和妹妹去郊区森林里玩,带他们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经常在家里弹钢琴,每当母亲弹琴时,爱因斯坦就悄悄的站在母亲身后安静的听着。母亲看他喜欢音乐,就在爱因斯坦6岁时开始教他拉小提琴。

起初拉的是一只玩具小提琴,在他7岁生日那天,母亲送给他一只真正的小提琴。爱因斯坦从此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小提琴。

14岁那年,他登台进行了表演,由于母亲的教育,小提琴变成了爱因斯坦漫长生活旅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了。

让他经常在小提琴中沉思,每当工作疲倦的时候,他便拉起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使他内心保持着和谐与平静。

爱因斯坦小时候,一点也不活泼,乍看起来,似乎不像个三四岁的小伙子,而像一个沉思的哲学家。他三岁多了还不会讲话,而他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就带他去给医生检查,医生也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来,父母着急也没办法,但是只能等着。

后来还算好,爱因斯坦慢慢的还是会说话了,但是很不流畅,一直到九岁时讲话还是这样,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而且爱因斯坦偏爱一个人默默的玩,尤其喜欢一个人搭积木,即使妹妹,也不能侵犯他的领地。父母曾经给爱因斯坦找了一个家庭教师,他却哭闹着对家庭教师大发脾气,最终以他的方式赶走了这位家庭教师。

父亲看他喜欢搭积木,就为他买来更多的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

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

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

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

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

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

 

爱因斯坦六十七岁时,回忆自己小时候,在五岁时,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

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

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还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

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

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

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

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长大后的爱因斯坦要结婚了。但他的第一次婚姻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也许是因为米列娃不是犹太人,而且还心高气傲,还比爱因斯坦大4岁,还是残疾,也长得不漂亮,也许还是因为他们大学没毕业等。

父亲还注销了他的德国国籍。

母亲则对他说:"等你30岁时,她已经成一个老妖怪了。"

爱因斯坦的母亲,为儿子考虑的很多,一是考虑到他们还没有大学毕业,二是考虑到爱因斯坦尚未找到工作,她最大的担心是米列娃怀孕。

在给儿子的信中她写道:“如果米列娃怀孕的话,那将是多么糟糕的事!”

米列娃刚开始还挺乐观能够赢得爱因斯坦母亲的好感,但后来当她得知未来的婆婆竟写信给她父母苛责她的性格后,才知道爱因斯坦的母亲,是多么希望把她从爱因斯坦身边赶走,她们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缓和了。 

 找工作的过程中很艰辛,爱因斯坦只能靠临时教课和家教来维持基本生活和与苏黎世的米列娃保持联系。每次米列娃离开苏黎世回匈牙利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爱因斯坦都会给她写热情洋溢的情书。

爱因斯坦的母亲最担心的事终成现实,1901年春天,米列娃怀孕了,孩子可能是他们俩在意大利北部科摩湖畔的一次浪漫而秘密的约会中怀上的。

得知这个消息时,爱因斯坦刚探视完在意大利米兰的父母返回瑞士,正准备到瑞士温都尔一个技工学校去当两个月的临时代课员。

夏天,他结束了在温都尔技工学校临时代课的工作,回到母亲和妹妹身边短暂休整。米列娃则留在苏黎世全力以赴复习参加毕业补考,但是她再次折戟沉沙没拿到毕业证,心灰意冷的她再也无心继续按计划攻读课程。

毫无疑问,米列娃很难接受这个与理想相去甚远的结果,带着极度失望、沮丧的心情,无奈的她只能先回匈牙利的家中等待着他们第一个孩子的降生。 

米列娃十月份曾短暂回到瑞士与爱因斯坦相会,他们俩都很小心保守秘密,特别提防保利娜知道。这次会面的时候,已可以看出孩子的预产期极可能就在来年的一月底——所以她在爱因斯坦住处几英里外一个村庄的旅馆里住下来。

尽管小两口没有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任何朋友,爱因斯坦的母亲,似乎还是得知了此事——即将到来的孩子并没有使她对米列娃的成见有任何消减。

1901年底,米列娃回到匈牙利,保利娜深深的敌意让她感到很受伤,她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爱因斯坦夫人)看来拼了命要把我和她儿子的生活投入痛苦深渊……我简直无法相信世上竟然有如此绝情的、不可救药的刻薄的人存在!”

爱因斯坦也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继续给亲爱的“Dolly(他对米列娃的昵称)写情书,表达对她不渝的爱和支持,她还之以甜蜜的“Johnnie”昵称。这两个德文称呼都是德国南部当时流行的情侣间的亲昵叫法。 


19021月底,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孩子莉莎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米列娃父母家诞生。

当时爱因斯坦并不在母女俩身边。根据米列娃父亲给爱因斯坦报喜的信中所述,孩子出生时,米列娃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

爱因斯坦在随后给米列娃的信中对她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安慰。不过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手头拮据的他并没有马上动身去诺维萨德看望母女俩。

他根本没有余钱可用,而由于当时父亲生意也发生困难以及母亲对婚事的坚决反对,他甚至不可能伸手向父母要到诺维萨德的车费。

他给米列娃的信中爱意自然流露,详细询问孩子的情况:“她身体健康吗?是不是很爱哭?”“她的眼睛长什么样?”“她跟咱俩谁长得更像?”“我是多么爱她啊!尽管我们俩还没见面呢!”他还说:“我每天都在想着你们。”

米列娃带着孩子在匈牙利一直待了半年,爱因斯坦经常写信给她,一起计划孩子的未来,向她表达思念之情并关注孩子的情况。

但他一直没提到跟她结婚的事,显然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尚处于一贫如洗的状况,而且也担心父母对婚事的反应。

爱因斯坦的母亲在当年2月份在给朋友们信中称:“我们完全反对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往来,我们甚至不希望他跟她有任何关系……她的到来是我一生中最苦涩的时候。”

米列娃的父母虽然对此颇为尴尬,不过比起爱因斯坦现在的处境,由他们来照顾母女俩显然更合适。

 1902年,米列娃在夏天和秋天几度到瑞士与艾尔伯特相见,但不知何故没有带女儿莉莎同行,所以爱因斯坦父女还是没能见面。

像所有母亲一样,米列娃希望孩子能跟她在一起,特别是她和爱因斯坦结婚以后。米列娃的父母也会多少给他俩提供必要的资助,但不知因为什么,爱因斯坦不愿意这么做。 

爱因斯坦的父亲此时健康状况很差,几次生意失败带来的压力使他患上严重的心脏病。190210月,爱因斯坦得知父亲病危,心急如焚的他马上奔赴意大利米兰守护在父亲身边。

父亲在19021010日临终前,把23岁的爱因斯坦单独叫进房间,点头同意了他的婚事。这个情景,让爱因斯坦一辈子都心酸愧疚,伴随了他一生。

然后为了不让让家人看到自己临死前挣扎的惨状,让所有家人全部退出房间,自己一个人面对死神的降临。

赫尔曼去世时年仅55岁,抛下44岁的妻子保利娜孤单一人和爱因斯坦兄妹。 

父亲去世后3个月,190316日,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

只有挚友索洛文和哈比希特两位宾客参加,深陷丧夫之痛的保利娜自然不会参加儿子与自己所厌恶的女人的婚礼。爱因斯坦是他们家族中第一个与非犹太人结婚的人。

1904514日,米列娃经历了再一次艰难的怀孕生下了大儿子汉斯艾尔伯特,儿子生下来就跟父母在一起,25岁的爱因斯坦担负起父亲和一家之长的责任。

米列娃的父母刚开始其实跟爱因斯坦母亲一样对他们的婚姻并不同意,长孙汉斯的出生让他们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

爱因斯坦的母亲,也在喜得长孙之后最终默许了儿子的婚事。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关系从此更放松,他们的婚姻生活更加美满,不管从感情上还是事业上均相当满意。 

 

爱因斯坦的第二次婚姻,直接就是母亲好心包办的结果。

1919年,40岁的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就在同一年,就娶了已经离婚的表姐艾尔莎结婚

爱尔莎是他的堂姐的表姐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

1915年圣诞节,爱因斯坦的母亲把他的表姐艾尔萨介绍给儿子,认为他们两人再合适不过:他们在大致相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里长大,而且都有过失败的婚姻。

爱因斯坦对母亲的建议不以为然,不愿意接受"指派的婚姻",他甚至不为母亲的眼泪所动,扬言说"我早就学会了对付女人的眼泪"

但是最后,为了母亲,他还是开始了与艾尔萨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在柏林的生活。




喜欢此文就打赏点心意哦,不在多少在心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